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類,自從脫離母體「呱呱墜地」,所發出的
第一個聲音無不皆是「哇」! <韻會>:「哇,小兒聲。」
哇哇,小兒啼哭聲;哇、呱同音,呱又音姑,<書.益稷>:「
啟呱呱而泣。」<說文>:「呱,小兒聲。」哇義同呱,
人類啼聲本乎自然,透過各人聽覺,而稍有出入。哇又吐
也,<孟子>:「出而哇之。註:出門而哇吐之。」<廣韻>:
「嘔,與歐同,吐也。」哇音近嘔義同,<字彙>:「歐,
吐也。」<急就篇>註:「歐逆,吐而不下食也。」<正字
通>:「同。」<玉篇>:「,歐也。」一音若拉長
則須另有一音收尾,<廣韻>:「嘔,聲也。」<玉篇>:「
嘔,小兒語也。」嘔倒裝為嘔,閩南語謂「喉嚨」
曰「嚨喉」,人類語言一開始即有倒裝句型出現。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哇,音窊義同。」<集
韻>:「呱,音窊義同。」馬融<長笛賦>:「波瀾鱗淪窊隆
詭戾。註:窊隆,高下貌。」窊隆音叶嘔;<說文>:「窊
同窳。」<前漢書.西域傳>:「康居有小王五,三曰窳匿
王,治窳匿城。」<集韻>:「窳與窪同。」<玉篇>:「窪,
窊也。」宋玉<高唐賦>:「窐寥窈冥不見其底。註:深遠
貌,或作窪,同洼。」窳匿、窐寥亦音叶嘔。哇去口為
圭、呱去口為瓜,<玉篇>:「圭為龍文。」<說文>:「瓏,
禱旱玉龍。」<廣韻,集韻,韻會>並:「緺,音瓜義同;騧,
音媧義同。」<廣韻>:「緺,又音義同。」<集韻>:「
瘑同。」<集韻,類篇>:「或作。」瓜通作咼,<集
韻>:「腡,音蝸、音瓜義並同。」<韻會>:「蝸與媧通。
」<禮.明堂位>:「女蝸之笙簧。」<說文>:「蝸,蝸蠃也
;蠃,蜾蠃也。」<廣韻>:「蠃本作螺。」<正韻>:「同
騾。」騾去馬加虫為螺,蝸蠃、蜾蠃一音之轉,分化出蜾
螺二音;日本語謂鱷曰,音叶嘔,倒裝為女媧,分化
出龍、鱷或蓏、窳二音。<山海經>:「薄魚一目,其音如
歐。註:郭璞曰如人嘔吐聲也。」<集韻>:「,音騾義
同。」<說文>:「,獸名。」匍匐音近薄魚、嫛彌音近
一目,<類篇>:「嫛彌,嬰兒也。」<詩.大雅>:「誕實匍
匐。註:兒以手行也。」<玉篇>:「匍匐,伏也,手行盡力
也,顛蹶也。」此伏地以手行、其音如歐之獸乃是鱷,亦
即是龍,上古人奉之為圖騰,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
最原始之圖騰名,人類語言由斯展開,形容聽不懂對方說
些甚麼的「嘰哩咕嚕」,卻是人類語言的最早型態,一切
用語皆為女媧或其倒裝所衍生,再由音生義。
    女媧音近女娃、弄瓦(生女)、喇(族名)、你我,
倒裝為瓦剌(族名)、瓦弄(地名)、阿儂(自稱)、阿娘,
閩南人呼父曰阿爹、呼母曰阿娘,又俗稱父曰爺、母曰
娘,亦作耶孃,<古樂府>:「不聞耶孃喚女聲,但聞黃河聲
濺濺。」<六書故>:「儂,吳人謂人,儂即人聲之轉,甌人
呼若能。」俗謂我為儂,韓愈詩:「鱷魚大于船,牙眼怖
殺儂。」初民幽微蒙昧,於人之初茫然不識,但知有母而
不知有父,人類社會無不先由母系演進至父系,故圖騰名
即眾人之稱謂,亦即人母之稱謂,此一組音「媧(ㄨㄚ)」
又演變為「ㄨㄚ/」、「ㄨㄚv」、「ㄨㄛv」、「ㄚ」;
爺娘實即阿娘音轉,音叶嫛婗(人始生)、迤邐(旁行)、
夷陵(地名)、鄢陵(地名)、延陵(地名)、雩婁(地名)、
嬴內(地名)、英蓼或英六(國名)、嬰蜺(蟲名),倒裝為
女英(舜妃)、老鷹(鳥名)、令尹(官名)、邐迤(旁行連
延)、女夷(神名)、良餘(山名)、龍餘(山名)、囹圄或
囹圉(牢獄)、老爺(嶺名),「媧(ㄨㄚ)」之音又演變為
「ㄧ」、「ㄧv」、「ㄧ/」、「ㄧㄢ」、「ㄧㄢ/」、
「ㄩ/」、「ㄧㄥ/」、「ㄧㄥ」、「ㄧㄣv」、「ㄩv」
、「ㄧㄝ/」等,夷又通作人。鄢去邑為焉,<正字通>:「
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焉、夷古通用,<史
記.歷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註:索隱曰<漢書>作
閼逢。」閼、鱷同音。安,音「案平聲(ㄢ)」,又叶音煙
(ㄧㄢ)、因(ㄧㄣ),故安字從女,而干、于形似。
    雩:<唐韻,集韻,韻會>並:「音于。」又,<集韻,類
篇>並:「音芋。」又,<集韻>:「音烏。」又,<集韻>:「
音虛。」又,<廣韻,集韻>並:「音訏。」故魍魎、鮭蠪
兩者傳說之內容相近似,<玉篇>:「魍魎,水神,如三歲小
兒,赤黑色,赤目,長耳、美髮。」<集韻>:「鮭,音蛙,鮭
蠪,神名。」<莊子.達生篇>:「倍阿鮭蠪。註:倍阿,神
名也。鮭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劍
持戟。」由於並音叶嫛婗、嘔,故謂其狀如三歲小兒,
<玉篇>:「蚵蠪,蜥蜴也。」蚵蠪又音近鮭蠪。<集韻>:
「鮭,又戶瓦切,音跨,楚冠名。」又,<廣韻,集韻>並:「
鮭,音聧,複姓。」<後漢書.牟融傳>:「代鮭陽鴻為大司
農。註:鮭陽,姓也。」<後漢書.儒林傳>:「中山觟陽鴻
以孟氏易教授。註:姓觟陽名鴻也,或作鮭,從魚者音胡
佳反。」觟,音踝、音化,<集韻>:「觟,又音蟹,與獬同,
觸邪神羊也。」王充<論衡>:「觟者一角之羊也,性知
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註:即獬也。」
又,<廣韻>:「觟,楚冠名。」<淮南子.主術訓>:「楚文
王好服觟冠。註:御史法冠也,觟即獬字。」「媧(ㄨㄚ)
」之音又演變為「ㄩ\」、「ㄨ」、「ㄒㄩ」、「ㄨㄤv
」、「ㄜ/」、「ㄏㄨㄞ/」、「ㄏㄨㄚ\」、「ㄎㄨㄚ\
」、「ㄒㄧㄝ\」等,舌加水為活、舌加言為話、舌加虫
為蛞、舌加刀為刮,音符有助於瞭解其音韻變化。
    <詩.小雅>:「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傳:蜾蠃,蒲盧
也。」<解頤新語>:「瓠細腰者曰蒲盧,蜂細腰者一曰蒲
盧。」鮭(觟)蠪音胡盧、扶盧、壺蘆、葫蘆、瓠、
、扈魯、觚盧、菰蘆,音轉為蒲盧、勃盧。盧胡,笑也,
一作胡盧,<後漢書.應卲傳>:「掩口盧胡而笑。」<孔叢
子.抗志篇>:「衛君胡盧大笑。」;<宋史.河渠志>有胡
盧河;<晉語>:「侏儒扶盧。韋氏曰:扶緣也。盧,矛戟之
秘,緣之以為戲。<說文>作扶籚,<周禮.冬官.考工記>作
廬,戈戟殳矛之柄也。」;勃盧,矛屬,<集韻>:「長謂
之勃盧。」;壺蘆,瓜屬,俗作葫,<鶡冠子.學問篇>:「一
壺千金。」;葫蘆匏面圓者本作瓠;<五代史.突厥傳>:
「牛蹄突厥其水曰瓠河。」;觚盧,草名,<前漢書.司
馬相如子虛賦>:「蓮藕觚盧。註:扈魯也。」<史記>作
菰蘆,「媧(ㄨㄚ)」之音又演變為「ㄏㄨ/」、「ㄈㄨ/
」、「ㄏㄨ\」、「ㄍㄨ」、「ㄆㄨ/」、「ㄅㄛ/」,故
嬴又與媯通,<周語>:「反及嬴內以無射之上宮。註:嬴
內同媯汭。」水之內曰汭,「ㄋㄟ\」音轉為「ㄖㄨㄟ\
」,猶「女(ㄋㄩv)」音轉為「汝(ㄖㄨv)」,又音轉為「
若(ㄖㄨㄛ\)」,女音近盧,<前漢書.百官公卿表>:「少
府屬官有若盧、令丞。」若盧,官名,主弩射;又,獄名,
主鞫將相大臣,<禮.月令>疏:「囹圄,漢曰若盧。」不僅
「ㄨ/」易於音轉為「ㄌㄨ/」,「谷蠡」音「鹿離」,「
ㄍㄨv」音轉為「ㄌㄨ\」,若盧音諾魯(國名)、蝚蠕
(國名)、冉路(國名)、任那(國名)、柔然(國名)、茹茹
(國名)、芮芮(國名)、蠕蠕(國名)、碌碌(庸人)、玀玀
(族名)、奶奶(祖母)、娘娘(母后)、娘嬭(母也)、僂儸
(隨從)、鳥了(村民)、那拉(氏族)、楉榴(果名)等,「
媧(ㄨㄚ)」之音又演變為「ㄌㄨ/」、「ㄌㄨv」、「ㄖ
ㄨ/」、「ㄖㄨㄟ\」、「ㄌㄨ\」、「ㄌㄨㄛ/」、「ㄋ
ㄞv」、「ㄋㄧㄤ/」、「ㄌㄚ」、「ㄌㄧㄡ/」,每一組
複音語詞,又必衍生出孿生重疊句。
    葫蘆倒裝為蘆菔(蘿蔔)、萊菔(蘿蔔)、萊蕪(地名)
、老虎(獸名)、令狐(複姓)、慮無(幡名)、羅斛(國名)
、羅浮(山名)、瞜(偏盲也)、琅槐(縣名)、六合(世
界)、龍侯(山名)、羅喉(星名)、黑(族名)、寧化(地
名)、女孩(幼女)、拉祜(族名)、蘆萉(蘆菔)、蘆薈(草
名)、訥會(蘆薈)、女華(古帝)、年華(歲月)、龍華(地
名)、陸渾(戎名)、如黃(犬名)、盧渾(戎名)、樓煩(族
名)、鴻(無知)、鸞鳳(鳥名)、霓虹(虹蜺)、龍方(國
名)、女防(古帝)、女皇,<世本.姓氏篇>:「女氏,天皇
封弟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實則女皇乃
是女媧之音轉。慮無音叶女巫、臲卼(不安)、立霧(溪
名)、臨武(地名)、靈武(地名)、蓮霧(果名),音轉為蠃
母(螺貝)、寧母(地名)、雷母(神名)、羅姆(國名)、黎
母(嶺名)、力牧(氏族)、喇嘛(上人)、盧牟(規矩)、那
麼(語詞)、貍貓(獸名)、黎明(天將亮未亮)、黎甿或黎
苗或黎民(黎庶)、龍門(地名)、鱸鰻(魚名)、鹿滿(地
名)、戎蠻(族名)、乃蠻(國名)、爛漫(率真)、浪漫(不
羈)、閭麋(蠃母)、龍媒(駿馬)、女禖(神名),倒裝為螟
蛉(蟲名),<繹史.卷三>引<風俗通義>:「女媧禱祠神祈
而為女媒,因置婚姻。」女禖亦為女媧音轉,故陸去阜加
目為睦、加為逵,牧字從牛、脈字從瓜,非經觸類旁通
實不易窺見其玄機,逵、奎同音,蛙本作,又通作奎,
<正韻>:「娃,又音蛙義同。」為古文蛙字,<集韻>:「
哇或作。」<廣韻,集韻>並:「,又音華義同。」!
    媧去女為咼,<唐韻,集韻>並:「咼,音跬。」<說文>
:「咼,口戾不正也。」本形容鱷。<正字通>:「咼,又音
戈,姓也。」<正韻>:「緺,又音戈義同。」戈、弋形似,
故媧又音轉為夷,<說文>:「戈,平頭戟也。」<正字通>:
「,古戟字,有枝兵也,與干字同體,雙枝為、單枝為
戈,隸借為逆順字,作戟字以別之。」為逆本字,加
虫為,<說文>:「,似蜥蜴,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
。」<六書正>:「,俗作鱷、。」女媧分化出逆、
兩音。艗字從益,益、弋同音,鷁音同鷊,鷊字從鬲,鬲
加手為搹,搹、鱷同音。<釋名>:「戈,過也。」<玉篇>:
「鍋,又音過義同。」<集韻>:「鍋,或作、;與鍋
同。」咼同戈同鬲。<集韻>:「咼同。,同,又音
螺義同。」<類篇>:「鎘同。」鬲通作歷,<廣韻,集韻
,韻會,正韻>並:「鬲音歷。」又,<前漢書.五行志>:「
鬲閉門戶。註:師古曰鬲與隔同。」隔又與融通,<史記.
秦始皇本紀>:「昭隔內外,靡不清靜,施於後嗣。註:隔
一作融。」<集韻>:「,蜾本字;同稞;渦,又音瓜義
同。」女媧分化出螺、蜾或融、隔或鷊、搹等音。
    菰蘆音叶瓜纑(山名)、狗盧(國名)、果洛(族名)、
蛤蜊(海蚌)、岣嶁(山名)、溝婁(城也)、桂婁(部名)、
葛藟(蔓草)、葛獠(族名)、句龍(氏族)、桂陵(郡名)、
桄榔(樹名)、光祿(官名)、給諫(官名)、關龍(複姓)、
橄欖(果名)、龜崙(社名)、勾欄(妓院)、廣陵(郡名)、
皋落(地名)、皋牢(牢籠)、睪牢(牢籠)、公良(複姓)、
蝸蠡(蝸牛)、媯汭(地名)、魁陸(海蛤)、奎婁(歲名)、
伉儷(配耦)、佝僂(短醜)、夔龍(龍類)、蛞螻(螻蛄)、
髂髏(腰骨)、骷髏(也)、快樂(愉悅)、崑崙(山名),
又音轉為穹窿(天勢)、籠(車)、莊浪(縣名)、將梁
(複姓)、艱難(困難)、江陵(地名)、巨靈(神名)、邛崍
(山名)、終南(山名)、降婁(歲名),<爾雅.釋天>:「降
婁,奎婁也。註:奎為溝瀆故為降。疏:孫炎云降下也。
」註解往往穿鑿附會補風捉影,<左傳.襄公30年>:「於
是歲在降婁,降婁中而旦。註:周七月今五月,降婁中而
天明。」降音ㄐㄧㄤ\,又音ㄒㄧㄤ/;涇音ㄐㄧㄥ,音
ㄑㄧㄥ,陘音ㄒㄧㄥ/;巨(ㄐㄩ\)加木為柜(ㄍㄨㄟ\);江
(ㄐㄧㄤ)字從工(ㄍㄨㄥ),工加穴為空(ㄎㄨㄥ)、加糸
為紅(ㄏㄨㄥ/);艱(ㄐㄧㄢ)字從艮(ㄍㄣ\),艮加土為垠
(ㄧㄣ/)、加心為恨(ㄏㄣ\);將(ㄐㄧㄤ)加金為鏘(ㄑㄧ
ㄤ);崑字從昆(ㄎㄨㄣ),昆加木為棍(ㄍㄨㄣ\)、加水為
混(ㄏㄨㄣv);快(ㄎㄨㄞ\)字從夬(ㄍㄨㄞ\),夬加水為
決(ㄐㄩㄝ/)、加缶為缺(ㄑㄩㄝ);骷(ㄎㄨ)字從古(ㄍ
ㄨv),古加心為怙(ㄏㄨ\);佝(ㄎㄡ\)字從句,句同勾(ㄍ
ㄡ),又音ㄐㄩ\;伉字從亢(ㄎㄤ\),亢加田為(ㄍㄤ\)
、加木為杭(ㄏㄤ/);奎字從圭(ㄍㄨㄟ),圭加刀為刲(ㄎ
ㄨㄟ)、加心為恚(ㄏㄨㄟ\)、加金為銈(ㄐㄧ)、加田為
畦(ㄑㄧ/)或ㄒㄧ;魁字從鬼(ㄍㄨㄟv),鬼加心為愧(ㄎ
ㄨㄟ\)、加火為(ㄏㄨㄟv)、加虫為螝(ㄒㄧ),鬼部之
字又皆可視為其音韻演化所及;蝸(ㄍㄨㄚ)字從咼(ㄎㄨ
ㄞ),咼加示為禍(ㄏㄨㄛ\)、加穴為窩(ㄨㄛ),加卜為
(ㄑㄧ\);媯(ㄍㄨㄟ)字從為(ㄨㄟ/),為加手為撝(ㄏㄨ
ㄟ);皋(ㄍㄠ)加白為皞(ㄏㄠ\);廣(ㄍㄨㄤv)字從黃(ㄏ
ㄨㄤ/),廣加石為礦(ㄎㄨㄤ\);龜音ㄍㄨㄟ,又音ㄐㄩㄣ
、音ㄑㄧㄡ;橄字從敢(ㄍㄢv),敢加門為闞(ㄎㄢ\)、加
心為憨(ㄏㄢ);給音ㄍㄟv,又音ㄐㄧv;光(ㄍㄨㄤ)加糸
為絖(ㄎㄨㄤ\)、加心為恍(ㄏㄨㄤv);葛(ㄍㄜv)字從曷
(ㄏㄜ/),曷加為遏(ㄜ\);蛤(ㄍㄜ/)字從合(ㄏㄜ/),
合加心為恰(ㄑㄧㄚ\);果(ㄍㄨㄛv)加木為棵(ㄎㄜ),由
這些例子可知ㄍ、ㄎ、ㄏ與ㄐ、ㄑ、ㄒ存在著一種互動
關係,而所有母音俱由「ㄨㄚ」衍生而出;觀圭、瓜兩音
符聲母皆讀ㄍ音,可見人類聲韻演進過程乃由重而輕,各
音符有如接力賽之交棒一般交互奔進。
    夬加衣為袂(ㄇㄟ\)、加口為吷(ㄔㄨㄛ\);公(ㄍㄨ
ㄥ)加木為松(ㄙㄨㄥ)、加心為忪(ㄓㄨㄥ);睪(ㄍㄠ)加
言為譯(ㄧ\)、加水為澤(ㄗㄜ/)、加采為釋(ㄕ\)、加
金為鐸(ㄉㄨㄛ/),「ㄨ」生出「ㄇ」音、「ㄏ」生出ㄅ
、ㄆ、ㄈ等音,而「万」實為ㄅ與ㄇ的中間音;不捲舌的
ㄗ、ㄘ、ㄙ與捲舌的ㄓ、ㄔ、ㄕ,俱源自ㄐ、ㄑ、ㄒ等
音,「ㄓ」又生出ㄉ、ㄊ二音;「ㄖ」實由ㄌ、ㄋ衍生而
來,惟「ㄓ」亦得音轉為「ㄖ」;果(ㄍㄨㄛv)又通裸(ㄌ
ㄨㄛv)、諫字從柬(ㄐㄧㄢv),柬加木為楝(ㄌㄧㄢ\),聲
母「ㄍ」、「ㄐ」受韻母影響,亦得音轉為「ㄌ」;「偶
」、「玉」等字,在閩南語中仍保有「ㄍ」聲母,而「ㄍ
」極容易音轉為「ㄌ」,如:<集韻>:「蠃,又音果;蠃蘭,
車名,喪服所乘。」一字之讀音又有受聯句影響的傾向,
如閩南語「番子田(ㄏㄨㄢ ㄚ ㄘㄢv)」之「ㄚ」,易被
讀成「ㄋㄚ」、「林鳳營(ㄌㄧㄇ ㄏㄛㄥ上去 ㄧㄚv)
」之「鳳」,易被唸成「万ㄛㄥ上去」、「孫悟空(ㄙㄥ
ㄍㄛ上去 ㄎㄨㄥ)」之「悟」,易被說成「ㄇㄛ上去」,
聲母極易消失而僅餘韻母,故Watsons得譯為「屈臣氏」
、蒙古一作蒙瓦,後裔有蒙兀兒、John中文譯為約翰,韻
母在音韻變化中,實極活潑的扮演著主導的角色。
    韻母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
ㄤ、ㄥ、ㄦ、ㄧ、ㄨ、ㄩ等十六個音,其及組合成的複
母音,率皆一音之轉。聲母中之ㄅ、ㄆ、ㄇ、ㄈ等四音
有通轉關係,缺乏ㄈ音之語系則自然讀成ㄏ音。ㄍ、ㄎ
ㄏ三音亦有音韻的對轉關係,此三音在部份語系極容易
轉入ㄐ、ㄑ、ㄒ。「女(ㄋㄩv)」字聲母、韻母兼備,媧
去女加虫為蝸,「蝸(ㄍㄨㄚ)」字亦聲母、韻母皆有,故
人類初有語言即聲、韻二母兩無欠缺,但我國有史以來
對於聲韻學的研究,皆重韻母而輕聲母,對於聲母的掌握
既予忽視,自然難免有難以突破的盲點焉!ㄌ、ㄋ、ㄖ三
音存在著音韻的通轉關係,故若加言為諾、乃加人為仍
、弱加水為溺、內加虫為蚋、然加手為撚、女加水為汝
、任加貝為賃等,其中以ㄋ、ㄖ的通轉多於ㄌ、ㄖ,可見
ㄌ重而ㄋ輕,重則不易偏離,此一定之理也。
    日本語「Dance」讀成「」,朝鮮語「契丹」
讀成「Kyoran」,聃字從冉、朵字從乃、帑字從奴、島
、鳥形似、瀨去水加犬為獺、難加水為灘,可見ㄌ、ㄋ
、ㄖ與ㄉ、ㄊ之間,又存在著音韻的通轉關係,甚至於說
ㄉ、ㄊ二音即其所生亦不為過。台加水為治、者加邑為
都、帶加水為滯、周加隹為雕、真加水為滇、占加貝為
貼、耑加水為湍、寺加足為跱加牛為特、壽加金為鑄加
羽為翿-----,ㄓ、ㄔ、ㄕ三音以及ㄗ、ㄘ、ㄙ三音實亦
自ㄉ、ㄊ所衍出,而ㄗ、ㄘ、ㄙ三音又音近ㄐ、ㄑ、ㄒ,
最初自「女」、「媧」分道揚鑣的二音,至此又再度碰
頭,茍明乎此理,音韻學之大道豁然開朗矣!
    中國現有標示韻母之注音符號有十六個之多,而英
語及日語各僅有五個母音,顯然英、日兩國由於分別居
於歐亞大陸的邊陲,缺乏其他音素滲入的機會,而仍保持
較原始的型態。國語與其他語族最大的差異之處,在於
ㄍ、ㄅ二音的消失,也許這是一種進步也說不定,此二音
實導致音韻變化之精靈也!閩南語與國語最大的差別之
處,厥為鼻音、捲舌音以及入聲的有無,土生土長的臺灣
人讀「他」、「怕」二音,俱帶有鼻音而不自覺,大陸來
臺的第二代亦難以避免,事實上目前國語ㄇ、ㄋ二音加
上韻母,仍或多或少留有鼻音。僅會說國語者初學閩南
語,「竹(ㄉㄧㄥ上入)」每說成「箸(ㄉㄧ下去)」,趨向
簡單化。今國語只有四聲調,而閩南語有八聲調,國語音
素顯然較閩南語少得多,此又由於較落後的北方宗族長
期入主中原所導致者也。
    蝸牛音叶姑娘這一組音,既有可能衍生出娘娘、奶
奶等這樣的孿生重疊句,當然也就可能衍生出姑姑、格
格等另一半孿生重疊句。姑姑音叶高緺(氏族),緺(ㄍㄨ
ㄚ)之聲母若消失,則高緺音轉為佧佤(族名)、國尉(官
名)、果阿(地名)、葉(地名)、姑爺(尊稱)、公冶(複
姓)、古冶(複姓)、鉤弋(封號)、冠鷸(鳥名)、贛榆(地
名)、苦夷或庫頁或苦兀(島名)、蛜(蟲名)、鬼閻(地
名)、姑衍(地名)、公安(地名)、觀音(山名)、昆陽(地
名)、梗陽(地名)、公羊(複姓)、高陽(複姓)、高郵(地
名)、高要(地名)、鯀禹(古帝)、高傲、(山峻貌)、
、(大頭)、耕父(旱鬼)、句吳或攻吳(國名)、
(魚名)、康瓠(破罌)、魁梧(警悟)、昆吾(國名),再音
轉為渾庾(族名)等,則又漸行漸遠矣。康瓠音叶康回(神
名),音轉為鬼方(國名)、賈汪(地名)、國王、膏肓(部
位名)、廣漢(地名)、可汗、干曼(紗籠);干曼又音轉為
根牟(地名)、規謀、蓋牟(城名)、傋瞀(無知也)、國母
(山名)、高棉(國名)、高密(地名)、姑蔑(國名)、歸妹
(卦名)、姑幕(縣名)、姑墨(國名)、廣牧(縣名)、蠱媚
、耿黽(蟾諸)、句鼆(縣名)、句芒(春神)等,高棉或作
吉蔑,語音萬變不離其宗,視聲韻學為畏途者惑矣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