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究中國文字,大都先從「六書」的條例著手,「六
書」一詞,最初見於<周禮>,周官地官司徒屬官「保氏」
教國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第五項就是
「六書」。鄭玄<周禮>注引鄭眾說:「六書:象形、會意
、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班固<漢書.藝文志>
六藝略.小學類後序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
掌養國子,教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
、假借,造字之本也。」許慎<說文解字>序說:「周禮:
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同時他列六書的
名稱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周禮>本名<周官>,相傳是周公旦所作的,班固與許慎所
說的六書,都是以<周禮>為依據。
    照理推想,在創造文字之前,似乎不會有人先制定六
書這種條例然後照著去創造文字,大概是在文字已相當
發展之後,纔有人把文字加以整理與分類,追究文字的創
造與發展的遺跡,發現有若干製造的方法可循,把它們歸
納起來而獲得這普遍的原則,猶如語言文句本有若干共
同的表達方式,然後纔有人製定語法、文法,同樣的先創
造了文字,然後造字條例的六書隨之而產生。可是,六書
之說究起於何時呢?一般學者都認為六書被用作小學中
說字的條例由來已久,惟因<周禮>僅有古文經,且是西漢
末葉劉歆校書時所發現的,以致有人說是戰國時代學者
的一種理想官制,甚至有人認為是劉歆偽造的。再則<周
禮.地官>篇中所記載的六書,也有人懷疑究竟是否如鄭
眾、班固、許慎等人所列舉的名目,<周禮>一書如果肯
定是周公旦所作,且該書所載的六書確是造字的條例,自
然問題容易解答;假如站在古文經的立場,<周禮>既是在
西漢末葉纔出現,此外又無較古之可靠典籍足資佐證,而
班固、鄭眾、許慎等都是東漢時人,雖說六書可能就是
殷末周初的產品,然而六書之說的興起,也許是在西漢末
葉以後,甚或是在東漢古文經學盛行之後。
    大凡科學的原理原則,都是由歸納過去的事實經驗
而產生的,六書既是由歸納中國古代造字的方法而產生
的條例,循此原則去研究,自有助於對中國文字的理解。
因此,六書的條例姑無論起於何時,但在中國文字的研究
領域上自有它的地位。六書的名稱和次第因人而異,次
第雖有不同,然名稱不出鄭眾、班固、許慎三人所列舉
的範圍,而大多數都把象形排在第一、把假借排在最後,
指事又稱為處事、象事,形聲又稱為諧聲、象聲,會意又
稱為象意,現在一般習見的,是採用許慎<說文解字序>中
所定的名稱,而遵照班固<漢書.藝文志.六藝略.小學類
後敘>所排列的次第,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
注、假借」,段玉裁即主張:「名稱宗許慎,而次第宗劉
歆、班固。」王筠則認為班固<漢書.藝文志>的六書之
說:「其次第最允,<說文>及<周禮>鄭注皆不及也。」
    鄭樵說:「獨體為文,合體為字。觀乎天文,觀乎人
文,而文生焉。天文者,自然而成,有形可象者也。人文
者,人之所為,有事可指者也。故文統象形、指事二體;
字者,孳乳而寖多也,合數文而成一字者皆是,即會意、
諧聲二體也。四者為經,造字之本也;轉注、假借為緯,
用字之法也。」戴震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
者,是字之體;轉注、假借二者,是字之用。」關於六書,
尤其對於轉注與假借,頗多不同的意見,一般通俗的說法
是六書可分為四體與二用,所謂體是對文字的構造方法
而言,從文字構成的過程說,先有「獨體為文」的象形與
指事,然後有「合體為字」的會義與形聲,這四種是原始
創造文字的基本方法,是文字的「體」,叫做「四體」。
所謂用,是就文字的運用方法來講,轉注是把各時各地所
造的文字,其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予以溝通;假借是
把原有的文字借作另一意義用,致使文字的原意義發生
變異,以解決當時造字的困難,這兩種方法是將現成的文
字作適當的運用,以補前四種方法的不足,這是文字的「
用」,叫做「二用」。六書是以「四體」為「經」、「
二用」為「緯」,而成為文字構造與運用的原則。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文字之中,在數量
上以形聲字為最多,據分類統計,在<說文>之五百四十部
的9353文中,象形364;指事125;會意1167,而形聲有7697
字。象形、指事共計不足百分之四,會意為百分之十三,
形聲字獨佔百分之八十以上。鄭樵的<六書略>所列象形
、指事、會意三類,合計1455字,而形聲一類有21341字,
為前三類總數的十四倍有餘,可見後來增加的字,以形聲
字為最多,而被稱為「表意文字」的漢字,雖然與以字母
拼音的文字有別,事實上由於形聲字的大量使用,亦帶有
相當程度之「表音文字」的色彩。
    班固與鄭眾只有六書的名稱,許慎已經加入了界說,
許慎<說文解字序>曰:「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
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
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
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
,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
、長是也。」每類給了八個字的界說。衛恒<四體書勢>
依循許慎之說,另作進一步闡釋云:「一曰指事:上、下
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
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
令、長是也。夫指事者:在上為上,在下為下;象形者:日
滿月虧,效其形也;形聲者:以類為形,配其聲也;會意者:
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注者:以老壽考也;假借者:數
言同字,其聲雖異,文意一也。」鄭樵<通志.六書略>曰:
「一曰象形:而象形之別十種,有天物之形,有山川之形,
有井邑之形,有草木之形,有人物之形,有鳥獸之形,有鬼
物之形,有器用之形,有服飾之形,是象形也。推象形之
類,則有象貌、象數、象位、象气、象聲、象屬,是六象
也。與象並生而統以象形,又有象形而兼諧聲者,則曰形
兼聲;有象形而兼會意者,則曰形兼意。十形猶子姓也,
六象猶適庶也,兼聲、兼意猶姻婭也。二曰指事:指事之
別,有兼諧聲者,則曰事兼聲;有兼象形者,則曰事兼形;
有兼會意者,則曰事兼意。三曰會意:二母之合,有義無
聲。四曰轉注:列聲與義,故有建類主義,亦有建類主聲,
有互體別聲,亦有互體別義。五曰諧聲:母主形子主聲者
,諧聲之義也,然有子母同聲者,有母主聲者,有主聲不主
義者,有子母互為聲者,有三體主聲者,有諧聲而兼會意
者,則曰聲兼義。六曰假借:不離音義。有同音借義,有
借同音不借義,有協音借義,有借音不借義,有因義借音,
有因借而借,有語辭之借,有五音之借,有三詩之借,有十
日之借,有十二辰之借,有方言之借。」
    六書的原則對於大部份的中國文字幾乎全部可以說
得通,然而「百密一疏」,在接近「天衣無縫」當中,仍
留下不少破綻,因此得以窺見那隱藏在更深一層的奧秘,
而那被重重裹住的神秘外衣,若不一層層的將其揭去,於
中國文字的字形、音韻、訓詁方面,永遠都存在著義理
不週的缺失,和難以自圓其說的盲點。例如:<說文>:「
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稱。徐鍇曰:十一月
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為稱。段玉裁注:象物滋生之
形,亦象人首與手足之形也。」,然以子加水時,<唐韻,
集韻>並:「,音囚。」<說文>:「,浮行水上也,古或
以為沒,或作泅。」<集韻>:「,音由,游、斿、浟、
音義並同,旌旗之旒也,古作,亦作。」,浮行水上
何以象子息在水中之形?旒字從,<集韻>:「,音留,
與旒同,旌旗之旓也。」<廣韻>:「,又或作斿、游、
。」然而,<字彙補>云:「與荒同。」<說文>引<易>
:「包巟。」今泰卦作荒,則與巟寧非一形之變?巟字
既入部,則同,但何以<說文>:「,本作ㄊ,亦作
突。」?<玉篇>:「,古文流字。」<荀子.王制篇>:「
其長矣。」字從不,不字與否通、與丕同、與弗同
、與柎通、與通,又缶去聲義同,並無流音;不又音浮,
浮字從子,與其以作流尚不如以作浮也!
    酉古文作,柳古文亦作,<說文>:「,柳本字。
」柳去木為卯,<說文>:「,卯本字,與字上畫連者有
別,音酉。」又,「,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酒,象古
文酉之形,古文酉從。為春門,萬物已出;酉為秋門,
萬物已入,『一』閉門象也。」<六書正>:「,後人
以此字類,故加酉別之,酉乃古酒字,象器中半水,既以
酉字為,復加水旁作酒字,凡、等字皆從,醴、
醪等字會意者皆從酉,二字不可溷用。」<正字通>:「留
俗字;鎦,鎦本字。」<玉篇>:「鎦,古文劉字。」留字
從卯,<五音集韻>:「,音柳,昴星別名。」<集韻>:「
昴,又音茅義同。」昴、泖、茆、、、等字皆音
卯,而柳、鉚、飹、珋等字皆不音卯,此乃古「複音語」
之遺痕也!、本同一字,後人強析之耳!各視其保留
局部發音,並無一定準則,故姥同姆與母同,母音近卯、
老音近留,浙江天姥山在紹興新昌縣東,臺北陽明山亦有
天母之地名。凡言物之細者曰氂,<列子.殷湯篇>:「以
氂懸蝨於牖。」氂又與釐通,<前漢書.律歷志>:「不失
豪氂。註:孟康曰十豪為氂。」<廣韻,集韻,韻會>並:「
氂,音毛義同,亦作斄、髦、犛。」<集韻>:「氂,音來義
同。」毛驢、麋鹿、狫、彌離、蒙蘢、矇矓、湄南、
墨累、汨羅、幕絡、茅戎、木鹿、木訥、Morning一音
之轉,倒裝為貍貓、鱸鰻、黎明、River、立霧、女媧,
分化出老、母或牛、馬二音,故牛、馬尾皆曰氂也!
    狫(Moulao)一作木老、母老,今作毛難,散佈在廣
西北部的南丹、河池,和貴州中、南部的貴定、都勻等
一帶山區;<爾雅.釋詁>:「覭髳茀離也。註:謂草木之蒙
茸翳薈也,茀離即彌離,彌離猶蒙蘢耳。」蒙蘢通作蒙茸
、尨茸(亂貌);有眼不能見物謂之矇矓,<集韻,韻會,正
韻>:「曚曨,日未明。」,<類篇>:「朦朧,月將入也。」
<正字通>云朦朧月部與肉部有別,然<廣韻,集韻,韻會>
並:「曚,音義同。」,而<廣韻,集韻>並:「朦,音義
同。」<廣韻>:「朦,大貌。」<集韻>:「朦,豐肉也;朧,
肥貌。」矇通作蒙,尨、厖、庬又通作龐,<書.周官>:「
不和正龐。」又,<前漢書.司馬相如傳>:「湛恩龐洪。
」<集韻,韻會,正韻>並:「龐,又音龍義同。」龐之所以
又音龍,實保留「尨龍」之尾音。<集韻>:「媌,同,又
音木義同。」艒,又音木、音墨、音冒義並同;媢,通作
冒,又音萺、音妹、音墨義並同;婺,又音木義同,<說文>
:「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徐鍇
曰:屮者,木始甲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從屮。」又,
「屮,艸木初生也,象出形,有枝莖也。徐鉉曰:屮,上
下通也,象草木萌芽通徹地上也。」<集韻>:「屮,又音
艸,尹彤曰:古文或以為艸字。」亦音屮義同,<篇海>:
「,語不正貌。」「語不正」與「艸木生」有何干係?
、徹、坼實均音同屮耳。字從屮,<唐韻,廣韻,集韻
,類篇,韻會,正韻>並:「,逆本字。」<正字通>:「,
古戟字,有枝兵也,與干字同體,雙枝為,單枝為戈,隸
借為逆順字,作戟字以別之。」<集韻>:「,又與魄同,
月始生三日。」魄又與粕同,<莊子.天道篇>:「古人之
糟魄已失。註:魄本作粕,已漉糟也。」<集韻>:「,
又音粕義同。」<唐韻,集韻>並:「音咢。」<說文>:
「,似蜥蜴,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此物非即鱷
乎?<六書正>:「,俗作、鱷。」何以既音咢,又
時而音粕,又或音逆?日本語謂鱷曰,正叶、逆兩
音,字分明象鱷之形,又因形假借為戟字,木最初亦象
鱷形,甚至所有漢字最初皆象鱷形,而如今所通行之漢字
實源自圖騰旌畫。為女媧倒裝,傳說女媧為人類始
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上古人奉龍為圖騰,而龍即是
鱷,龍、鱷兩音正由女媧所分化,一切名詞皆由女媧一語
所衍生,再由音生義,女媧倒裝為茀離,又音轉為匍匐,分
化出粕、咢兩音,<玉篇>:「匍匐,伏也,手行盡力也,顛
蹶也。」此匍匐在地、豐肉肥大貌之獸實即是鱷,由這
個角度重新出發,對於中國文字即了無疑義矣!
    <廣韻,正韻>:「艸,音草,百卉也。」<篇海>:「卉,
音虺,眾也,百艸總名。」卉古文作芔,象多屮之形,草古
文作,而<說文>云:「,手也,象形,今作左。」草次
猶造次也,左音近造;<唐韻>:「,左本字。」<集韻>:
「有古作。」、「又作。」<廣韻,集韻,韻會,正
韻>並:「右,又音有義同。」仲父(尊稱)、造父(趙祖)
、爪哇(國名)、嵯峨(山石貌)、仇猶(城名)等並一音之
轉,分化出左、右或酋、酉二音,仲、眾同音,故卉訓曰
眾。<集韻>:「有與又通。」<說文>:「又,手也,象形。
」、「叉,手指相錯。」、「,手足甲也,象其甲指端
生形。」<唐韻,韻會>並:「,古文爪字。」;加又為
友,<玉篇>:「,古文友字。」<說文>:「,從二手相
交。徐曰:二首相順也,有佐佑之義,故從二手。」;今
手部多作才,<說文>:「才,艸木之初也,從,上貫一,將
生枝葉,一,地也。」叉、才均音近嵯,本皆象鱷形;仇猶
或作繇,、爪形似;哇、媧同音,<集韻>:「腡,又音
媧、音瓜,義並同。」又與瓜形似。
    <玉篇,正韻>並:「芔,音燬。」<說文>:「芔,草之
總名也。」<揚子方言>:「芔,草也,東越、揚州之閒曰
芔。」<玉篇,集韻>並:「與 虺同。」則卉同虺,<唐
韻,集韻,韻會>並:「卉,音諱義同。」<集韻>:「齂,音
屭、音、音虫、音諱,義並同。」卉即是虫焉用諱為?
<玉篇>:「虫,古文虺字。」<廣韻>:「虫,鱗介總名。」
虺去虫為兀,韓愈<勸學解>:「常兀兀以窮年。」兀兀,
不動貌,形容鱷,<述異記>:「水虺五百年為蛟。」蛟即
是龍,亦即是鱷。<爾雅.釋言>:「燬,火也。」<玉篇>:
「燬,同、。」去火加虫為螝,虺又與螝通。<揚
子方言>:「,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火也。」火字
最初本象鱷形;<集韻>:「,又音貫義同。」貫音同祼,
裸、祼形似;<類篇>:「蚙,蟲連行紆行者。」又,<說文>
:「,蟲連行紆行者。」<五音集韻>:「與鱗同。」
「女媧」音轉為諾皋(神名)、嵐皋(地名)、諫果(橄欖)
、(蘋果)、林檎(果名)、難堪,倒裝為艱難、甘
藍、橄欖、閨女、姑娘、皋蘭(山名)等,分化出裸、祼
或令、今或藍、監或臬、皋或良、艮等音。
    <詩.邶風>:「虺虺其雷。傳:暴若震雷之聲虺虺然
。」目前「虺」字國語音已與「震雷之聲」相去甚遠,
然今閩南語「虺」字讀音,猶與震雷實際之音無殊,於「
兀兀」亦讀重音,惟訓「動搖貌」,與「不動貌」義適相
反。<正字通>:「,與虺同、古雷字,<六書統>、篆作
,------今皆不可考,必有誤。」虺音近吠,女媧倒
裝為回祿(火神名)、忽律(鱷之別名)、忽雷(胡琴名)、
Hurry(匆忙),分化出虺、雷二音,昔日不可考者,因不知
漢字源於圖騰之旌畫故也。燬去火為毀,禱祈除殃曰毀,
<周禮.地官>牧人:「凡外祭毀事用尨。」尨音近莽,<廣
韻>:「茻,音莽義同。」<說文>茻自為部:「茻,眾草也
」茻字實象多屮(鱷)之形。莽加虫為蟒,<爾雅.釋魚>:
「蟒王蛇。註: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楚辭.大招>
:「王蛇騫只。註:王虺,大蛇。」蟒亦即是虺,動植物之
名最初本皆圖騰名,今以尨為多毛犬亦頗可笑。
    <說文>介作爪,又通作介,加屮為,<廣韻>:「
,音潑。」<集韻>:「,音派義同。」派去水加月為
脈,派、脈二音殆即字之源頭;<說文>自為部:「,
草木盛,然。」閩南語形容發怒曰或,<集韻>:
「,音湃義同。」林、形似,南、孛等字本從,分
化出此二音。<爾雅.釋詁>:「林,君也。」林檎音轉為
嶙峮(山相連貌)、連襟、泠綸(樂師)、老君,又分化出
林、君二音。<說文>:「,葩之總名,之為言微也。
」林、皆自為部,因渠等本非「木」之指謂也!<韻會>
:「微,非也、無也。」<玉篇>:「,古文卯字。」<集
韻>:「同。」非字實亦卯字之變體;<集韻>:「無,
或作亡,或作武,或作橆。」<讀書通>:「無,通作勿、莫
、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無,又通作毋
、通作毛,<周易>無字俱作,、兀形似且音近,此惟
有「圖騰旌畫」始能賦予圓滿之解答也!<韻會>:「橆本
古文蕃橆字,篆借為有無字,李斯變隸變林為四點。」今
無字入火部,亦頗令古人大傷腦筋,<唐韻>:「蟂,音梟,
水蟲,似蛇,四足,能害人。」此所謂蟂實即是鱷,<說文>
:「梟,不孝鳥也。」既云鳥卻又收入木部?<字彙補>:「
鷍,音交,不孝鳥。」梟同鷍,<集韻>:「同筊。」爻同
交,爻、形似,蛟又通作交,<前漢書.高帝紀>:「則見
交龍於上。」<史記>作蛟,蛟即是鱷。
    兩相並為,<說文>字亦自為部,實因最初本象
鱷也!加一點為朮,帶領大兵侵略南宋的女真大將完顏
兀朮,其名諱音鸑鷟(鳳屬),故閩南語形容鬱悶不通暢
音同兀朮,而有「鬱卒」、「慍悴」等好幾種寫法。木
加一橫為本,<集韻,類篇>並:「本同奔,喻德宣譽曰「本
走」。」本何以同奔?古人並無適切之解答,三牛為  、
三鹿為麤,奔古文作  、粗古文作麤,兩者若予以對調,
以笨重的牛表示粗,而以敏捷的鹿表示奔,不是更能吻合
實際情形?這是古人不只一次提出的老問題,答案可以在
初鹿(地名)、牛蒡(草名)二句複音名詞中尋!<說文>:「
,龍子有角者。」<集韻,類篇>:「同虯。」<通志.
六書略>:「龍子有角曰,無角曰。」此以字黽上
之艸為角,<唐韻古音>:「萼即咢字,俗加艸,蘁又萼之別
出,即一字也。」<類篇>:「或作蠨。」<廣韻>:「,
音肅義同。」艸頭亦偶有遺漏,因本無關於艸則亦無防;
<說文>:「蛸」<玉篇>作蠨蛸,蠨音蕭,蕭、肅二音實
分化自蠨蛸;左思<蜀都賦>:「蛦山棲。註:蛦,鳥名
也,如今之山雞。」因不常見,未遑改入鳥部。
    <集韻>:「茧,同;,又音蟲義同。」<正字通>:
「,字省文。」忡又或作,又別作忪,虫之所以同
蟲在此取得聯繫;<集韻>:「同;,本作;灴,本作
烘。宮,或作哄;哄,本作,或作。」<玉篇>:「,古
文容字。同赨;眾,古文螽字。」<廣韻>:「廾,又音恭
義同。」與同亦作,又與同,則眾通作冬、同
、共、工、恭、廾、宮、谷、公、匆、囪、中、虫、蟲
等,<字彙補>:「茻,古文共字。」以茻(莽)加,莽字上
下之與廾實皆屮之變體、「山」亦不外屮形之假借。
<集韻>:「菘或作、蘴;洚,與洪同,或作。」<類篇>
:「癃,或作,亦作。」隆與南通,亦通作龍,豐隆(雷
師)音虹蜺(彩虹),倒裝為龍鳳、鸞鳳;蜺音同尼,<廣
韻>:「餌。」<字彙補>:「與同。」同尼,<集
韻>:「竺或作笁。」工通作二,餌倒裝為你我,分化出
、尼或兒、蜺二音,故日本片假名音()近鱷。<集
韻>:「,古文仁字。」<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集韻>:「人古作。」字似同又似回,二人相疊為
,<說文>自為部,字似為字之變體,<廣韻,集韻>
並:「,冰本字。」不佞(自稱不才)倒裝為老闆,分化
出冰、儂二音,儂音轉為人,媒人又名冰人,老闆的指謂
極其廣泛,<唐韻,集韻,韻會>並:「眾,音終義同。」<集
韻>:「終古作。」字從本象鱷形。<玉篇>:「
同。」<韻會小補>:「訟通作誦。」<集韻>:「與悀
、並同。」<說文>:「同鐘。」<廣韻,集韻>並:「
同鏞。」鍾又與鐘通,則公通作松、容、甬、勇、庸
、童、重,有人不免要說照這樣子通下去,豈不是所有的
漢字全部都同了呢?實情正是如此!籠東猶瀧涷(沾濕貌)
、隴種(遺失貌)、龍鍾(搖曳不自持貌)、儱偅(不遇貌)
、躘踵(小兒行貌),音叶(身不端)、(直行)、
儱侗(長大也)、籠統(含糊)、老童(古帝)、陸終(古帝)
、隆中(地名),倒裝為東籠或涷瀧(沾濕貌)、叮嚀、丁
零(族名)、的盧(馬名)、盜驪(馬名)、毒龍(族名)、畽
(行無廉隅),音轉為褣(襜褕)、通容或童容或幢容
、浺瀜或沖融(水深廣貌)、從容(安也)、雍容(從容有
儀度)、雍奴(縣名)、應龍,倒裝為女媧。
    幕絡,連綿纏繞也,分化出名、雒二音,部份印刷版
雒皆從名作。絡字從各,<集韻>:「絡,又音恪義同。
」<轉注古音>:「古駕、輅皆同駱字,駱主車駕故字可互
用。」駕、恪音近,蝸蠡倒裝為蠃蝸,分化出洛、各二組
音。<詩.魯頌>:「有有雒。釋文:雒本作駱。」雒又
與絡通,<莊子.馬蹄篇>:「刻之雒之。註:雒同絡。」雒
又與額同,<前漢書.韓嫣傳>:「子增封龍雒侯。註:雒或
作額。」;<集韻>:「乳,同酪,亦省作貉。」<廣韻>:「
貉,音涸義同。」龍額倒裝為蚵蠪(蜥蜴),分化出額、洛
二音。<集韻,韻會,正韻>:「貉,音義同。」<爾雅.釋
蟲>:「莫貉蟷螂。」莫、貊同音,<廣韻,集韻,韻會,正
韻>:「貊,本作貉。」<爾雅.釋天>:「是禷是禡。疏:禡
<周禮>作貉,貉又為貊字,古今之異也。」靺鞨(族名)、
貊貉(族名)、漠河(地名)、(健貌)一音之轉,故貉
又音貊,<集韻>:「,又音鶴義同。」從豸、從鳥,明非
一類,而音義並同,<集韻>:「霍,音洛,艸名;又,音鶴義
同。」其所以然,答案端在圖騰名與複音語。
    申加人為伸、申加示為神,伸、紳、呻、砷、柛、
珅、胂、妽、眒等皆音同申,申加土為坤,何以坤、申二
音相去如是之遠?凡物首出群類曰甲,<戰國策>:「臣萬
乘之魏而甲秦楚。釋文:甲一作申,言居二國之上也。」
甲音近郟、申音近陜,閩南語甲仙(地名)、鯤身(地名)
一音之轉,音叶歸善(地名)、廣信(地名)、高辛(古帝),
分化出甲、申二音。冑、胄形似,<正字通>:「胄,與
部甲冑字別,甲冑下從,音冒;此胄字下從肉,自有分
也。」<增韻>:「胄,裔也、係也、嗣也。」<說文>:「
冑,兜鍪。」兜鍪(首鎧也)倒裝為牟堆(夏后氏之冠),分
化出賣、讀二音,冑、胄本同一字。<玉篇>:「垔,又音
樹、音豆,義並同。」樹、豎、澍、裋、尌等皆從豆而
音近叔,逗、痘、荳、脰、餖、鋀、梪、浢、、、
等亦皆從豆而音近督,蹉跎(失時也)音叶跱(行不進
也)、蹭蹬(失勢貌),倒裝為蹢(不行也)、跢跦(住足
也)、踶跂(用心力貌);又,螴蜳(氣不安定)、顫抖倒裝
為哆嗦、抖擻,分化出樹、豆二音。
    <唐韻>:「,音樓;又,音兜義同。」<玉篇>:「,
音類義同。」<集韻>:「,音毒義同。」(蟲名)倒
裝為(蝎也),分化出獺、賴二音。本作,、
、、並通,同豆、從言從女皆可,<廣韻,集韻>並:
「,禮器也。」<說文>:「豆,古食肉器。」、亞形
似,<廣韻,集韻>:「嫗,語帖也。」滹沱,河名,<禮.禮
器>作惡池,<秦詛楚文>作亞駝,嫗音叶亞駝,分化出鱷
、鼉兩音,「豆」實「亞」之變體。滹音近黻,黻之狀如
,弗古文作,<廣韻,集韻>:「不與弗同。」、亞二
字形似,本象鱷形;不加虫為音浮、不加水為音流,
此浮流水面者鱷也!<玉篇>:「巿亦作黻。」<五音集韻>
:「自,古文鼻字。」自加心為息,<風俗通>:「戎類有六
,五曰鼻息。」伏犧音鼻息分化出巿、市或鼻、息二
音,伏犧、女媧在創世紀神話中分別為男、女兩性的開
闢祖。<集韻>:「與洼同。」亞同圭,<玉篇>:「圭為
龍文。」所有漢字最初本俱「龍文」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