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法」字的音符
「法」字從「去」,袪、佉、胠、祛、呿、抾、阹
、魼、紶、麮、、、怯皆音近「去」,砝、琺、
、盍皆音近「法」,顯然音近「去」者較為多數。
去:丘據切,墟去聲─人相違也、離也、來去離去
去就之去、行也、棄也。又,羌舉切、口舉切、丘舉切
,並墟上聲─徹也、藏也、或作。又,丘於切,音墟
─疾走、同驅。今國語「去」音「ㄑㄩ\」,閩南語音
「ㄎㄧ」或「ㄎㄨ」;「墟」國語音「ㄒㄩ」,閩
南語音「ㄏㄧ」;「法」國語音「ㄈㄚv」,閩南語音
「ㄏㄨㄢ」。「ㄏ」、「ㄒ」二聲母常相通轉,閩南
語「墟」、「法」皆讀「ㄏ」聲母,可見在「去」的讀
音中隱藏著「法」音,兩音本上古複音語之分化。
<廣韻>:「,孚法切,汎入聲,矢貌。」「河鼓
(牽牛)」音黃姑(河鼓)、黃鵠、鴻鵠、鴻溝、扞格、
分隔、分開、斧柯、伐桂、法規、犯規、飛快、閩南語
謂銀河的「河溪(ㄎㄝ)」,倒裝為砍伐、康復、溝壑、
隔閡、刻劃、開闔、廣汎、廣寒(宮名),分化出法、去
二音,故字從「去(古音ㄎㄨ)」而音近「法」也。
隔閡音轉為睽違、絓礙、關隘、管鑰、過眼、過往、英
語表[離去的;失去的;無望的;死去的]之「gone」、
日語謂河川的「(kawa)」,倒裝為物故、輓歌、穩
固、永固、頑固、愚悃、愚公、吳剛,桂樹砍伐隨即康
復,「吳剛伐桂」、「愚公移山」神話傳說本於此。
<釋名>:「法,偪也,偪而使有所限也。」<韻補>
:「法,又敷弗切,音拂。」閩南語「偪」音「ㄅㄧ
ㄥ」、「拂」音「ㄅㄨㄝ\」,皆讀「ㄅ」聲母;膨
脝(腹滿貌)」音匉訇、變法、辦法,倒裝為肥胖、發
膘、活寶、法寶,分化出乏、反及砭、柉、貶、窆、扳
、板等二組音,故閩南語「法」又音「ㄅㄛ」,如「
無變法」、「偷食法」、「老法數」、「無二法式兒不
敢過虎尾溪」等。「法(音偪)度」音摒擋(收拾)、步
調、柏臺(法官)、判斷、平亭(公平處理)、皮條,故又
謂「沒轍」曰「沒皮條」也(「拉皮條」的「皮條」則
音「拍檔」)。法則音浩劫,倒裝為執法、正法、
袪惑、常法,故<爾雅‧釋詁>云:「法,常也」。法,
象也、效法也,效法音師法、設法、手法、憲法、刑
法、守法、說法、心法。又,禮法音立法,倒裝為法
令、法律,這組音雖早這名詞卻較晚出。
- May 14 Thu 2009 06:48
130 談「法」字的音符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