close

日語本應有的四個音素

    日語注音符號首列「a、i、u、e、o」五個基本母
音,而後再依序加上「k、s、t、n、h、m、y、l、w」
等聲母,構成所謂的五十音。但,在「t」行中出了狀
況,其「ta、tsi、tsu、te、to」五音,本應作「ta、
ti、tu、te、to」才對;在濁音的部份:其「da、zi、
zu、de、do」五音,本應作「da、di、du、de、do」才
對,何以「ti、tu、di、du」四音如此善變呢?

    「ti、tu、di、du」四音在本文中,用華語注音符
號「ㄊㄧ、ㄊㄨ、ㄉㄧ、ㄉㄨ」表達,會更易於明瞭。
「千、川、知、川」分別是日文片假名、平假名中「
、、、」的字源,「千」、「川」二字在中文中
的音韻變化不大,「知」字在此倒是一個可以提供作為
音韻變化的漢字。閩南語、客家話「知」皆音「ㄉㄧ」
、國語「知」音(ㄓ)近「tsu」、粵腔國語「知」音(ㄐ
ㄧ)近「tsi」。閩南語「豬」音(ㄉㄧ)同「知(di)」,
泉州腔「豬」音(ㄉㄨ)同「du」。「ㄉㄧ」、「ㄊㄧ」
本是一音之轉,故「弟(ㄉㄧ\)」加水為「涕(ㄊㄧ\)」
、「帝(ㄉㄧ\)」加口為「啼(ㄊㄧ/)」。

    國語「智(ㄓ\)」閩南語音「ㄉㄧ」,國語「雉
(ㄓ\)」閩南語音「ㄊㄧ」,今國語「ㄐ、ㄑ、ㄓ、
ㄔ、ㄗ、ㄘ」等聲母多數均由上古「ㄍ、ㄎ」聲母音轉
而來,而日語在「ㄊㄧ」、「ㄊㄨ」二音轉入「ㄐㄧ」
、「ㄗㄨ」,在「ㄉㄧ」、「ㄉㄨ」二音轉入「ㄐ(ㄖ)
ㄧ」、「ㄗ(ㄖ)ㄨ」,也就是說日語失去了「ti、tu、
di、du」四個音素,造成如此轉變的因素,與當今華語
之形成,同樣都是受了遠從西域而來之音素的影響。片
假名與平假名的製定既在唐朝時期,可知在唐朝以前自
大陸徙入的移民,已經將此外來影響轉嫁於日本。

    詆,低(di)上聲;,音禿(tu),<類篇>:「詆,
僻也;一曰,狡獪。,僻誕也。」詆,狡滑也,一
曰相欺詆也。詆又:苛也、訶也、也、法也、呰也、
訐也、誣也、毀也、辱也。閩南語「詆」既可讀作「
ㄉㄧ\ ㄉㄠ\」,又可讀作「ㄐㄧ ㄗㄨ」,均是忽
觸人、愛觸忤人的意思。<廣韻,集韻>:「僣侻,狡滑
也。」「僣侻」音叶「詆」,又皆訓「狡猾」,各自
依其音義擬音覓字。<紅樓夢>第六十一回:「如今廚房
在裏頭,保不住屋裏的人不去叨登。」、同書第一百一
十五回:「寶玉原要和那姑子說話,見寶釵似乎厭惡這
些,也不好兜搭。」、<水滸傳>第四十六回:「往常這
廝不是這等兜搭,今日緣何恁地?」「叨登」、「兜搭
」皆義近閩南語「(ㄉㄤ ㄉㄧv)」,<廣韻>:「
,愛觸忤人也。」、<集韻>:「,牴牾也。一
曰,不循理。」<廣韻,集韻>並:「,竹洽切,音劄
。,陟栗切,音窒。,忽觸人也。」雖有擬作「
搭纏(ㄉㄧv)」者,但「ㄉㄤ ㄉㄧv」一詞的重點實
在「ㄉㄤ(觸)」而不在「纏」也。

    叨登、兜搭又音叶僣侻、唐突、搗蛋、荼毒、挑逗
、挑達等,音轉為糟踏、佔、欺詆、起奪、缺德、衝
突等,倒裝為頂撞、得罪、抵觸、淘氣等,有些找到了
適切的用字,有些則顯然沒有。閩南語謂「忽觸人」、
「愛觸忤人」的行為,意猶「ㄐㄧ ㄗㄨ」曰「
(ㄉㄚㄇ ㄉㄧ)」。閩南語又有「ㄐㄧ\ ㄉㄧ
」一詞,有「輕則觸忤、重則凌虐」的意味,其用字可
以是「」,也可以是「」。<詩‧鄭風>:「挑
兮達兮。註:挑,輕儇也。達,放恣也。」閩南語謂「
故意」的「ㄉㄧㄠ ㄉㄧ」,作「挑達」、「
」皆無不可。<西遊記>第六十九回:「八戒道:『八百
八味,每味三斤,只用此二兩,誠為起奪人了!』」「
起奪」是耍人、拿人詼玩笑的意思,音近閩南語謂「耍
弄」的「ㄑㄧㄣ ㄊㄜv」、有「整人」意味的「ㄘㄛ
ㄥ\ ㄉㄧ」,也音近閩南語謂「忽觸人,引致他人不
悅或不勝其煩的「ㄗㄠ ㄊㄢ」、謂「強摘稚蕊」
的「ㄘㄠ ㄉㄚ」,用字俱即是「」。以上所舉
均為「ti、tu、di、du」音轉之實例,在日本音轉為「
tsi、tsu、zi、zu」之後,這四音也跟著失去;在中國
則如大海之納百川,而仍可追溯及其源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