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是外來語嗎?
 
    英語稱呼「父親」除了「Father」以外,又以「Pa
pa」稱呼「爸爸」;稱呼「母親」除了「Mother」之外,
又以「Ma(m)ma」稱呼「媽媽」,正好音諧我國人近世呼
父、母的「爸爸」、「媽媽」,使人不禁要懷疑,這究竟
是外來語呢?抑是中國本土所固有?
    在我國的所有古裝戲裏面,我們可以發覺,不分任何
朝代的漢人,一概稱「父」為「爹」、稱「母」曰「娘
」。光復初期的臺灣,於父母親的稱謂,是「阿爹」、「
阿娘」與「阿爸」、「阿母」兩種並存,目前則不論臺
灣或大陸,完全已為「爸爸」、「媽媽」的稱法所涵蓋,
因此益發啟人疑竇:這莫非是受了英語的影響?
    <玉篇>:「爸,蒲可切,婆上聲,父也。」可見我國早
已有「爸」的稱謂。<集韻>:「爸,必駕切,音霸,吳人稱
父曰爸。」閩南人有單稱「爸」,亦有加「阿」稱「阿
爸」,至近代才有「爸爸」的稱法。<正字通>:「夷語稱
老者為八八或巴巴,後人加父作爸字;蜀謂老為波,宋景
文謂波當作皤,黃山谷貶涪,號涪皤。」此處的「夷語」
未確指為何處語,但肯定不是指英語。
    <說文>:「皤,老人白也。」皤、婆同音,婆去女為
波,<說文>:「婆,奢也,一曰老母稱,方俗稱舅姑曰公婆
。又,廣西猺俗男子老者一寨呼之曰婆,其老婦則呼之曰
公。」其「公」、「婆」之性別,適與漢俗相反;「奢」
又通作「」,<唐書.竇懷貞傳>:「世謂媼婿為阿,懷
貞每謁見奏請,輒自署皇后阿,而人或謂為國,軒然
不,以自婿于后。」<通鑑>作奢,<玉篇>:「,父也。
」<廣韻>:「,吳人呼父。」「」既為父之稱,又為
媼婿之稱,各地方親屬關係的稱謂,正是同中有異、異中
有同,而又暗藏玄機!
    <廣韻>:「,正奢切,音遮。」遮音近蔗,蔗音同柘
,柘去木加手為拓,拓音近爹,「」、「爹」一音之轉,
本同一指謂,而又分為二字。韓愈<祭女挐女文>:「阿爹
、阿八。」<南史.梁始興王憺傳>:「詔徵還朝,人歌曰:
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荊
土方言謂父為爹,故云,<廣韻>:「爹,北方人呼父。」其
實呼父為「爹」,及中國南北,有趣的是,英語俚俗呼
爸爸,又音諧「爹爹」曰「Daddy」!
    遮音近「姐」,<說文>:「蜀人呼母曰姐,今俗弟呼
女兄曰姐。」母與女兄同一稱謂,正與前述之父與媼婿
如出一轍。「」為「姐」本字,<爾雅.釋親>:「男子
謂女子先生曰。」又,北齊太子稱生母為,至宋則
呼嫡母為大,妻之于嫡母亦然,宋高宗母韋后稱徽宗
后為大,語見<后妃本傳>,北齊是鮮卑人所建立的王
朝,「」同字相連的稱法,蓋首見於我國北方,「
」與「姊」同,今多以「姐」作「姊」。姐音同媎,<字
彙>:「媎,同姐,羌人呼母為媎。」媎去女為者,者加土
為堵,者音近、堵音近爹,謂「媼婿」為「阿」者,
殆導因於「婿」音近「奢」。
    <唐韻,集韻,韻會>並:「娘,同孃,少女之號。」又,
俗稱父曰「爺」、母曰「娘」,亦作「耶孃」,<古樂府>
:「不聞耶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閩南語「
耶」音近「娘」、謂祖父曰「阿公」,國語今謂「祖父
」曰「爺爺」,尊稱命婦則國語、閩南語均呼之曰「娘
娘」,這兩個同字相連的稱謂,應不晚於稱「爸爸」與「
媽媽」,絲毫沒有因受英語影響而出現的跡象。
    少女之號的「娘」之全名是「姑娘」,今猶如是。
婦謂夫之女妹曰小姑,<新婦詩>:「未諳姑食性,先遣小
姑嘗。」「姑娘」倒裝為「娘姑」,閩南語於夫之姊妹
稱大、小娘姑。<爾雅.釋親>:「婦稱夫之母曰姑,父之
姊妹亦曰姑,王父之姊妹曰王姑。」「姑娘」分化出「
娘」、「姑」二音,一以稱母,一以稱夫之姊妹,又為少
女之號,又稱夫之母,此猶呼女兄曰姐,呼母亦曰姐,此中
牽扯到不同族群的融和與相互影響。「公」、「姑」音
近,閩南語「舅」音近「姑」,<廣雅>:「翁,父也。」,
「公」省音為「翁」,故「公婆」又稱「舅姑」或「翁
姑」,依「媼婿與父同稱謂」之例,閩南語婦呼夫亦曰「
翁」,夫呼婦之兄弟亦曰「舅」。
    「公公」、「婆婆」、「姑姑」、「奶奶」、「伯
伯」、「叔叔」、「姆姆」、「嬸嬸」、「太太」、「
舅舅」、「哥哥」、「嫂嫂」、「弟弟」、「妹妹」、
「嬤嬤」、「姥姥」、「嫽嫽」、「奴奴」、「格格」
等等,亦均呈現同字相連的稱法,這些稱謂在我國都已有
相當久遠的歷史,例如<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的回目:「情
中情因情感妹妹,錯裏錯以錯勸哥哥。」閩南語的鄉土
戲劇裏,亦稱夫之父、母為「公公」、「婆婆」,日常生
活中卻不作如此稱謂,這也許是受了國語的影響。
    「奶奶」、「嫽嫽」俱音近「娘娘」,<康熙字典>
有「嬭」無「奶」,<博雅>:「嬭,母也,楚人呼母曰嬭。
」國語今謂「祖母」曰「奶奶」。另,國語、閩南語又
均謂養尊處優之已出嫁婦女曰「奶奶」,無獨有偶的,英
語謂「奶媽」,又正好音叶「奶奶」曰「Nanny」!
    年老的婦人通稱「姥姥」或「嫽嫽」,「姥」同「
姆」又與「母」同,呂祖謙<紫薇雜記>:「呂氏母母受嬸
房婢拜,嬸見母母房婢拜即答,今俗兄婦呼弟妻為嬸嬸,
弟妻呼兄嫂為姆姆,即母母也。」「姆」、「母」本同
一字,猶「姐」與「姊」,及「娘」與「孃」,<說文>:「
齊人謂母曰嬭,又曰,吳人曰媒。」<博雅>:「媽,母也
。」媽、嬤、媒、妹、均音近母,<繹史.卷三>引<風
俗通義>:「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女媒
音靈媒、龍媒(駿馬)、儺母(神名)、雷母(神名)、盧
牟(規矩)、禮貌、貍貓、鱸鰻、老母、娘媽、奶媽、乳
母、老邁、憐憫、浪漫、爛漫、魯莽、目、黎母(嶺
名)、黎民、黎苗、黎甿(黎民)、人民、人們,倒裝為萌
黎(人民)、彌麟(人民)、矇矓、目、瞜(微視)、毛
驢、麋鹿、狫(族名)、孟浪、迷離、蒙蘢、媒人等,
分化出「老」、「母」二音,「嬭」音近「老」,而「
」音近「姥」,「姥」音同「姆」者,古「複音語」之遺
痕也!「老母」即是「老」與「姥」未分化前的語根!
    <說文>:「(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風
俗通義>云女媧摶黃土作人,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中國
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女媧」音
叶黎元、你我、嘔(小兒語)、弄瓦(生女)、連姻、儷
影,倒裝為阿娘、安人、月老、有連(連姻)等,分化出「
龍」、「鱷」兩音。女媧音叶靈物,閩南語「靈物」音
叶「女媒」;<路史>云:「-----女媧氏乃立號曰女皇氏
。」弄瓦又音轉為女孩、女皇、霓虹、鸞鳳,又倒裝為
虹蜺、鳳鳥(歷正)、婦人、夫人、和鸞、懷妊等。
    <真臘風土記>:「呼父為巴馳,呼母為米,方音不同,
皆自母而變。」英語「媽媽」的小兒語「Mammy」,恰又
音同我國暱稱「媽媽」的「媽咪」!「巴馳」一稱,我國
也有「婆姐」與之相對應,並音轉為「父親」與「母親
」,而「巴馳」實音叶「Father」與「Mother」!
    <青箱雜記>云:「郎罷,閩人呼父也。」「郎罷」即
今所謂「老爸」,「爸」又音近「伯」,<釋名>:「伯,父
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兄亦曰伯,<詩.
小雅>:「伯也執殳。」把去手加父為爸,<正韻>:「伯同
霸,伯叔伯長之義,後人恐與侯伯字溷,故借霸字別之。
」「霸」、「爸」同音,「伯」與「爸」實同一指謂之
分化,<釋名>:「父,甫也,始生己者。」甫加囗為圃、加
十加寸為博,「伯」之與「甫」本一音之轉。
    「老爸」又音叶「老婆」、「老伴」、「老闆」、
「老伯」、「奴僕」、「奴婢」,倒裝為「婆娘」、「
伴侶」、「冰人(媒人)」、「不佞」、「敝人」、「鄙
人」、「本人」、「僕人」,故自稱不才曰「不佞」,自
謙之稱女性又自稱「奴」,男性自稱「僕」,而<爾雅.釋
詁>云:「甫,我也。」,俗以「老婆」稱妻子,因又以「
老公」呼丈夫,此與「丈人」、「丈母娘」之稱如出一
轍。「老爸」之「老」並非任意所加,「老爸」、「老
媽(母)」本「冰」與「媒」之音轉,此一稱謂顯然要早
於稱「阿爸」與「阿母」。
    親屬關係的稱謂,男女性本共用一名,更審慎的說是
先應用於女性,再轉而施加於男性(<紅樓夢>中的「鳳姐
」或稱鳳姑,又或稱鳳哥,「鳳」的性別至今雌雄依然聚
訟紛紜。),滿洲語呼母的「額娘」音叶「阿娘」,而呼
「父」的「阿禡」音叶「阿母」,若明瞭人類無不由「
母系社會」演進至「父系社會」,也就不足為奇了。
    國語所稱的「舅舅」,閩南語呼「阿舅」,否則會很
拗口,所以國語所稱的「舅媽」,閩南語仍堅持稱「阿妗
」。或曰同字相連之稱謂,乃北方的游牧民族所移入,但
並無明顯的證據,以支持這個說法。
    然則,國語親屬關係的稱謂,一概演變為同字相連的
稱法,究係如何發生的呢?這是柔性文化演進的一個自然
趨勢,而女性是始作俑者,比較嗲的女性常會把在語尾的
第三聲唸成輕聲,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曉
」與「鳥」,更進一步即是「兒語化」的現象,最顯著的
例子是把「多謝」說成「謝謝」、把「祭拜」說成「拜
拜」,其他如「尿尿」、「抱抱」等,猶其次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