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褲,<康熙字典>有無褲,褲字是晚出的因
聲借用字,但今人多習用褲而少用,褲字已反客為主
取代了字,一般人對於字倒反而感覺陌生了!
    古字,<集韻>:「亦作。」<說文>:「,
脛衣也。」<釋名>:「,胯兩股,各跨別也。」古代
的褲子有兩種,一種叫做「」、另一種叫做「褌」,
古代的好像手套一樣,是冬天套在腿上保暖用的,並
不是生活的必須品,所以<韓非子>這本書記載:韓昭侯
叫人把穿舊的褲子收藏起來,左右的人便怨怪他不夠仁
厚,連舊褲子也不願分給屬下穿用。另外,像東漢時候
的吳良、秦護,及三國曹魏的賈逵,史書在描寫他們的
清貧生活時,都用整個冬天無「」可穿來形容,就是
這個道理。
    由於古人的下身都穿著像長裙一般的「裳」,具有
遮蔽身體的作用,所以當時所謂的「」是沒有褲襠的
,其形狀好像兩截褲管,分別套在兩枝小腿上,也因此
古代有關的記載,大都不說「一條褲子」,而是和手
套、襪子一樣,用「一雙」或「兩只」來計算。
    現代人所穿有褲襠的褲子古代叫作「褌」,<急就
篇>註:「合襠謂之褌。」<釋名>:「褌,貫也,貫兩腳
上繫腰中也。」<玉篇>:「褌,褻衣。」褌的長度只到
膝蓋上,是一般人的貼身襯褲,樣子類似今天的「農夫
褲」。後來褲管的長度和寬度都增加了,但是為了行動
上、工作上方便,就把褲腳的地方用繩帶紮起來,看起
來就好像今天的「燈籠褲」一樣,這種寬鬆利便的褌,
雖然穿起來輕便,但是一般上流階級的人卻大多不願意
穿,因為在傳統上,這是軍人、農人或僕役的裝束。
   漢朝時還流行穿一種「犢鼻褌」,這種褌的褲管更
短,模樣就像現在蘭嶼的達悟族人所穿的「丁字褲」,在
當時的社會,「犢鼻褌」幾乎等於是苦力、僕傭的特徵,
所以漢代有賦聖之稱的司馬相如,故意穿著犢鼻褌在酒
店裏洗碗盤,出他岳父的,使他的岳父不得不答應他與
卓文君的婚事。東晉的王澄被派到荊州當刺史,當時全
城的人都出來歡送他,他卻脫掉外衣,只穿著犢鼻褌爬到
樹上抓小鵲兒,史書上特別記載這件事,來凸顯王澄的不
拘禮法,可見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穿著犢鼻褌或褌,就像
只穿著內褲一樣,是很不禮貌的,也是有傷風化的行為,
南朝梁時的周弘正及謝卿等兩位官員,就因為在夏天穿
著犢鼻褌與人喝酒,被監察人員糾舉而受到懲罰。
    <揚子方言>:「無之謂之。郭註:無者,
即今犢鼻褌。」<玉篇>:「:犢鼻以全三尺布作,形如
牛鼻,相如所著也。」<說文>:「犢,小牛也。」過去的
說法是這種褌因為形狀有如牛鼻因而得名,但是為甚麼
不稱做「牛鼻褌」,且又以鼻加衣作呢?衣部且又有
字訓「韜」,<說文>:「韜,弓衣也。」<玉篇>:「韜,
衣也,杠也。」<儀禮.鄉射禮>:「杠長三仞,以鴻脰韜上
二尋。註:以帛巾冒杠上,加雁頸也。」弓衣、衣形制
皆仿褌之式樣。日本「相撲」力士所穿的「褌
」亦呈「丁字褲」的形狀,而且其前二音與「犢褌」的
倒裝相,這可以做為蘭嶼、日本之原住民的文化與中
國大陸本同出一源的有力佐證,在中國所見者未嘗不是
遠古所遺,秦帝國以前的貴族封建政體既經瓦解,於是這
種穿著至平民革命成功的漢朝始復顯。
    中國的「犢鼻褌」與日本的「」其形制既
相同,其名稱是否亦有承傳相沿乎?何以其稱謂兩者極其
接近,而又顯然有異乎?日本的平民在隋唐以前即做此穿
著,直至近代歐風東漸前猶相仍不改,此於其傳世的「浮
世繪」中經常可以見到,因此吾人可以斷言其形制非由
其遣唐使自中國所帶回,其稱謂亦非取自中國漢唐古音
的「音讀」,而為日本固有語音的「訓讀」,然而兩者在
形制上、稱謂上實有關聯,但是目前日語被判定為屬「
膠著語型」的「烏拉阿爾泰語系」,漢語則被認定為屬
於「孤立語型」的「漢藏語系」!欲解開這個謎團,須知
中國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傳說「
女媧」為人類的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女媧倒裝為
日語謂鱷魚的,分化出龍、鱷或你、我兩音,龍又音
轉為「儂」,<六書故>:「儂,吳人謂人,儂即人聲之轉,
甌人呼若能。」甌人即今閩南人,若、汝、仍音近「人
」,女、乃、能及閩南語「若」皆音近「儂」。
    <五音集韻>:「自,古文鼻字。」<說文>亦云「自」
為「鼻」本字,<集韻>:「百,古作;,首本字。」則
「百」同「首」;<風俗通>:「戎類有六,五曰鼻息。」
鼻息、贔屭(蠵大龜)、貔貅(獸名)、咆哮、鴞(獸
名)、辟邪(獸名)、(衣服婆娑貌)、婆娑(衣揚貌)
、(旋行貌)、敝(用力貌)、(欲死貌)、蔽膝
(韍)、包羲(古帝)、陛下(帝王尊稱)、(息肉)、
百姓、匕首等皆一音之轉,分化出百、首二音。<集韻>:
「嗅,與同,以鼻就臭。」<韻會>:「嗅亦作臭。」辨
別氣味曰嗅,而閩南語謂之鼻。中國人上古本操複音語,
<玉篇>:「,古文綯字。」此即是複音分化為單音的明
證,<本草>:「褌襠解毒箭并女勞復。」阮籍<大人先生
論>:「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綯音近韜,褌襠
音褌、綯,日本語謂牛曰音叶伏羲,伏羲、虙
戲、宓犧、包羲、庖犧一音之轉,犧字從牛,「牛鼻犢」
的稱謂中(褌鼻息)、日( )各略去一音。
    <紅樓夢>第六十七回:「再有一句虛言,你先摸摸你
腔子上幾個腦袋瓜子!」頭顱、髑髏、禿驢(和尚戲稱)
一音之轉,倒裝為靈透(聰明)、涅題(題額)、腦袋;骨朵
(南瓜形兵器)音叶(行貌)、科頭(不著兜鍪也),倒
裝為鈍鉤(寶劍名)、(行貌)、頭殼,頭腦音近頭顱,
今閩南語猶謂智慧高曰頭殼好,袋音近頭、音近瓜,「
腦袋」、「頭殼」連讀省略一(頭)音成為「腦袋瓜」;
八音近笨,「王八」與「笨蛋」連讀省略一(笨)音成為
「王八蛋」,亦同此例!在英語中四音節省略為三音節的
現象尤為普遍,如「Nobody」須視為「Nobo」與「body
」之合音,前者音叶奴僕、奴婢,倒裝為僕隸、僕人;後
者音叶白丁(平民)、倍儓(臣也),倒裝為僮僕、土包,於
是乃有「不重要之人」與「庸碌之人」等義,如果以「
No」加「body」,此二義即無著落矣!
註:
    <急就篇>註:「衣蔽膝布母繜。註:黃氏曰江東謂
鷦鷯為布母;繜,小衣也,猶犢鼻。」布母、鴾母一音之
轉,<爾雅.釋鳥>:「鴽鴾母。郭註:也,青州人呼曰鴾
母。」同鵪,<夏小正>:「三月田鼠化為鴽;鴽,鵪也。
」<禮.月令>:「田鼠化為鴽。」<淮南子.時則訓>:「田
鼠化為鶉。」又,<畢萬術>:「蝦蟆得爪化為鶉。」「化
」是圖騰信仰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上古人以為萬物皆
圖騰所化,甚至於物與物間,只要合乎條件亦能發生變化
,<正字通>:「田鼠化為鴽,鴽即鶉也。鶉尾特禿,若衣之
短結,故凡敝衣曰衣若縣鶉。」金文「熊」作「酓」,縣
音近熊、音近酓,縣鶉實乃鵪鶉音轉。鶉尾特禿,若衣
之短結,鶉音近繜,故犢鼻褌又稱布母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