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砝(ㄈㄚ/)碼」是天平和磅秤上,用金屬做的作為
重量標準的東西之稱;「籌碼」則為計數的器具之稱。
惟,翻開<康熙字典>一查,砝:<廣韻>:「居怯切」、<集
韻>:「訖業切」並音劫,硬也。又,居盍切,音劫,石聲;
碼:<廣韻,正韻>:「莫下切」、<集韻>:「母下切」並音
馬。碼瑙,石,似玉,亦作瑪。結果,「砝」字並不音「乏
」亦無砝碼、號碼、籌碼、起碼、碼字、碼頭等,跟「
碼」字相關語詞的記載,這到底是為甚麼呢?

    詳查梁實秋及林語堂的漢英字典,於「砝碼」一詞
僅解釋云「Steelyard Weights」,並沒有與「砝碼」一
詞相關的叶音。另,「碼(Yard)」又為英、美的長度單
位名稱,一碼相當於三英尺,不用時可捲收成鐵餅形狀,
要用時再拉出的尺就叫「碼尺(Yard Stick),」這又有
人叫「米尺」、「米達(Meter)尺」或「皮尺」,前兩者
乃是音譯,後者蓋著眼於其所使用的材質。再者,多用於
運動場上,競速時測量時間,分以下之極小單位之錶稱作
「碼錶」,然而「碼」的英文「Yard」,怎麼唸也沒有「
碼」的音,這又是為甚麼呢?

    固然天平和磅秤是近代科技的產物,古代並沒有這
種器具,怪的是流傳到中國以後,竟然有了一個與外國原
音毫不相干,且在中國的辭典中不載出處的名字。然而,
中國的數學在很早的年代不是就已經有了「籌算」,也
應用「籌碼」了嗎?生意人在臺灣光復以前,不一直使用
著一種自創而有別於羅馬數字的「碼字(音Be tsi)」?
難道中國古人連界定數字的「號碼」也沒有?那麼古人
又如何稱呼「碼頭」的呢?這會不會也是近代才出現的
專有名詞?「最起碼」就是「最基本」的意思,這句話也
是近代才有的嗎?它是怎麼突然冒出來的呢?

    「砝碼」又通作「法碼」,看來我們可以從「法」
字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法」字跟「砝碼」有關之處約
有二義:(一)制度也,<禮.曲禮>:「謹修其法而審行之。
」(二)效法也,<易.繫辭>:「崇效天,卑法地。」「砝碼
」既然是一種測量重量的標準,舉凡度量衡等儀器總須
要訂定一個嚴謹的制度,絕不能朝令夕改,讓世人無所適
從,也要制定得很合理,讓世人樂於遵從,故國家特設有
執行此制度之標準局,使老百姓知所效法。

    「法碼」、「號碼」音叶毫毛、毫末、分明、分門
(分目),倒裝為毛髮、秒忽(極微細的數目)、名分、模
範、糢糊、馬虎,可見「法碼」者即是毫髮都「馬虎」
不得的「模範」;所謂的「號」一般指的是記號、字號
、稱號,給予一個名分使其分明,乃有「號碼」之設,然
則法碼、號碼本中國固有,而字書漏載之語詞也!

    「籌碼」、「起碼」音叶籌謀、綢繆、琢磨、揣摩
、周密、緻密、緊密、精密、機密、縝密、孳萌(發生)
、草昧(混沌初開)、啟蒙、機謀、計謀、節目、揭幕、
怎麼、這麼、竅門、素眛、廝瞞、甚麼、詢謀(謀劃)、
訏謀(大謀)、尋覓、數目、細密、神秘、算命等,倒裝
為陌生、冒失、冒險、迷失、迷信、命相、夢想、猛省
、面善、捫心、模型、模式、謀事、面商等,「未雨先
綢繆」─看最起碼有多少籌碼的語詞俱在其中。「籌碼
」又音叶芝麻、彰明、烝民(眾民)、瞠目、見面、罩門
、註明、簽名、顯明、鮮明、醒目、擅美(專有)、項目
等,又倒裝為渺小、摸索、明顯、明現、明示、明晰、
明悉、民眾、密集、沒轍、秘訣、妙計、銘記、名稱、
名刺(名片)、碼子、碼字等,俗語謂「兩回事」曰「兩
碼子事」,碼字與籌碼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碼頭」音叶艨艟(戰艦)、錨錠,倒裝為湠漫(水廣
貌)、滇渺(水廣闊的樣子);「錨錠」又音轉為波濤、搏
鬥、板蕩、飄蕩、埠頭、鋪遞(驛站)、防杜、附托、翻
騰、奮鬥、駻突(不馴的惡馬)、幌動,倒裝為顛覆、提
防、堤防、托附、躲風、擋風、顛撲、顛沛、顛簸、顛
仆、蕩屏(遮擋)、躲避、淀泊、停泊,「碼頭」之義在
其中矣!「碼」音近「覓」,閩南語形容追求女朋友曰「
覓(万ㄚv)」,國語說「把」,拋錨的功能殆猶樹根能把
土,拋繩索繫牢岸上固定物體又猶草根「覓」土也!

    「法規」、「法官」音叶犯規、犯科、合該、活該
、侯官(地名)、宦官、海康(地名)、海口(地名)、漢口
(地名)、黃口(幼兒)、戶口、餬口、譁釦(讙呼)、何況
、賦歸、回歸、回餽、回顧、回鶻(國名)、懷古、復古
、黃姑(星名)、蟪蛄(蟲名)、何故、寒苦、嚎哭、黃鵠
(鳥名)、鴻鵠(鳥名)、訃告、甫告、函谷(關名)、河鼓
(星名)、桴鼓(城外附郭)、封固、扞格(性質相反)、風
格、風骨、紇骨(族名)、骸骨、虺(蟲名)、橫跨、浮
誇、烘烤、皇考、煩苛、伐柯(作媒)、濠溝、婚媾、浮
廓(浮泛)、恢廓(擴張)、洸(地名)、風光、涵蓋、憤
慨、黑鍋、悔過、俘馘、反抗、昏憒、富貴等,分化出
貉、各與涸、固及河、可及該、亥及恍、光及怙、古及
浩、告及蓋、盍及蛤、合及葛、曷及杭、亢及馘、或及
回、口等音,這一組叶音從口者極多。

    <集韻>:「通作虺。」<史記>作,<正字通>:「
,與虺同。又按:,古雷字,<六書統>、篆作,因詩
『虺虺其雷』傳云『雷將發未震之聲』,故又音虺。」
「虺」音近「回」又同「雷」,故「雷」之古文又從「
回」作「」,今閩南語猶謂「雷震之聲」音近「」
曰「虺(ㄎㄝ或ㄍㄝ)」。扞格音轉為扞拒、懷古音轉為
懷舊、憤慨音轉為憤激、發科音轉為風趣、惶恐音轉為
惶遽,趣、去同音,「法」、「去」二音由此分化而出,
故閩南語「許」音ㄏㄧ\音ㄏㄨ\又音ㄎㄛ\;「惶遽」又
音近浩劫、法則、法制、法治,倒裝為政府、正法、愴
惶、缺乏,此所以「砝」音「法」又音「劫」也!

    附註:閩南語形容追求女朋友的行為曰「風(ㄆㄚ下
去)」又曰「覓(万ㄚv)」,國語同樣行為所謂的「把」
殆本亦是「万ㄚv」;「覓」、「」同音,二字均從爪
、從見,閩南語謂在坡地栽竹以「ㄅㄝ\」土、謂草皮可
以「万ㄚ上去」土,而能抗拒雨水的沖刷,這兩處的用字
都應該是「」。在急流中,能用手「」得岸邊草叢,
即有可能上岸,此又「碼頭」原始之義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