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人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即是「
鱷」,「女媧」分化出龍、鱷兩音。傳說女媧為人類始
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所有名詞皆女媧一語或女媧之
倒裝所衍生,再由音生義(詳見拙著<龍華會>)。
    敝人日前撰就<ㄉ、ㄊ二音較為晚出>一文,就「女
媧」一語音轉之名詞,以尾字「韻母」為單位,共列出了
四十二組音,結果發現女媧一語所衍生之聲母與韻母,除
ㄉ、ㄊ二音之外,已涵蓋了所有的聲母、韻母與韻母之
結合音,而這尚不包括「方言」及倒裝句在內。由列表
中又可以看出韻母中以ㄨ、ㄧ二音最為強勢,聲母當中
ㄌ、ㄋ、ㄖ三音存在著互動關係,除這三音外,ㄍ、ㄎ、
ㄏ、ㄐ、ㄑ、ㄒ等音殆較為早出,ㄉ、ㄊ二音與其他諸
音的關係,可由多、它、也三個音符予以串連。
    雙音節名詞比較容易追溯其源流,單音節與三音節
以上名詞則較難。單音節是雙音節簡化的結果,東西方
並無不同,在被稱為單音語族的中國尤其如此,例如:<博
雅>:「艾,老也。」<揚子方言>:「東齊魯衛之閒,凡尊
老謂之艾人。」<爾雅.釋詁>:「艾,歷也。註:長者多更
歷。」;又,<玉篇>:「艾,蕭也。」<本草>註:「艾,醫家
用灸百病,故曰灸草。」<集韻>:「艾或作玖。」艾又與
乂通,治也,<前漢書.郊祀志>:「天下艾安。」又,止也,
<左傳.哀公2年>:「憂未艾也。註:未絕也。」又,美好
也,<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張衡<東京賦>:「齊
騰驤而沛艾。註:沛艾,作姿容貌也。」又,養也,<詩.小
雅>:「保艾爾後。」<穀梁傳.莊公28年>:「一年不艾而
百姓飢。註:艾,穫也。」又,報也,<周語>:「樹干有禮,
艾人必豐。」;<正韻>:「艾,芟也。」<爾雅.釋詁>:「
艾,相也。疏:謂相視也。」<史記.歷書>:「橫艾、淹茂
。索隱:橫艾,壬也。」橫艾一作玄黓,艾至少源自哀牢
、伊犁、咎繇、豕韋、夫餘、渤海、偪陽、有熊、杭愛
、軒轅等幾組音,故兼具有老、少二義。
    史載吐谷渾(Tuyuhun)乃鮮卑別種,徒河涉歸之子,
以與幼弟若落廆(Yoglogwe)因馬鬥有隙,於是擁馬西行,
乃西拊陰山,值永嘉之亂,始渡隴西,止於枹罕,而後子孫
據有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極於白蘭,在益州西北,今
青海柴達木盆地及四川北部,建吐谷渾國。唐初屢犯邊
塞,太宗遣將擊之,大敗其眾,其國自是衰弱,而吐蕃轉強
盛,與相攻,卒有其地。唐因遣其族人於瓜、沙諸州,吐
蕃復迫之,殘部因徙朔方、河東,語謬為退渾,史或單稱
為渾(Hun)。嗣後唐室以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
慕容復為長樂都督、青海國王,襲可汗號,復死停襲。自
是中國史籍上無復有吐谷渾之名,惟有所謂渾者,為回紇
之一部,後乃夷為回紇屬國,徙於漠北云。徒河音禿髮
(複姓)、拓跋(複姓),音轉為吐蕃、退渾、党項(族名)
、煌(郡名)、檀君(古帝)、段干(複姓)、達干(官名)
、度斤(山名)、特勤(官名),吐蕃謂強雄曰「贊普」,音
鮮卑,慕容(Mujung)、白蘭一音之轉,涉歸音同北魏道
武帝涉珪(Shifkwi)及西突厥可汗射匱,韓國人推尊檀君
為始祖,東北方民族與西羌之關係實密不可分。
    涉歸乃莫護跋之孫,以勳拜鮮卑單于,其先蓋出於鮮
卑中部大人慕容氏,「莫賀弗」乃東北方民族酋長之稱
號,音叶莫護跋,音轉為靺鞨(族名)、漠河(地名)、孟獲
(南蠻酋長稱號),而徒河實即涉歸之封地,故史書云慕容
廆有命世才,既代其父,以遼東僻遠,遷於「徒河」之青
山,鮮卑族又有段氏(Twan)者,自稱徒河段氏,蓋即段干
省音。回紇之族姓曰藥羅葛(Yokroka),與宋時回紇後裔
之夜落鬲或夜落紇(Eroghut)皆音叶若落廆,音轉為烏羅
(族名)、鴨綠(江名)、耶律(複姓)、挹婁(族名)、伊犁
(地名)、蠕蠕(族名)、那拉(部名)、樂浪(郡名),鐵勒
族中之烏羅(Ouar)、渾(Khoun)二部,於第六世紀中活躍
於黑海、高加索之間,而於西元558年出現於歐洲。靺鞨
、謀克(官名)、僕骨(族名)、蒙古(族名)、黃鵠或鴻鵠
(仙鳥)、河鼓(星名)音轉為回鶻(即回紇),其血緣本十
分接近。僕骨(Bukku)音叶拔野古(Baikal族名),此二族
與薛延陀(Seyenda)、同羅(Tongra)、回紇(Ouigour)、
多覽葛(Telengut)、骨利幹(Kourikan)、阿跌(Adir)或
訶(Ajir)、都播(Toba)、斛薛或斛薩(Ghuser)、契苾
羽(Kibir)、思結(Sekir)、奚結(Ghei-kir)、霫或白霫
(Sib)、渾(Hun)等統稱鐵勒(Terek)諸部,入歐洲之渾是
否吐谷渾後裔因僅存單音難以確知。
    同羅、鐵驪(族名)、鐵勒、特勒、敕勒、丁零、狄
歷、土拉(Tula水名,古名獨洛或獨樂)、怛羅斯(Talas
、怛羅斯(Talas城名、水名)、多瑙(Duna河名)、鐵勒
薛或斛薩音近波斯(國名)、遼東的卑沙(城名),其英文
譯音則音近葛薩(族名)、哥舒(複姓);僕骨入於中華而
改為濮固(複姓);都播音近拓拔(複姓);多覽葛之「覽」
、骨利幹之「利」均為中間糾結之音,前者音近都廣或
都郭(地名),後者音近骨(族名)、鬲昆(族名);契苾羽
音近赤壁、長阪、鏡泊(湖名)、占婆(國名),又音轉為
錫伯(族名)、鮮卑,倒裝即是白霫,霫又稱為白霫應與其
膚色無關;思結、奚結均音叶薩迦(族名)、析支或賜支
(族名)及黠戛斯。黠戛斯(Kirgiz)古堅昆(Kvekur)國也
,其譯音變化幅度甚大,或曰居勿、曰結骨,訛為契骨,稍
號紇骨,亦曰紇扢斯,號其君曰阿熱(Ajer或Ayet),實音
近訶,與滿剌加的王號夏池或霞遲(Haji),阿跌則又作
跌焉!統觀上述諸音,一再出現於環中國邊疆民族中,
而在中南半島、南洋一帶,更屢次出現接近之譯音,例如
鮮卑音叶占婆(Champa)、柬埔寨或甘孛智(Campodia);
僕骨音叶緬甸的擺古或勃固;<爾雅>載有毉無閭之山,東
突厥沙略可汗死後其子雍虞閭為葉護;爪哇(Jawa)舊
作闍婆,闍音奢又音都,恰為鮮卑與拓跋之中間音。
    中國古籍上所記載之國名、部族名,又往往可以在
解讀譯音之後重現,英文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功勞,如由英
文拔野古(Baikal)譯音,清楚的看出貝加爾(Baykal)湖
的語根,又如由匈奴右賢王羌渠(Kiangu)英譯,可窺見羌
與康居的關係,但如同羅作Tongra,卻易令人引起音近東
胡或通古斯(Tungus)的聯想,這是必須小心留意的。<禹
貢>中的賜支一作析支或鮮支,音叶思結、奚結;紇骨實
音近回鶻,回紇易名為回鶻,猶如身毒之易名為天竺、印
度,亦猶柔然、芮芮之易名蠕蠕、蝚蠕,吾人於其適切之
發音,反可得其真象,回鶻不必定有回旋輕捷如鶻之義,
蠕蠕亦不必定狀類如蟲,音實相近耳!今維吾爾即回紇後
裔,又有輝和兒、畏吾兒、畏兀兒、韋紇、烏紇、烏護
、袁紇等異稱,各組複音所多出之音,常即是其倒裝之尾
音,尼革羅(Negro黑人)、尼加拉(Niagra瀑布名)、尼古
拉(Nicolas俄皇)、尼加拉瓜(Nicoragua)之語源均即是
女媧。高句麗又作高句驪,簡稱句驪,其王族出自五部中
的桂婁部,其後身稱號高麗,由於脈絡分明,是以知其重
點在末尾二音,高加索(Coucasia)、巴貝多(Barbados)
亦然,但這種例子不多。<穆天子傳>裏的骨音近浩罕,
巨蒐音近渠搜、葛薩,其後裔則俄境之哥薩克及中亞之
哈薩克,剞閭音近伊犁又音轉為微閭。
    鐵勒諸部中,斛薛倒裝為思結、奚結,音稍轉即為
跌、回鶻;契苾羽倒裝為僕骨、拔野古,渠原本或出自同
源,但久焉則不復記憶!渠既出於同源原本同名,但其音
則有時似有意稍作改變,如美國西部有蒙大拿(Montana)
州,加拿大則有一同語源之大城名蒙特婁(Montreal),西
洋又有姓氏曰孟岱爾(Mondeil)、菲律賓南部有一大島
曰民答那峨(Mindana)實皆一音之轉,俱為蟒()、芒
碭(山名)一音所衍生。又例如美國俚語之Pussy是為陰
戶之指謂,做為姓氏時則變為Bush(布希);英文謂鱷魚曰
Crockery,或Crocodile,本由法文謂鱷魚之Lacoste倒裝
所衍生,做為人名時則稱Clark(克拉克)。美國俚語又謂
陽具曰Peter、英語謂女算命師曰Sibyl、眾生之母曰夏
娃(Eve),Peninsula(半島)之稱,實由Penis(陽具)形狀
引申而來,此數則又做為人名,並不改變原來拼音,或因
俚語有地區性,或因他義無傷大雅。
    契骨音近薩迦(Sacae族名)、娑葛(髮也,汗名)、思
結、奚結,倒裝為加薩(地名)、葛薩、呼揭、回鶻、斛
薛、客家(族名),畬音余音豫又音奢音斜,客家又倒裝為
畬客(族名)、俞,史書上所謂的塞種或塞人即洋人所
稱的薩迦,畬客自古以來一直是客家的緊鄰近親,相倒裝
之族名、地名、山水名常會出現於鄰地,例如土耳其乃
突厥(Turk)後裔,其境內有庫迪族人,又例如廣東羅浮山
即在博羅西北,再如靺鞨、濊貊共居於中國東北。烏羅
音近阿蘭(族名)、伊朗(國名)、甌駱(族名)、鄂嫩(河
名)、瓦剌(族名)、曷剌(Ghora),曷剌與契骨數相侵伐,
在閩南、臺灣甌駱、客家亦恩怨糾結。玻利維亞本為古
印迦帝國之一部,印迦稱此邦為科拉屋(Co-llao),後來
又稱做哈爾卡斯(Charcas),實甌駱、客家之翻版。玻國
與秘魯所共有之的的喀喀湖中,有原始的猶洛人(Uro)居
於島中,猶洛音近甌駱,倒裝為女媧,這一類最原始的地
名,多保留在較偏僻荒涼的未開發地區。
    較落後的民族一波波的往較先進地區投入,隨後又
馬上有另一支民族填補其勢力的真空,落後民族成長以
至拙壯,往往接受較先進民族的提攜,其居住地漸漸遷往
文明精華區之周遭,同時吸引較早期沐浴高級文明之弱
小部族參與建國。匈奴部份西遁、部份南徙,鮮卑乃由
東(西喇木倫河流域)而西;鮮卑南下,背後的(貝加爾湖
一帶)柔然接踵而至,柔然音叶元帝室所系出的尼倫,柔
然之先祖號木骨閭(Mukuru),音叶靺鞨、蒙古,故雷穆塞
(Remusat)氏疑蒙古出自柔然;逮柔然之勢既衰,西鄙(阿
爾泰山一帶)之突厥取而代之;東突厥既滅於唐,其地盡
入北鄙(色楞格河流域)的回紇;及回紇為黠戛斯所破,居
鮮卑故地的契丹轉趨強大,馬可波羅稱之為Cathay,俄文
則稱之為Kitai(乞),其皇族姓耶律氏,但契丹並無力
併吞陜甘一帶的西夏,蒙古人稱西夏曰唐古特(Tangut),
實東胡之叶音;契丹亡於東鄙(嫩江流域)的女真;女真又
亡於背後(克魯倫河流域)的蒙古。女真王族姓曰完顏,
音叶宇文(複姓)、烏丸(族名),烏丸一作烏桓,與鮮卑同
屬東胡(Tungus),宇文氏世為鮮卑東部大人,突厥又音叶
東胡,突厥王族姓阿史那(Assena),音叶烏孫(國名)、有
莘(氏族)、越裳(族名)、越喜(部名)、愛新(河名),繼
蒙古之後入主中國的滿洲,其王族姓愛新覺羅氏,覺羅音
甲螺,日本人稱在日的中國人所立以管中國人者曰甲
螺,愛新覺羅者蓋愛新部首領之謂也!
    呼衍氏乃匈奴貴種,與須卜氏、丘林氏、蘭氏等四
姓,常與單于婚姻,須卜實鮮卑之音轉,丘林音叶祈連(山
名)、祝融(君號)、社崙(汗名)、索倫(族名)、神農(君
號),亦音叶匈奴。木骨閭六世孫社崙北徙弱落水,自號
邱豆伐(Kudovar Khakhan),邱豆伐為孤塗(子也)、骨都
(吉祥)等與拓跋(Toba)合音,弱落水似即今外蒙古之伊
羅河,史書云柔然姓郁久閭(Ukuru),實則木骨閭之音轉,
柔然音轉為弱落,竇憲勒石紀功之燕然山,亦柔然(Jwen
Jwen)之音轉。蘭氏或與柔然、樓蘭有關,惟少直接之證
據,塞外民族可汗之稱號實與匈奴呼衍氏有關。
    匈奴單于姓攣鞮氏,乃鐵勒倒裝,音叶臨屯(郡名)、
老童(君號)、陸終(君號)、老撾(國名)、如者(部名)、
女真,女真出自如者室韋,舊誤以其出自肅慎,匈奴音
扶南(國名)、和連(Ghoren汗名)、赫連(複姓),恰為姜
戎(族名)與新羅(國名)之中間音,單于音叶鮮虞(國名)
、薰育(族名,或作獯鬻、玁狁、獫狁等)、渾庾(國名)
、昆吾(君號)。沙陀(族名)音叶跌、契丹,音轉為鄒
屠(複姓)、蹋頓、大檀、託鐸、韃靼(國名),鮮卑族有
大人號蹋頓,繼社崙之可汗號大檀,鮮卑乞伏部又有大人
號託鐸,兩千年來苦我中華之韃靼民族,實同一族類也!
其本支為早期構成中華民族之骨幹,其系支自有史以來
一波波往中國、朝鮮、南洋移動,在中國歷史上正應該
與漢族等量齊觀,所謂漢民族實乃經由大熔爐所冶成,即
使偏僻如扶桑三島,仍為民族遷徙之通道,然國人於塞外
民族語言泰半茫然不識,宜乎歷代屢被兵禍也。
    鮮卑東部宇文氏有一支曰奚(Ghei)者,七百年後與
契丹合建大帝國,奚之全名為庫莫奚(Kumok-Ghei),音叶
解慕漱(君號)、(族名)、佳木斯(地名)、戒茂斯
(地名),日本語謂熊襲(族名)曰,「」音叶蓋
馬(高原)、蓋牟(城名)、根牟(地名)、姑墨(國名)、高
密(地名)、高棉或吉蔑(KHMER)、昆明(城名)、昆糜或
昆莫(王號)、群馬(Gunma縣名)、句吳(國名),乃日語熊
之指謂,與朝鮮語謂熊的Kom同源,而解慕漱乃是朝鮮語
鄒牟的音譯,故奚或者根本就是庫莫奚的不當省音,詞尾
加奚者蓋含有多數的意味。至吳其昌先生云俄境之欽察
(元秘史之乞卜察克Kiptchark)即西遷後之庫莫奚,遂因
稱其族曰庫蠻(Cuman),則過於牽強,由音韻觀之,庫蠻實
音叶庫莫、高棉,而為蒙古之倒裝;Kiptchark則音叶高
車,亦音叶堪察加(Kamchatka半島名),與漢時之康居有
關,舊說其俗喜乘高輪車因名者謬言也!吉蔑(即高棉)音
叶即墨(地名)、朱蒙或鄒牟(君號)、昭明(君號)、葭萌
(地名)、苴咩(城名),音轉為日耳曼(GERMAN);朱蒙又作
東明,音叶頭曼(汗名)、頭目、丹麥(DENMARK)、天目或
天姥(山名)、圖們(江名)、統萬(城名)、吐萬(複姓)、
焥(煙貌)、大宛(國名),梵文萬字作卍,民間以此符號
繡於嬰兒格次衣領處,於出土的上古陶器中即已有同
樣圖案,與納粹德國的  字標誌實屬同一源流。
    傅斯年先生考證出亳為商人最初之國號,亳者實薄
姑(地名)、蒲姑(地名)、僕骨、蒲吾(地名)之省音,商
之祖曰契,昭明與契實同一人;高句麗出於夫餘,先祖曰
朱蒙,夫餘、蒲吾一音之轉,兩者皆尚白、均有始祖卵生
的神話,最初本屬同一族,故殷亡之後,箕子退保朝鮮,猶
金亡之後,仍得在混同江邊保其女真族。箕氏朝鮮經過
了九百多年的太平盛世,至箕準時被燕人衛滿所篡,先前
有稱為箕子四十餘世孫箕否者,畏秦而臣服之,可見箕子
後代以箕為姓。韓國女子多置「姬」於名後,韓國男子
至今猶有置「基」於姓後之風,皆音同箕,<集韻>:「諆,
音姬義同,或作,亦作基。」諆又或作謨,<後漢書.張
衡傳>:「回志來從玄諆。註:諆或作謨,謨亦謀也。」
<玉篇>:「計,謀也。」<戰國策>:「齊無天下之規。註:
規猶謀也,謂無謀齊者,<後漢書>凡謀皆作規。」蓋牟、
鄒牟等倒裝為滿洲(族名)、膜晝(殷人主)、不窋(君號)
、沃沮(族名)、后稷(君號)、伊耆(君號)分化出規、計
、諆、謀等音,而計音近箕、閩南語子又音如國語計、
日本語子音近蓋,殷人及日本女子皆於名後加子。
    烏羅與渾本各一族,然而中亞有城曰烏羅渾,有國曰
烏洛侯,蒙古有河曰鄂爾渾,唐朝時又有景教僧人名阿羅
本,似皆為兩者之合音,惟烏洛侯又音叶藥羅葛,故難以
斷定其正確出處。吐谷渾語謬為退渾,又簡稱為渾,渾庾
是否亦簡稱為渾,則不可得知。北歐的芬蘭(FINLAND)乃
黃種人的一支,由於芬、匈(Hun)音近,遂有不少學者懷
疑芬蘭與匈奴有關。渾庾、薰育、薰允、獯鬻、匈奴均
一音之轉,但渾庾、匈奴各自發展,入歐洲的匈奴自阿提
拉敗於沙龍一役後,退返南俄大草原,嗣後蓋由於新興他
族的逼迫,乃成為今之芬蘭。<穆天子傳>:「庚辰,天子
東征,癸未,至于戊□之山,智氏之所處。」民初顧實先
生疑所謂智氏即今之芬蘭,地望差近,惟音韻不叶,若謂
即未西遷前的德意志,庶幾近之!
    <史記.司馬相如傳>:「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
雜作,滌器於市中。註:韋昭曰:犢鼻褌,今三尺布,作形
如犢鼻,稱此者,言其無恥也。」<玉篇>:「褌,褻衣。」
<急就篇>註:「褌,貫也,貫兩腳上繫腰中也。」<說文>:
「自,鼻本字。」鼻息,西方國名,見<風俗通>,滿洲、麼
些(族名)音轉為無錫(地名)、(牛)、咆哮、勃谿、
Horse(馬),分化出鼻、息二音,日本語謂其相撲選手所
穿著之丁字褲曰,即褌犢鼻是也。今蘭嶼土著
之雅美(Ami)族人依然著丁字褲,而日本一般平民至近代
亦仍然著犢鼻褌,語法雖異,音仍不改也!三音節以上名
詞解析略如上述,或雙音節尾音所加,如遼時之謨可失即
後之蒙古,進入印度之蒙古又音轉為莫臥兒(Moghul);或
加於兩音節之間,此種例子最多;或加於兩音節前,以上
三種情形所加之音多數較輕,不難由其重音之所在窺知
原貌。四音節地名以日本最多,極可能是新來與原住兩
族所命之名包加之結果。中文翻譯常有省略而英文翻譯
較易捕捉,然而功效最大的仍屬史書之記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