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與「諾諾」

    大陸製作的電視歷史連續劇「三國演義」,扮演主
將對部屬下達命令,而屬下表示「得令」時,擬古人口
吻答「諾(ㄋㄨㄛ\)!」,當今國語並無這樣的用法,
也不確定古人應的就是這個音,聽來不免覺得怪怪的!
<禮‧投壺>:「大師曰諾。疏:承領之辭也。」這個時
候的「諾」閩南語音「ㄏㄛ」,<禮‧曲禮>:「必慎
唯諾。」、「父召無諾,先生召唯而起。」目前在臺灣
「唯而起」的,僅限於少數從小有教養的家庭,其他以
別音應答的,其實也都溯源於「唯」或「諾」!

    「唯諾」音叶「曰若」、「焉若」、「安若」,又
音轉為「荷諾」、「何若」等。諾:<說文>「也」、
<玉篇>「答也」、<正韻>「應聲」,<詩‧魯頌>:「莫
敢不諾。箋:應辭也。」<禮‧玉藻>:「父命呼唯而不
諾。註:唯速而恭,諾緩而慢。」上古人本操複音語,
「唯」、「諾」本古複音語之分化,各個方言區所保留
的讀音並不必定相同,「父命呼唯而不諾」的「諾」,
閩南語曰「喏(ㄋㄚ\)?」,或從「何」曰「ㄏㄚ\?」
,其之所以帶疑問及緩慢的口吻,蓋因受「焉若?」、
「何若?」等疑問句的影響寖漸而成。

    <集韻>:「本作喏。」<廣韻>:「,應聲。」
字從,通作爾,爾又為,又作,俗書作
你。<六書統>:「喏,古文諾字。」口部的字多重見於
言部,<玉篇>:「喏,敬言。」<集韻>:「喏音惹,應
聲,或作、。」<字彙>:「俗言唱喏。」<西遊記>
第四回:「眾人叫謝恩,他也只朝上唱個大喏。註:一
面拱揖,一面口中稱『喏』,這樣敬禮叫作唱喏。喏聲
很大、腰彎得很低,叫做唱個大喏或唱個肥喏。」同書
又有「唱個無禮喏」及開玩笑似的「接喏」。「喏」怎
麼唱?如同「諾」之缺乏實證!吳登神謂「喏」音(ㄐ
ㄧㄚ)近「惹(ㄐㄧㄚ\)」,在筆者的老家,若逢有幼
童賴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大人們往往調侃其「跌在彼蒞
『唱喏(ㄑㄧㄜ\ ㄐㄧㄜ)』」,讀音又稍異。清朝時
期下屬對上司應答的「喳(ㄓㄚ)」或「(ㄓㄜ)」,音
義皆近乎「知」,蓋本應作「喏(ㄐㄧㄚ\)」,即所謂
的「領諾」,義同「唯諾」的「諾」。<正韻>:「孰,
何也。」今嘉義一帶「孰」猶音(ㄐㄧㄚv)近「惹(ㄐㄧ
ㄚ\)」。「喏」有「應喏」、「唱喏」之別,「唱喏」
既為「請安」的性質,則閩南語「喏」的唱法蓋如詢問
「無恙否?」般,問「------耶(ㄋㄧㄚ\)?」,閩南
語「溺」依「如灼切音若」而讀作「ㄐㄧㄜ」,詔安
腔客家話「爺」音(ㄐㄧㄚ\)同「惹」。「應喏」的「
喏」出自「唯諾」、「允諾」,「唱喏」的「喏」出自
「焉若」、「安若」,故不同口吻。

    閩南語表示「承諾」又說「荷諾(ㄏㄛ ㄋㄛ)
」,而「應諾」時簡稱「荷(ㄏㄛ)」,也不妨說簡稱
「諾」而從「荷」音「ㄏㄛ」。<水滸傳>第二十九回
:「蔣門神此時方纔知是武松,只得喏喏連聲告饒。」
閩南語在此處的「喏」猶云「為荷?」,而讀以帶鼻音
的白話音「荷(ㄏㄛ)?」,乞允之口吻也,若「諾聲
連連」的「諾」則讀不帶鼻音的「ㄏㄛ」,此音亦「
唱喏」的「喏」有可能的讀音之一。閩南語又謂「承擔
不起」說「荷諾(ㄏㄚ ㄋㄚ\)蔑起」,謂「不敢妄想
」曰「不敢荷(ㄏㄚ)伊」,故表示「肯定」北臺灣說「
荷(ㄏㄚ)」。「何若」音叶「何如」,又倒裝為「如
何」,以及閩南語相當於「誰何」的「若何(ㄋㄚ ㄏㄨ
ㄝ)?」,<正韻>:「誰何,詰問也。」<讀書通>:
「誰通作孰。」郭璞曰:「誰,發語辭。」,<集韻>:
「誰或作唯。」,「唯」與「誰」實同出於一源,今人
拿起話筒講電話時所呼叫的「唯」正「誰何」之意。閩
南語「焉若(ㄋㄨㄚ\或ㄋㄚ\)」音轉為「焉怎(ㄗㄨㄚ\
或ㄗㄚ\)」,「怎(ㄗㄚ\)」又音轉為「誰(ㄙㄚ\)」,
「何(ㄏㄚ\)」亦又音轉為「ㄙㄚ\」。

    古詩<為焦仲卿作>:「諾諾復爾爾。」「爾」又應
辭,<戰國策>:「范睢曰唯唯。」「爾爾」音近「唯唯
」,閩南語「唯唯諾諾」的「唯」音「ㄏㄧㄛ」、「
諾」音「ㄏㄛ」,猶云「是是!」,<說文>:「韙,
是也。」故「韙」字從「是」、從「韋」,而音近「唯
」。閩南語「諾」又音(ㄏㄛ)同「好」,惟「好」字
並無「承擔」之義,表應承的「好好!」本應作「諾諾
!」;「一呼百諾」的「諾」,須視同有「敬言」意味
的「喏」。<韻會>:「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
。」<禮‧內則>:「男唯女俞。註:皆應詞。」今人呼
叫之「喂」則「詴(呼人也;呼聲)」或「(呼也)」之
訛也!「愈」又通作「俞(然也、應也)」,閩南語「愈
」又音(ㄋㄚ\)近「諾」、「爾」也又音(ㄋㄧ\)近「諾
」。<玉篇>:「曰,語端也。」<廣韻>:「曰,於也、
之也。」<增韻>:「曰,謂也、稱也。」「曰若」音叶
日本話發端語「(A no)」,音轉為閩南話發端語「
ㄏㄧㄣ ㄌㄜ」,及福州話發端語「ㄏㄧ ㄋㄛ\
」,尾音的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洪維」、「伏惟」
,及北港、鹿港一帶海口腔謂「云爾」的「ㄏㄧ工 ㄝ
」;「曰若」尾音的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國語「云爾
」。「曰若」音叶「臥龍」,倒裝為「女媧」,「媧」
又通作「蝸」,<禮‧明堂位>:「女蝸之笙簧。」「女
蝸」倒裝為「句龍」、「口令」,尾音的聲母消失,就
音轉為「恭維」,音近閩南語「講話」。

    <玉篇>:「焉,安也、疑也。」<廣韻>:「焉,何
也。」安,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正字
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何,曷
也、奚也、孰也,詰詞也。閩南語詰詞的「何」文言音
「ㄏㄜv」,白話音「ㄏㄚv」或「ㄏㄚ\」。<儀禮‧士
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
之辭也。」若又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閩
南語訓「如」的「若」音「ㄋㄚ\」,「不定之辭」的
「若」音「ㄋㄚ」,詰詞的「若何?」閩南語白話曰
「ㄋㄚ ㄏㄨㄝ(若何)?」;詰詞的「誰何?」閩南
語白話曰「ㄙㄚ ㄏㄨㄝ(誰何)?」。

    「焉若」或「安若」閩南語白話皆讀若「ㄢ ㄋㄨ
ㄚ\」或「ㄢ ㄋㄚ\」,<五音集韻>:「怎,語辭也。
[康熙字典]按:此字廣韻、集韻皆未收,唯韓孝彥五音
集韻收之。」今所謂「安怎?」、「怎樣?」等的「怎
(ㄗㄨㄚ\或ㄗㄚ\)」實乃「若(ㄋㄨㄚ\或ㄋㄚ\)」音訛
的擬音字,<水滸傳>第十三回:「------地問我取銀
子?註:一味地、反而、忽然、平白、無端等意思。」
閩南語「」音(ㄗㄚ\)同「怎」,引用了一大堆的註
解不如簡單的說「」實乃「怎」的擬音代用字。那:
何也、奈也、奈何也,<正字通>:「那,借為問辭,猶
何也,如何、奈何之合言也。」<經傳釋詞>:「那者,
奈之轉也、奈何之合聲也。」今加口作疑問之詞的「哪
」實本即是「焉若(ㄢ ㄋㄚ\)」的「若」。<辭源>云「
若」字又作「奈」解,如─「若何」,其實「若何」義
同「何若」,「奈何」又倒裝作「何奈」。明‧宋茂澄
文言短篇小說<劉東山>:「楊柳桃花相間出,不知若個
是春風?」的「若個」作「哪個」解;「若」又如也、
乃也,故「那」為「此」之對。閩南語「誰」文言音「
ㄙㄨㄧv」,白話音「ㄙㄚ\」或音「ㄒㄧㄚ\」;「孰
」文言音「ㄒㄧ工」,白話音「ㄙㄚ\」音「ㄒㄧㄚ\
」又音(ㄐㄧㄚv)近「怎」,疑問之詞的讀音涵蓋了由
「孰」至「什」,「不知而問曰什沒」的「什沒」本應
作「孰麼」,作甚、啥、、煞、拾等皆非。

    「若」加人為「偌」,俗或形容「茲恁大」曰「偌
大」,這個時候閩南語「偌」或音近「茲」讀作「ㄐㄧ
ㄚ」,或音近「何」讀作「ㄏㄧㄚ」。<康熙字典>
「偌」字條僅載<集韻>云:「惹去聲,姓也。」其實這
個「偌」字骨子裏本即是「若」,加上人字旁蓋為與其
他用法的「若」字有所區別,而實即「指示代名詞」的
「這(也就是茲)」字所從出,一般人已習慣了「偌大」
的用法,此二音不妨就交給「閒著也是閒著」的「偌」
字擔綱,以減輕「若」字的負擔。「偌」的骨子裏本即
是「若」,則今所謂這個、這樣、這般、這麼、這種、
這位、這些、這邊、這番、這廝、這裏等的「這」實均
為「若」之訛。螫亦從若作,音近「ㄓㄜ\」,徑自
改回「若」而讀「ㄓㄜ\」,也沒孰麼不妥。

    <說文>:「恁,俗言如此也。」閩南語「恁」音「
ㄌㄧㄣ」,作「那麼」解,其骨子裏仍即是「若」,
故「如此這般」在<東周列國志>中悉作「如此恁般」。
甚,<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時鴆切,音任。
」又,<唐韻>:「常枕切」、<集韻,韻會>:「食荏切
」、<正韻>:「食枕切」並「音忍,義同。」讀音與當
今並不相同,而顯然有由重而輕的趨勢。「恁」音同「
任」,「賃」音「ㄖㄣ\」又音「ㄌㄧㄣ\」;<辭源>「
恁」字條云:「副:那麼─如何恁大膽。形:那─恁時
節。恁地:(一)怎樣。(二)如此。」<辭海>云:「副:
這樣─恁種樣式。」則這麼、那麼、怎麼、孰麼等皆等
同「恁麼」,此所以誤以「孰麼」作「甚麼」,而所謂
的「指示代名詞」實由「如」、「若」衍變而來。

    <史記‧張耳、陳餘傳>:「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
然諾者也。」<玉篇>:「然,許也、如是也、言也。
」<廣韻>:「然,如也、語助。」<禮‧檀弓>:「歲早
穆公召縣子而問然。註:然為言焉也。」<禮‧祭義>:
「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註:然猶而也。」
然又承上接下語,<禮‧曲禮>:「然後客坐。」<禮‧
檀弓>:「然則盍行乎?」<文王世子>:「然而眾知父
子之道矣!」諾諾音叶「然諾」,唯諾、曰若、焉如、
焉若倒裝為「然而」,分化出而、焉二音。英語謂「知
道;了解」等的「Know」,正音同「一呼百諾」的「諾
」,惟其未省略成單音之前,從單字的書寫上可知原有
「K」音的存在,與唯諾、允諾並無直接淵源,未有證
據顯示「許諾」的「許」可讀作「ㄎㄛ\」。

    閩南語「早(ㄗㄚ\)」音近「喏(ㄓㄚ)」,但應該
各有各的來源,不能強其必有關聯。閩南語謂「叨擾」
的「ㄗㄤ ㄗㄜ」恰音叶「喳」,兩者互有關聯
也說不定:「喳」又音叶「周遮(言語煩瑣)」、「啁
(鳥鳴)」猶云「聒噪」,<西遊記>第二回載東海龍王
上天庭進表,訴說孫悟空弄武藝、顯神通、索兵器,但
云「聒噪!聒噪!」。<博雅>:「是,此也。」<說文>
:「韙,是也。」」韙」音近「唯」,「是」與「唯」
同源,故所謂的「應喏」漸為「應是」所取代。「是」
音同「適」又音「題」,<玉篇>:「唯,獨也。」客家
話謂「曰若」的「on do」音叶唯獨、委的,音轉為日
語謂「的確」的「(本當)」,又音轉為「是的」
,<增韻>:「的,實也。」<正韻>:「的,端的也,又
指的要處也。」「是」於此得「非」之相反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