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文>云:「它,虫也,本作它,從虫而長,象冤曲垂
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
託何切。臣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自漢朝以降,均謂
「它」指「蛇」而言,然我以為乃是指「鱷」才對,真象
如何?唯有搬出有力的證據,讓證據自己講話。
    <正>云:「它,虫之大者,象冤曲垂尾形,今文加虫
作蛇,食遮切與托何切二音通用。」此處特言「蛇之大
者」,然蛇之大者如錦蛇等,實與人無害,人畜最怕的乃
是有毒的蛇,而有毒的蛇體形卻不必大。<玉篇>曰:「它
,古文佗字,佗蛇也。」此「佗蛇」乃別為一種蛇名。委
佗,雍容自得貌,<詩‧鄘風>:「委委佗佗。疏:委委,行
之美;佗佗,長之美。」佗又音怡,<後漢書‧任光、邳彤
贊>:「委佗還旅輿。」<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
蛇,委曲自得之貌。」委佗、委蛇義同,<正字通>:「逶
迤,別作逶、迆、委移、倭侇,載在史傳。」<說文>
:「逶迤,去貌。」逶,行貌;委迤,自得貌,舉凡狀貌
必有其對象,此「委蛇」到底形容的是甚麼呢?
    <莊子‧達生篇>:「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
食之以委蛇。註:委蛇,泥鰍。」此蓋因泥鰍的長相似蛇
,故謂委蛇即泥鰍。張衡<西京賦>:「感河馮,懷湘娥,驚
魍魎,憚蛟蛇。」此「蛇」與「蛟」相提並論,而音同「
鮀」,<玉篇>:「鮀俗作。」<佩觿>蛇字亦從「也」,
而「它」與「佗」、「他」同,「蛇」音茶、音、音
移、音耶、音馳,又音駝,<本草圖經>:「鮀魚生湖畔土
窟中,形似守宮而大,長丈餘,背尾俱有鱗甲。」鮀音同
,<說文>:「,魚名,皮可冒鼓。」<史記‧太史公自
序>:「黿與處。註:音鼉。」李斯<上秦始皇書>:「
樹靈之鼓。註:徒何切,皮可以冒鼓。」即是鼉,
也就是揚子鱷;又音善,<類篇>:「蛇,黃質黑文。」
<淮南子‧覽冥訓>:「蛇著泥。」<爾雅翼>:「,似
蛇,無鱗,體有涎沫,夏月於淺水作窟。」<本草圖經>:「
似鰻鱺而細長,亦似蛇而無鱗,有青、黃二色,生水岸
泥窟中。」鱔魚形似泥鰍,蛇、委蛇可謂異曲同功。
    <說文>:「鼉,水蟲。陸璣云:鼉,似蜥蜴,長丈餘,其
甲如鎧,皮堅厚可冒鼓。」<禮‧月令>:「季夏天子命漁
師伐蛟、取鼉、登龜、取黿。」馬融<廣成頌>:「左挈
夔龍,右提蛟鼉;春獻王鮪,夏薦鼇黿。」鼉至今仍存活
在長江下游,安徽、江蘇、浙江三省的交界地區,然而鼉
除了產卵期至幼鼉剛孵化時,母鼉會變得異常兇猛以外,
是與人無害的溫和動物,古人又怎麼會「患它」呢?<爾
雅翼>云:「鼉能吐霧致雨,-----其老者能為魅。」<本
草綱目>引<藏器>說:「鼉,形如龍,聲甚畏,長一丈者能
吐氣成雲致雨。」傳說中的鼉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詩
‧大雅>:「鼉鼓逢逢」,一說「鼓聲逢逢象鼉鳴」,<埤
雅>:「鼉鳴應更,吳越謂之鼉更;鼉欲雨則鳴,里俗以鼉
讖雨。」古人不明瞭鼉鳴是為了求偶,而以為「鼉鳴應
更」,或「鼉欲雨則鳴」,<博物志>說鼉:「能橫飛,不能
上騰。」鼉固無多大通天的本領也。
    <逸周書‧王會解>:「會稽以。」<字彙補>:「
即鼉字。」字從單、從黽,<埤雅>:「黽善怒故音猛。
」<說文>:「黽,鼁黽也。」<爾雅‧釋魚>:「鼁蟾諸,
在水者黽。疏:鼁,一名蟾諸,似蝦蟆,居陸地,其居水
者名黽,一名耿黽,一名土鴨,狀似青蛙而腹大。陶註本
草云: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鴨,其鳴甚壯,即此黽也。」「
其鳴甚壯」與「善怒」並不能劃上等號,<說文>又云:「
黽,從它,象形,黽頭與它頭同。徐鉉曰:象其腹也。」則
「它」確即是「鼉」,蛙黽之類以「其鳴甚壯」同於鼉,
至云「善怒」,即使鼉亦未必也,其殆指灣鱷而言乎?且
先探討「蟲」或「虫」的問題再說。
    <爾雅‧釋蟲>云:「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蟲
常與豸合稱蟲豸,然蛇實無足,故蟲與虫有別;<大戴禮>:
「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
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
蟲三百六十而而蛟龍為之長;有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
為之長。」這樣的分類,並不符合科學的原則,今<辭源>
對「蟲」字所下的定義是─「指鳥獸以外的小動物」,
<水滸傳>中又謂老虎曰大蟲,書中的「九紋龍─史進」
也被認為─是一隻「大蟲」,蛟與蟒都是龐然大物,但也
都入虫部,古今蟲的定義實有很大的出入。
    <康熙字典>「虫」字條下編者按語云:「<說文>、
<玉篇>、<類篇>等書,虫、、蟲皆分作三部。虫,吁鬼
切;,古魂切;蟲,持中切,截然三音,義亦各別。<字彙>
、<正字通>合、蟲二部併入虫部,雖失古人分部之意,
而披覽者易于查考,故姑仍其舊。若<六書正>以為虫
即蟲省文,則大謬也。」蟲、、虫讀音各不相同,<廣
韻>:「虫,鱗介總名。」但三字實互有關聯。<玉篇>:「
虫,古文虺字。」<廣韻>:「虺,蛇虺。」<楚辭‧大招>:
「王虺騫只。註:王虺,大蛇。」<爾雅‧釋魚>:「蟒,王
蛇。」所謂的王蛇、王虺實即是鱷,<述異記>:「水虺五
百年為蛟。」所謂的蛟亦即是鱷。
    虺又與螝通,<顏氏家訓>:「<韓非子>曰蟲有螝者,
一身兩口,爭食相齕,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後
見<古今字譜>是虺字。」「螝」去虫為鬼,<字彙補>:「
,古文龍字。」蛟龍、鼉龍均冠龍名,故云其(鼉)老者
能為魅歟?!<述異記>:「虎魚老者為蛟。」<酉陽雜俎>:
「魚二千斤為蛟。」<說文>:「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
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即去。」<楚辭
‧九歌‧湘夫人>:「糜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註:
蛟,龍類也。」<漢書‧地理志>下:「(越人)文身斷髮,
以避蛟龍之害。」蛟被歸屬於龍類,亦被蒙上一層神祕
的外衣,<山海經>:「蛟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
吞人。」<埤雅>:「蛟,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
,大者數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所描寫的無疑就是
學名稱作「灣鱷」的一種生性兇猛的鱷。所謂「眉交故
謂之蛟」,倒不如說「狡詐、矯健,故謂之蛟」。<山海
經>:「其中多鮫魚,皮可飾刀劍。註:鮫,鮒魚類也,皮有
珠文而堅,尾長三、四尺,末有毒螫人。」尾末有毒螫人
,乃傳聞失真,惟尾巴確為鱷最厲害之武器。鼉皮可冒鼓
,蛟皮可飾刀劍,用途有別。
    虺之古音如雷擊之聲,<詩‧邶風>:「虺虺其雷。傳
:暴若震雷之聲虺虺然。」劉恂<嶺表錄異‧卷下>:「鱷
魚其身土黃色,有四足,修尾,形狀如鼉,而舉止矯疾,口
生鋸齒,往往害人。南中鹿最多,鱷最懽此物,鹿走崖岸
之上,群鱷嗥叫其下,鹿怖懼落崖,多為鱷魚所得,亦物之
相懾伏也。」鱷能怒吼,高吼一聲,河谷震動,真正是不
鳴則已,一鳴驚人。灣鱷是一種大型鱷,體形比揚子鱷要
大得多,古時候灣鱷分佈在自渤海至南海的沿海地區,以
及黃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後來氣候變冷鱷類南遷,日漸
稀少而跡近滅絕。唐朝時潮州的惡溪尚有為數不少的灣
鱷盤踞,對人畜構成嚴重的威脅。到了明代,或由於氣候
轉冷,或由於被人消滅,灣鱷已在廣東絕跡。
    <博物志>:「南海有鱷魚,狀如鼉,斬其頭而乾之,去
齒而更生,如此三乃止。」謂斬其頭而能更生,當然過份
誇張,但謂其狀如鼉則屬實。鱷通作,左思<吳都賦>:
「黿鼊鯖。註:魚,長二丈,有四足,如鼉,喙長三尺,
甚利齒,虎及大鹿渡水,擊之,皆中斷。」明‧陳絳<辨
物小志>引<爾雅翼>:「魚,南海有之,四足,似鼉-----
-----往往捲取人家畜羊豕食之,亦能食人。」<正韻>:
「,似蜥蜴,出日南。」自漢朝以降,舉凡提到鱷,多已
指向南海。<唐韻>:「同。」<說文>:「,似蜥蜴,
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此處所描寫的分明是鱷,
但<康熙字典>的編者於<六書正>:「,俗作、鱷。
」條下,竟云「並非」,其於<唐韻>:「蟂,水蟲。似蛇,
四足,能害人。」當然亦不知蟂亦是鱷了。
    「」去虫為「」,「」為「逆」本字,「」
字<唐韻>「五各切」、<集韻>「逆各切」並音咢,其實
以目前國語來唸,這兩個切韻的讀音並不相同。「」
字從「屮」,兩屮相加為艸、三屮相加為芔,而卉古文作
芔、四屮相加為茻、茻又加為茻,而茻為古文共字。
草木初生曰屮;艸,百卉也。又,草初生貌;<說文>:「芔,
草之總名也。茻,眾草也。」草古文作,<玉篇>:「較,
古文茭字。」芔音同虺、茻音同蟒、共音同龔、茭音同
蛟,<說文>:「草,斗櫟實也,橡斗子。徐鉉曰:今俗以此
為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為黑色之皁。案:櫟實可染白為黑
故曰草,通用,今俗書或從白、從十,或從白、從七,皆無
意義。」早又與皁同,色黑也,其實早、等字本皆象鱷
形,鱷皮甲之色黑,草次通作造次,造又與通,造者始也
又為祭名,字從黽,龔字從龍,龍、鱷分別衍生出逆、
兩音,<玉篇>:「,古文龍字。」<字彙補>:「同
。」龍即是鱷,與本皆象鱷形也。
    蟲、重同音,童又與重同,<禮記‧檀弓篇>:「與其
鄰重汪琦皆死焉。註:重當為未冠者之稱。」<集韻>:「
龍古作。」童字實由字演變而來,最早蟲與虫實皆
指鱷而言也。<六書略>:「屯,動貌。」凡狀貌必有所
假借,到底是以甚麼來表達「動貌」呢?屯字從屮而音近
鼉,<說文>:「屯,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從屮貫
一。一,地也,尾曲。」<玉篇>:「屯,萬物始生也。」始
生萬物者厥為圖騰,上古人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而鼉
亦鱷類,尾曲正即鱷尾之象形也。<類篇>:「蟺,與鼉、
通,水蟲,似蜥蜴。」<集韻>:「蟺同蟬。」<正韻>:「
蜿蟬,舞盤曲貌。」王逸<九思>:「乘六蛟兮蜿蟬。註:
群蛟之形也。」<說文>:「蟺,蟺也。」嵇康<琴賦>:
「蟺相糾。」<玉篇>:「蟺,蚯蚓也。」蟬也、鱔也、
蛇也、蚯蚓也、泥鰍也、蜥蜴也,最初本皆為鱷的指謂,
上古人以為萬物皆圖騰所化,因此萬物各以其外貌特徵
而承襲圖騰名。「」字從「單」,「單」字象「鱷」
之形,「單」加「戈」為「戰」,造此字之初固指「鱷」
而言也;「獸」去犬為「」,<玉篇>:「,古文畜字。
」「」字以「單」之上部及「善」之下部組合而成,
上古人「豢龍」,主要為祭祀之需也!
    明代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云:「莽酋(莽瑞體)城
壕內畜有異魚,身長數丈,嘴如大簊,以尾擊物食之。間
以重柵,恐其逸出傷人,每日以所得豬羊飼之。緬人名為
龍,殆鱷魚之類也歟?」明人對鱷魚已頗為陌生,因為那
時灣鱷也已在廣東絕跡,緬人名為龍,保留了中國古時鱷
的完整稱謂之另一音。<說文>:「呱,小兒聲。」嬰兒
呱呱墜地,接連兩聲「呱」之間必有一短促之「那」音,
這兩音就合音而為弄瓦(生女)或瓦弄(地名),「弄瓦」
音近「女媧」,傳說女媧摶黃土造人,實即最原始之圖騰
名,「女」音轉為「龍」或「你」、「媧」音轉為「鱷
」或「我」、「你」的聲母消失或「我」的音轉為「伊
(他)」,人類的語言自「女媧」及其倒裝而展開。
    蝸又與媧通,<禮‧明堂位>:「女蝸之笙簧。」英語
謂龍的「Dragon」、印度謂龍的「Nagar(那伽)」(大乘
佛教的創始人稱為龍樹[Nagarjuna])皆音叶「女蝸」。
<玉篇>:「嘔,小兒語也;呢喃,小聲多言也。」<集韻>
:「詀諵,語聲。,不解也。」「嘔」音叶女媧,音
轉為「呢喃」,又音轉為「」、「詀諵」,「」或
從「多」作「」,多、侈、移的音韻變化猶如他、弛
、迆,怠、笞、怡,或遞、、歋,或迭、抶、佚等也都
作同樣的音韻變化。臥龍音轉為驪龍,又音轉為鼉龍,再
音轉為蛟龍,最初「鼉」本亦灣鱷的指謂,後來才成為揚
子鱷的專稱,「草居患它」正指灣鱷而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語文學科大翻案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