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盅、衷、舯等字都音「中」,、仲、狆、衶
、沖、忡、浺、祌、翀、等字也都音近「中」,顯然
「中」就是這幾個字的「聲符」或「音符」,說漢字有
聲符應該是沒有人會反對的。
    但是,優、耰、櫌、鄾、懮、嚘、瀀、纋等字固然
都音「憂(ㄧㄡ)」,可是「憂」字加上提手旁,怎麼卻讀
作「擾(ㄖㄠv)」、加上犬字旁怎麼讀作「ㄋㄠ/」呢?
又例如:僥、嶢、顤、、等字皆音「堯(ㄧㄠ/)」,
但為何「堯」加火卻音「燒(ㄕㄠ)」?驍、嘵、憢、穘
、膮、顤等卻音「ㄒㄧㄠ」?「曉」則則作「ㄒㄧㄠv」
?而撓、鐃、橈、譊、髐等字卻音「ㄋㄠ/」?饒、饒、
嬈、橈、蟯、襓等卻音「ㄖㄠ/」?繞、遶、隢等字卻音
「ㄖㄠ\」?這種「一聲符多音」的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這裏面有沒有一個規則可循呢?
    「麼」字以「麻」加「」,<說文>:「,小也,象
子初生之形。」<爾雅‧釋獸>:「幼。註:豕最後生者
俗呼為豚。」<前漢書‧食貨志>:「徑七分重三銖曰
錢。註:師古曰小也。」<通俗文>:「不長曰,細
小曰麼。」「麼」古文從「小」作「」,<廣韻>:「麼
,微也。」<玉篇>:「麼,細小。」則「(么)麼」分
化出、麼二音,「麼」字實兼具、麻二聲符。但是,
「象子初生之形」,所象又是何物之子呢?
    <禮‧曲禮>:「八十、九十曰耄。註:耄,惛忘也。
」又,<釋名>:「七十曰耄,頭髮白,耄耄然也。」「耄」
字以「老」加「毛」,而音「ㄇㄠ\」近「毛」。<康熙
字典>云「姥」同「姆」又與「母」同,是「姥」字音「
ㄇㄨv」不音「ㄌㄠv」,然卻又從「老」,難道「耄」與
「姥」字的「老」不是聲符嗎?「狫」,族名,音迷
離(糢糊不清)、蒙茸(迷離)、矇矓(有眼不能見物)、耗
亂(昏亂)、茫然、木然、木訥、漠然、模稜、摹擬、氂
牛、毛驢、麋鹿、貓貍等,倒裝為盧牟(規矩)、禮貌、
黎明(天將明未明)、黎母(嶺名)、冷漠、臨摹、年邁、
老邁、老耄、老母等,分化出「老」、「母」或「里」
、「霾」或「厲」、「邁」或「牛」、「牟」等兩組音
,而「毛」音近「母」,「犛」音近「老」,故「氂」或
作「犛」、「髦」、「斄」,亦作「旄」、又與「釐」
通,通作「貓」;「埋」本作「薶」,省作「貍」,然則在
文字發明之初,一個漢字實有兩個音節也。
    <玉篇>:「同耄。」「耄」古文作「」,其上半
部的聲符為「蒿」;「耗」音「ㄏㄠ\」,又通作「毛」,
<月令廣義>:「每年正月十六日俗謂之耗磨日。」耗磨
、毫毛、毫末、鋒芒、晦暝、晦盲、黑幕、墳墓、昏耄
、荒謬、昏迷、仿冒、粉墨、翰墨等皆一音之轉,倒裝
為泯棼(昏亂的樣子)、漫漶(看不清楚)、糢糊、馬虎、
迷糊、迷惑、迷幻、夢幻、冥晦、秒忽(極微細的數目)
、毛髮、彌縫、黴黑、墨黑、敏慧、模仿、沐猴、獼猴
等,分化出墨、黑或敏、晦或湣、敯或慌、忙或肓、盲
等兩組音,「耗」入「耒」部,而「蒿」音近「耗」、「
耒」音近「老」;「」為「貌」之聲符,「」、「兒
」形似,「兒」又音「ㄋㄧ/」近「禮」;<集韻>:「或
作。」<字彙補>:「,古文貌字。」「頁」、「貝」
形似,「頁」音近「兒(ㄦ/)」,「貝」音近「豹」,品貌
音表面、片面、皮毛、薄膜、泡沫、漂渺,倒裝為毛
坏、眉批、綿薄、面皮、面龐,故有「窺其全豹」一語,
一聲符所以有多音,常因有他組複音混入。
    「耳」音同「爾」,閩南語「耳」音「ㄋㄧ\」,如
「木耳」,又音「ㄏㄧ」,如「耳孔」,又音(ㄇㄧ)
近國語「彌」,故「彌」通作「弭」,而「弭」古文作「
」、「彌」古文作「」,<博雅>:「李耳,虎也。」
以閩南語「耳」之「ㄏㄧ」的讀音,「李耳」正音
「老虎」,故<類篇>:「嫛彌,嬰兒也。」而<說文>云:「
嫛婗,人始生也。」嫛彌、嫛婗顯然一音之轉。然,<唐
韻>「兒」又音「五稽切」,這又為甚麼呢?
    「嫛婗」音兒女、兒郎、囡(蘇州語謂女兒)、
幼年、為人、吾人、我人、伊人、庸人、吾儂、我倆、
臥龍、游龍、烏龍、晏龍、應龍、衙內(尊稱官員之子)
、蚵蠪(蜥蜴)、嬰蜺(蟲名)、頑劣、忤逆、一律、物類
等,倒裝為黎元(人民)、嘔(小兒語)、列位、你我、
人物、人兒、人員、人煙、妞兒、女嬰、男嬰、女兒、
男兒、龍吟、龍王、(頭長貌)、弄瓦(生女)、女娃
、女媧等,分化出「龍」、「鱷」兩音。中國上古人本
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傳說「女媧」為人類始
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龍」即是「鱷」,一切名詞
均由「女媧」一語所衍生,再由音生義,並依音義覓字,
「」字「象子初生之形」者,象「鱷」之子也。
    「」為「逆」本字,「」加虫為「」,<說文>
云:「,似蜥蜴,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六書正
>:「,俗作、鱷。」「」音同「鱷」,而「逆」
音近「龍」,故「貳(ㄦ\)」加肉為「膩(ㄋㄧ\)」。<集
韻>:「,又音粕。,又與魄同。」癹骫(蟠戾貌)、蟠
蜿(龍蛇動也)、畔諺(剛猛)、畔援(跋扈)、驃勇、諺
(自矜不恭)、喭(失容)、屏營(怔忡徬徨)、暴謷(不
循令)、跛倚(偏斜不正)、辟易(眾人驚退)、盤紆(屈曲
回繞)、旁午(交橫)等皆一音之轉,分化出魄、鱷兩音。
<正字通>:「,古戟字。」閩南語「戟」音(ㄍㄧㄥ)
同「革」,「革」加頁為「」,、魄同音。「哇」又
音「呱」、「媧」通作「蝸」,「兒」音近「鱷」,閩南
語「鱷」音近「蝸」,故「兒」又音「五稽切」,「兒」
字至今猶同時保有古複音語之上下兩音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語文學科大翻案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