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會>珍貴資料
(11)中周虎落
<史記‧殷本紀>:「以西伯、九侯、鄂侯為三公。」
<玉篇>:「枆,桃之冬熟者,亦作旄。」
<威鼎>:「------交唯噩侯騣方,帥南夷、東夷,廣伐
南國、東國。」
<淮南子‧俶真訓>「終南」作「終隆」。
<正韻>:「『穹窿天勢』本作隆。」
<轉注古音>:「隋,古音妥,楊堅改隨為隋,後人遂以
隋為隨。」
<史記‧天官書>「大荒駱」<歷書>作「大荒落」。
司馬相如<上林賦>:「赤瑕駁犖。註:司馬彪曰駁犖,
采點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虎猼且」<漢書>作「巴且」。
張衡<南都賦>:「駿瑕委蛇。註:瑕、蝦通。」
蕃籬又曰虎落,<前漢書‧晁錯傳>:「為中周虎落。」
<拾遺記>:「武王伐紂,有逢狀如丹鳥,飛集王舟,翼
日梟紂,名其舟曰逢舟。」
<左傳‧哀公二年>:「獲其逢旗。」
<集韻>:「赳螑,龍申頸行貌。」
<玉篇>:「,疲行貌。」
<東方朔畫贊序>:「蟬蛻龍變,棄俗登仙。」
(12)赤縣神州
<說文>:「才,艸木之初也。」
<詩‧大雅>:「叔旂綏章。傳:大綏也。疏:綏者,即
交龍旂竿所建。」
<廣韻>:「匹,配也、合也、二也。」
<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註:庶人夫妻相匹,
其名既定,雖單亦匹,故通謂匹夫匹婦。」
<詩‧衛風>:「有狐綏綏。傳:匹行貌。」
<說文>:「媲,配也。姷,耦也。」
<增韻>:「配,侑也。」
<字彙>:「魚之大口者曰。」
<楚辭‧招魂>:「蝮蛇蓁蓁。註:蝮,大蛇也。」
<詩‧大雅>:「誕實匍匐。註:兒以手行也。」
<前漢書‧外戚傳>:「皆心儀霍將軍女。註:心儀即心
擬。」
<詩‧周南>:「麟之定。註:定,額也。」
<六書故>:「劈、副、實一字。」
<篇海>「」作「」、「」作「」。
<詩‧鄘風>:「髧彼兩髦,實維我特。註:特,匹也。
」
<揚子方言>:「介,特也。物無耦曰特,獸無耦曰介。
桂林之中,守宮大而能鳴,謂之蛤解。」
元‧陳孚詩:「龍眼花開蛤蚧鳴。」
土星一曰鎮星,<漢書>作「填星」。
<山海經>:「岐山神涉。郭註:一作。」
<類篇>:「或從單作。」
<史記‧孟子列傳>:「騶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13)般般之獸
有古文作,<韻會>:「,左本字。」
左思<吳都賦>:「風俗以韰果為嫿。」
陸璣<草木蟲魚疏>:「,出江海,三月中從河下頭上
來,形似龍,銳頭,口在頷下,背上腹下皆有甲,今於
盟津東石磧上鉤取之,大者千餘斤,可蒸為,又可為
鮓,魚子可為醬。」
<顏氏家訓>:「韓非子曰:蟲有者,一身兩口,爭相
食齕,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後見[古今字譜]
是虺字。」
<書‧康誥>:「若保赤子。疏:子生而赤色,故言赤子
。」
陸廣微<吳地志>:「盤門古作蟠門,嘗刻木作蟠龍,以
此鎮越。」
<周語>「盤庚」作「般庚」。
<史記‧司馬相如傳>:「般般之獸,樂我君囿。註:謂
騶虞也。」
<埤雅>:「騶虞尾長於身,西方之獸也,不履生草,食
自死之肉。」<正字通>:「騶虞又作騶吾、騶牙。」
<廣韻>:「虡同虞,飛虞天上神獸,鹿頭龍身。」
<山海經>:「太華之山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
見則天下大旱。」<廣韻>作「服」。
<周禮‧秋官>:「赤犮氏。註:赤犮猶言哧拔也,主除
蟲豸自埋者。」<詩‧大雅>:「旱魃為虐。」魃同犮。
<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此兩
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14)涸川之精
<詩‧小雅>:「蓼蓼者我。傳:蓼蓼,長大貌。」
<史記‧陳杞世家>:「皋陶之後,或封英、六。」、楚
世家註:「英國在淮南,蓋蓼國也。」
<後漢書‧劉盆子傳>:「卿所謂銕中錚錚,傭中姣姣者
也。」
<左傳‧昭公七年>:「楚芋尹無宇曰:吾先君文王作僕
區之法,曰:盜所隱器與盜同罪。註:僕區,刑書名。
區,匿也,作為隱匿亡人之法。」
司馬相如<上林賦>:「煩騖。註:徐廣曰:煩騖,
一作番鸏。」
<山海經>:「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鳥身,名禺彊。」
<山海經>:「夸父追日景,逮之於禺谷。註:禺淵,日
所出入,今作虞。」
<前漢書‧韋玄成傳>:「自稱為僕,卑辭也。」
<述異記>:「水虺五百年為蛟。」
<管子‧水地篇>:「涸川之精者生於蟡。蟡者一頭而兩
身,其形若蛇,其長八尺。」
<禮‧月令>:「鶡鴠不鳴」<坊記>作「盍旦」,<淮南
子‧時則訓>作「鴠。高誘註:鴠,夜鳴求旦之鳥
。」<廣雅>:「鶡鴠,旦也,又名渴旦,一作乾。
<正字通>:「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合天地之化。註:能生非類
曰化。疏:鳩化為鷹之類,皆身在而心化;若鼠化為鴽
,雀化為蛤、蜃之等,皆具身亦化,故云能生非類。」
(15)黝糾搏負
董與童通,<篇海>:「男有罪為奴曰童使。」
<易‧旅卦>:「得童僕貞。」
<前漢書‧貨殖傳>:「童手千指。註:童,奴婢也。」
<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
<前漢書‧惠帝紀>:「耳孫。註:晉灼曰耳孫,玄孫之
曾孫也。」
<正字通>:「鰷,形狹而長若條然。」
<孟子>:「攸然而逝。趙註:攸然,迅走趣水深處也。
」<說文>:「攸,行水也。」
<正字通>:「鯈,時浮水面性好遊。」
<家語>:「,魚之大者。」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互黝糾而搏負。註:黝糾,特
出貌。」
<周禮‧春官>:「樂師有旄舞。註:旄舞者,氂牛之尾
。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
<山海經>:「荊山其中多氂牛。註:旄牛屬也,黑色,
出西南徼外。」
<書‧泰誓>:「右秉以麾。釋文:白旄,旄牛尾。」
(16)三蝬江
<篇海>:「,蒙龍也。」
<書‧大禹謨>:「至誠感神,矧茲有苗。」
<爾雅‧釋獸>:「獸曰釁。疏:獸之自奮迅動作名釁。
」
<說文>:「釁,血祭也,象祭也。」
<爾雅‧釋天>:「肜,繹又祭也,商曰肜。」
融通作,張衡<思幸賦>:「展曳曳以。」
<集韻>:「同肜。」
<史記‧秦始皇本紀>:「昭隔內外,靡不清靜,施於後
嗣。註:隔一作融。」隔與融通。
關中呼夫之父為妐,<呂氏春秋>:「姑妐知之曰:為我
婦而有外心,不可畜。」或省作公、通作鍾。
<字彙補>:「宛虹,龍也。」
郭璞<江賦>:「三蝬江。」
<後漢書‧郡國志>:「濟陰郡定陶有三鬷亭。註:湯伐
三鬷。」<前漢書‧王子侯年表>有「參鬷侯」。
<干祿字書>:「離支俗作荔枝。」
<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或曰無角曰
螭。」<類篇>:「螹,龍無角。,蜃屬也。」<韻
會>:「螭亦作離。」<集韻>:「與螭同。」
張景陽詩:「黑蜧躍重淵。」<玉篇>:「蜧,神蛇也。
」
<玉篇>:「,古文熊字。」<集韻>:「,本作熊,
或作能。,與熊同。」
(17)艸居慮它
<爾雅>疏:「宋衛荊吳之閒曰融駿者,長大也。」
<史記‧晉世家>:「狐裘蒙茸。註:蒙茸以言亂貌。」
<說文>:「鷸,知天將雨鳥也,知天文者冠鷸。」
<玉篇>:「矞,飛貌。」<揚子方言>:「譎,詐也。」
<集韻>:「獝,本作矞,驚遽貌;譎或省作矞。」
<玉篇>:「它,古文佗字。」<正>:「它,虫之大者
,象冤曲 尾形,今文加虫作蛇。」
<玉篇>:「虫,古文虺字。」<廣韻>:「蛇虺。」
<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曲自得之貌。」
<詩‧小雅>:「周道倭遲。」與委蛇、威遲並通。
<正字通>:「逶迤,別作逶、迆、委移、倭侇,載
在史冊。」
張衡<西京賦>:「感河馮,懷湘娥,驚魍魎,憚蛟蛇。
」
<本草圖經>:「鮀魚生湖畔土窟中,形似守宮而大,長
丈餘,背尾俱有鱗甲。」
<說文>:「上古艸居慮它,故相問無它乎?」
<左傳‧莊公十四年>:「內蛇與外蛇鬥。疏:北方水物
。」<莊子‧達生篇>:「養鳥者,宜棲之山林,浮之江
湖,食之以委蛇。註:委蛇,泥鰍。」
<字彙補>:「虭,龍屬,性好立險。」
<玉篇>:「,醜貌。」
繫囚之處曰叢棘,<易‧坎卦>:「係用徽纆,寘于叢棘
。」亟又與棘通,<詩‧大雅>:「匪棘其欲。」亟與革
通,<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極與亟同,<荀
子‧箴賦>:「反覆其極。」<廣韻>:「紀,極也。」
<釋名>:「己,紀也。記,紀也。」<韻會>:「己,私
也。」<集韻>:「通作私。」<篇海>:「義同某」
<詩‧邶風>:「得此戚施。箋:戚施,面柔下人以色,
不能仰者也。」醜疾人曰戚施,字書作顣。
<前漢書‧衛綰傳>:「劍者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如
淳曰:施讀曰移。」
<列子‧楊朱篇>:「公孫穆好色,擇稚齒婑者。」
<揚子方言>:「,豔美也。」
(18)神蜧蝹蜦
<詩‧商頌>:「景員維河。箋:員古與云通。」
<說文>:「云,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
」
<集韻>:「或作,口大齒醜貌。」
<說文>:「頭頵頵大也。」
<集韻>:「頵,面不平正。」
<史記‧五帝紀>註:「螭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
」<說文>:「,老精物也,從鬼。,鬼毛,或作
魅。」<玉篇>:「同魅。」
鄭樵<通志略>:「龍子有角曰,無角曰。」
<長箋>:「,與、屾、、同義,有昆弟之象。
」
<爾雅‧釋蟲>:「強蚚。註:即強醜捋。」
<集韻>:「斤,仁也。」
<史記‧周本紀>:「龍亡而漦在櫝,化為伭黿,以入王
後宮。索隱:黿亦作蚖,蜥蜴也。」
<廣韻>:「蚖,虺也。」
百姓曰元元,<史記‧文帝本紀>:「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註:古者謂人云善人,因善為元,故云黎元,其言元
元者,非一也。」
成公<綏嘯賦>:「蔭脩竹之蟬蜎。」娟與蜎通。
<正韻>:「娟,媚也。蟬娟,美好貌。」
張衡<西京賦>:「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
韓愈詩:「山磨電奕奕,水淬龍蝹蝹。」
郭璞<江賦>:「神蜧蝹蜦以游。」<述異記>:「秦繆公
時,陳倉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若豬非豬。二童子曰
:此名蝹,以松柏穿其腦則死。」
<集韻>:「蝹蝹,龍貌。」
<唐韻;韻會>:「蜿蜿,龍狀也。」
<正韻>:「蟠蜿,龍蛇動也。」
(19)朱儒侏儒
<六書故>:「邾、鄒同聲,實一也。春秋時邾用夷,故
邾謂之邾婁,合邾婁之音為鄒,故邾改名鄒也。」
<說文>:「鄒,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
鄒即是邾,<公羊>、<穀梁>作邾婁。
蠕蠕,國名,<晉書‧馮跋載記>作蝚蠕。
<韻會>:「驩兜,四凶名,[尚書]古文作鴅。」
<類篇>:「株儒,短柱也。」又作株檽,與侏儒同。
<廣韻>:「侏儒,容貌短小也。」
<左傳‧襄公四年>:「臧武仲敗於邾,國人歌之曰:朱
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莊子‧徐無鬼篇>:「有濡需者。註:濡需,謂偷安須
臾之頃。又,濡則不去,需則有待。」
<禮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史記‧天官書>婺女註:「須女,賤妾之稱,婦職之卑
者。」
<正韻>:「縱臾與慫恿通。」
<通雅>:「慫恿一作從容。」
<戰國策>:「出遺遺之門。註:言其路逶迤也。」
<正字通>:「遺遺與委蛇同。」
蕢古為作,<說文>:「,燬也。」<廣東通志>:「
一年為一火。」閩南語「歲」音(ㄏㄨㄝ)近燬。
<後漢書‧禮儀志>:「貙劉之禮祀先虞。」<正字通>:
「貙劉即[武帝紀]貙膢也。膢、劉字別義同。」
<爾雅‧釋蟲>:「虰蛵負勞。註:即蜻蛉也。」
司馬相如<封禪頌>:「之獸。」般作。
<通雅>:「儺神凡十二,皆使之追惡凶。」
<集韻>:「難,同儺、同橠,卻除凶惡也。」
<左傳‧隱公十一年>:「不敢與諸任齒。疏:齒是年之
別名,人以年齒相次列。」
<公羊傳‧襄公三十年>「年夫」,二傳作「佞夫」。
<禽經>:「赤,與尺通,亦作斥。」
(20)雲夢大澤
<公羊傳‧成公十八年>:「晉侯使士彭來乞師。註:二
傳士彭作士魴。」
<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
<集韻>:「三台星之台亦作能。」
台通作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鮐也
,大老則背有鮐文。」
王充<論衡>:「殺人。」<集韻>:「彭,強盛貌。
」<玉篇>:「彭,多貌。」<博雅>:「盛,多也。」
<類篇>:「彭亨,驕滿貌。」
<集韻>:「膨脝,腹滿貌。」
<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
<玉篇>:「龍,寵也。」
<書‧禹貢>:「被孟豬」、<爾雅>作「孟諸」、<周禮>
作「望諸」。<史記‧周本紀>:「武王東觀兵於盟津。
」、<書‧禹貢>作「孟津」。
黽即澠,<水經注>:「漢景帝三年,因淆、黽之地以目
縣。」澠又通作沔,<廣輿記>:「沔池縣屬河南府。」
<管子‧五行篇>:「艸木區萌,區萌即句芒也。」
<周禮‧夏官‧職方氏>:「荊州有澤藪曰雲瞢。」
<爾雅‧釋地>:「楚有雲夢。疏:此澤跨江南北,亦得
單稱雲、單稱夢。」
司馬相如<子虛賦>:「楚有七澤,一曰雲夢。雲夢者,
方九百里。」
(21)天地鴻洞
<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同。」
<韻會>:「彌通作弭。」弭古文作,彌古文作。
<禮‧少儀>:「國家靡敝。疏:靡為糜,古字通用。」
<史記‧殷本紀>:「說為胥靡。註:靡,隨也,古者相
隨坐,輕刑之名。」
<爾雅‧釋言>:「靡,無也。」
<前漢書‧王莽傳>:「赤糜聞之,不敢入界。註:糜,
眉也,古字通用。」
<詩‧大雅>:「戎雖小子。註:汝也。」
<前漢書‧五行志>引<左傳>:「星隕如雨。註:如,而
也,星隕而且雨。」
賈誼<治安策>:「太子迺生。註:言始生也。」
<玉篇>:「乃或作迺。」
倪通作郳,<春秋‧莊公五年>:「秋,郳犁來來朝。註
:郳,附庸國也,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犁來,名也
,後為小邾子。」
<博雅>:「楚人呼母為嬭。」嬭今俗作奶。
<玉篇>:「鷊,與鶂、、鷁並同。
<韻會>:「蜺,屈虹也。」<集韻>:「霓通作蜺。」
<埤雅>:「雄曰虹、雌曰蜺。舊說:虹常雙見,鮮盛者
雄,其闇者雌也。一曰:赤白色謂之虹,青白色謂之霓
,[爾雅‧釋天]曰霓為貳,蓋言二。[淮南子‧說山
訓]曰天二氣則成虹是也。」
<尸子>:「虹霓為析翳。」<說文>:「,籀文虹字。
」<篇海>:「同虹。」<古音略>:「,音臬,義與
霓、同。」<淮南子‧天文訓>:「天地鴻洞」、馬融
<廣成賦>作「虹洞」、<枚乘七發>作「洞」。
<書‧泰誓>:「邦之杌隉。」,韓愈<贈劉思服詩>作「
兀臲」,一本作「卼臲」,亦作「兀臬」。
<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
首,梁益閒謂鼻為初或謂之祖。」
<五音集韻>:「自,古文鼻字。」<說文>:「,臥息
也。徐鉉曰:自古者以為鼻字故從自。」
<唐韻,集韻,類篇>:「,屭本字,壯大貌。」
<集韻>:「或作齂。」
<集韻>:「白古作;百古作;,首本字。」
<字彙補>:「,古文白字。」
<增韻>:「月體黑者謂之霸。」*誤「白」為「黑」!
<前漢書‧律歷志>:「死霸,朔也;生霸,望也。」
<爾雅‧釋天>:「六月為且。郭註:或云一作焦。」
<易‧夬卦>:「其行次且」別作趑趄。
(22)華蟲作會
<左傳‧定公十四年>:「既定爾婁豬,盍歸我艾豭?」
<六書正>:「詹諸別作蟾蜍。」
<廣韻>:「張衡[靈憲]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
竊之奔月宮,蓋託身於月,是為蟾諸。[抱朴子]曰蟾諸
壽三千歲者,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八字。」<爾雅翼>
:「蟾好服牆陰壁下者,五月五日收之,謂之辟兵。」
<續齊諧記>:「屈原五日投汨羅,楚人此日以竹筒貯米
投水祭之。漢建武中,區曲白日見人,自稱三閭大夫,
謂曰:聞君當見祭,可以楝葉塞筒上,以綵絲纏之,二
物蛟龍所憚也。今人作粽并載楝葉、五色絲,皆汨羅遺
俗。」
<荊楚歲時記>:「蛟龍畏楝,故端午以楝葉包,投江
中祭屈原。」
<爾雅‧釋鳥>春鉏註:「白鷺縗俗稱鷺鷥,頭上毛似絲
。」
<書‧堯典>:「鳥獸孳尾。註:乳化曰孳,交接曰尾。
」
<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傳:會五采也
,以五采成此畫焉。」
勃窣,行緩貌,司馬相如<子虛賦>:「媻珊勃窣上金堤
。註:媻珊勃窣,匍匐行也。」
<戰國策>「閭姝」,<荀子>作「閭娵」。
<真臘風土記>:「呼父為巴馳,呼母為米,方音不同,
皆自母而變。」
<說文>:「蜀人謂母曰姐,齊人謂母曰嬭、又曰,吳
人曰媒。」
(23)魑魅魍魎
<左傳‧隱公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
日本紀州有牟婁郡。
<字林>作「」,<集韻>:「 ,本字。」
<楚辭‧九章>:「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
離婁,古之明目者,<莊子‧天地篇>作離朱。
何晏<景福殿賦>註:「離婁,鏤刻分明也。」
<山海經‧海內南經>:「窫窳龍首,居弱水中,食人。
」<爾雅‧釋獸>:「,類貙,虎爪,食人,迅走。
釋文:亦作猰,或作窫;或作窳。」
<枚乘七發>:「手足惰窳。李善註:窳,弱也。」
<廣韻>:「犰狳獸似魚,蛇尾豕目,見人則佯死。」
<詩‧周南>:「于嗟乎騶虞。」吁又省作于。<莊子‧
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于于,自足貌。
」
<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孝經緯]云:祝融之樂曰
屬讀。」
<集韻>:「,呼雞聲。」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獸,
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
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
橛之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
<魯語>韋昭註:「木石之怪曰夔,一足,越人謂之山
,人面猴身能言。」
<說文>:「夔,神魖也,如龍,一足。魖,耗鬼也。」
<玉篇>:「躨跜,虯龍動貌。」
<家語>:「木石之怪夔魍魎。。」
<左傳‧宣公三年>:「螭魅罔兩。註:怪物。」
<韻會>:「,[周禮]作方良,[史記]作閬。」
<六書正>作「魍魎」。
<爾雅>註:「彌離猶蒙蘢耳。」蒙蘢一作蒙茸。
<字彙補>:「,古文龍字。」
<集韻>:「馲駝,畜名。馲,亦作橐,通作駱。」
<爾雅‧釋魚>疏:「螣,蛇似龍者也,一名螣蛇,能興
雲霧而遊其中也。」
<前漢書‧文帝紀>:「身衣弋綈。註:如淳曰:弋,皁
也。師古曰:弋,黑色也。
(24)躑躅踟躕
<爾雅‧釋天>:「太歲在壬曰玄黓。」
孫季昭<示兒篇>:「黽,蛙屬。蛙黽之行,勉強自立,
故曰黽勉。如猶之為獸,其行趑趄,故曰猶豫。」
<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
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
<續博物志>:「蝤蛑,大有力,能與虎鬥,螯能剪殺人
。」<唐韻>:「蝤蛑,似蟹而大,生海邊。」
<爾雅‧釋詁>:「流,求也。」
<集韻>:「璆與球同。琉與同。」
<正字通>:「,俗觓字。」<玉篇>:「,亦作璆。
<集韻,篇海>:「,手足凍貌。」
<正字通>:「豻似狐而黑,身長七尺,頭生一角,老則
有鱗,能食虎豹。」
<爾雅‧釋獸>:「貙獌,似貍。註:今山民呼貙虎之大
者為貙豻。」
<詩‧鄘風>:「鬒髮如雲。傳:黑髮也。」
<說文>:「,詹諸也。[詩‧衛風]今作戚施。」
<詩‧衛風>:「領如蝤蠐。」
郭璞<江賦>:「蜛蠩森衰以垂翹。」
<集韻>:「蜛蠩,蟲名,一曰蝦蟆。」
<爾雅‧釋魚>:「鼁,詹諸。」
<集韻>:「,本作。」
<史記‧淮陰侯傳>:「騏驥之跼躅,不若駑馬之安步。
」<後漢書‧隗囂傳>:「得以數千,躑躅三輔。註:躑
躅猶踟躕也。」<禮‧三年問>:「蹢焉、踟躕焉。」
<玉篇>:「踟躕,行不進也。」<類篇>:「跱,行不
進。」<博雅>:「蹢,跢跦也。躊躇,猶豫也。」成
公<綏嘯賦>:「踟跦步趾。註:跢跦與踟跦古字通用。
」<揚子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閒謂之朱蝥;自關
而東,趙魏之郊謂之朱,或謂之蠾蝓;北燕朝鮮冽水
之閒謂之蝳蜍。蠾蝓(一作蠾)者,侏儒語之轉也。」
(25)地出大螻
<爾雅‧釋魚>:「鼁詹諸在水者曰黽。註:鼁一名
詹諸,似蝦蟆居陸地。其居水者名黽,一名耿黽,一名
土鴨,狀似青蛙而腹大。陶註[本草]云:一種小形善鳴
喚名為者,即郭璞云青蛙者也,後腳長故善躍,大其
聲則,小其聲則蛤。」
<說文>:「黽從它象形,黽頭與它頭同。」
<禮‧月令>:「螻蟈鳴。註:螻蟈,蛙也。」
<急就篇>註:「蛙一名螻蟈,色青小形而長股。」
<魏公卿上尊號奏>:「地出大螻。」
<竹書紀年>註:「有大螻如羊。」
<揚子方言>:「蠀螬,秦晉之閒謂之蠹,或謂之天螻。
」<古今注>:「螻蛄一名天螻。」
<說文>:「螭亦名地螻。」
<山海經>:「崑崙之丘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
土螻,是食人。」
<揚子方言>:「豬,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
<玉篇>:「豕,豬豨之總名。」
<說文>:「古有封豨、修蛇之害。」
<揚子方言>:「涅,化也。燕朝鮮冽水之閒,曰涅或曰
譁,雞伏卵而未孚,始化之時謂之涅。」
<莊子‧外物篇>:「螴蜳不得成。司馬彪註:螴蜳讀曰
沖融,言畏怖之氣沖融兩溢,不安定也。」
<書‧盤庚>:「肆羽沖人。傳:沖,童也。」
(26)威震華夏
<爾雅‧釋詁>:「繇,喜也。註:[禮記]曰:人喜則斯
陶陶、斯詠詠。」
<前漢書‧班固敘傳>:「陸子優繇。」<文選>作優游。
王充<論衡>:「狄牙之調味也。」經史俱作「易牙」。
<說文>:「蜥易,蝘蜓守宮也。」
<漢志>僖作釐,禧又通釐,<史記‧孝文帝紀>:「祠官
祝釐。師古註:釐本作禧,假借用耳。」
<周禮‧春官>兩獻註:「戲,酒尊名,飾以翡翠。鄭司
農說:或作獻,亦作戲。」
班固曰:「淫不可聽者,非韶夏之樂也。」<前漢書
‧王莽傳贊>:「紫色聲。註:者,樂之淫聲。」
<韓非子‧十過篇>:「(衛)靈公將之晉,舍濮水上,夜
聞鼓琴作新聲,而左右弗聞,狀似鬼神,因召師涓聽而
寫之。既至晉,靈公即命師涓奏於晉平公之座,未終,
師曠止之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亡國之
音,不可遂也。」<書‧畢命>:「商俗靡糜。疏:韓宣
子稱: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儀之亂,析公奔晉,晉人
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楚師宵潰。晉遂侵蔡
、襲沈,獲其君,敗申、息之師於桑隧,獲申麗而還,
鄭于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
<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為天
下之中。」
<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為得
,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27)屬鏤之
<禮‧檀弓>:「趙文子曰: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京
也。註:九京,山名,在今絳州,晉大夫墓地在九京,
京即原字。」<東觀漢記>京作原,古通用。
<山海經>:「北方神名禺強。」<莊子>註作「禺京」。
<前漢書‧揚雄傳>:「騎京魚。」京又與鯨同。
<玉篇>:「鯨,魚之王。鯤,大魚。」
<古今注>:「鯨魚者海魚也,大者長千里,小者數十丈
。其雌曰鯢,亦長千里,眼如明月珠。」
<爾雅‧釋魚>:「鯢大老謂之。」
<本草>:「鯢魚一名王鮪,------有聲如小兒啼。」
<列子‧殷湯篇>:「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長稱焉,
其名為鯤。」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陸德明音義
:崔巽云鯤當為鯨。」
<玉篇>:「大頀,湯樂名。」
<爾雅‧釋宮>:「康瓠謂之。註:瓠,壺也。」
<說文‧職墨>謂「昆吾」即「康瓠」。
<古史考>:「夏后時昆吾作瓦,以代茅茨之始。」
<說文>:「昆吾作陶。」
<說文>:「瓣,瓜中實。徐曰:瓜也,一名瓠犀也。」
孟康<漢書古文註>:「皇甫諡云伏羲或謂之宓羲,----
--虙與伏古字通用,後誤以為宓也。」
<博雅>:「,歹也、極也。」
田汝成<炎徼記聞>:「南蠻稱人曰,自稱亦曰,猶
晉之言咱,楚之言儂也。」
<前漢書‧蕭曹傳贊>:「錄錄未有奇節。註:錄錄猶鹿
鹿也,亦作碌碌,又作陸陸。」
<荀子‧成相篇>:「剄以獨鹿,棄之江。註:獨鹿猶屬
鏤也。」<史記‧吳太伯世家>:「賜子胥屬鏤之。」
<禮‧檀弓>:「戰于臺駘。註:臺音壺、駘音臺,臺當
為壺字之,一作壺駘,或作狐駘。」
<字彙>:「臺,音乎。臺駘,邾地名。」
<正字通>:「臺有壺音,非臺與壺同。<字彙>以臺為古
壺字,誤也。」<字彙補>:「[左傳]臺駘,歷考註疏並
無狐音,[字彙]不知何據而云,亦誤也。」
臺駘」<論衡>作「臺台」。
<揚子方言>:「儓,農夫之醜稱也。」
<釋名>:「九十曰鮐背,背有駘文也。」
左思<吳都賦>:「鮪鯸鮐。」
(28)睚蠆芥
<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
<說文>註:「今寫詩者改吳作,又音乎化切,其謬甚
矣!釋文:何承天云:魚之大口者名,胡化反,此音
恐驚俗也。」
<左傳>註:「虞國在河東大陽縣。」
<古今注>:「[周書]曰昆吾氏獻切玉刀,切玉如布。
」錕鋘,山名,出金,可作刀以切玉。<列子‧殷湯篇>
作錕鋙,司馬相如<子虛賦>作昆吾。
<繹史‧卷二六>引<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
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
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
<說文>:「娃,圜深目貌,吳、楚之閒謂好曰娃。」
江淹<空青賦>:「楚之夏姬,越之西施;趙妃燕后,秦
娥吳娃。」娃又叶音「基」。
<韻會>:「,蛙本字。」又通奎,<史記‧律書>:
「北至於奎。註:奎一作。」
<博雅>:「,虺也。」
<說文>:「,禱旱玉龍。」字從圭。<玉篇>:「圭
為龍文。」<海篇>:「,音龜,龍也。」
<篇海,類篇>:「,俗黽字。」
<揚子法言>:「中正則雅,多哇則鄭。」
<說文繫傳>:「華本音和,故今人謂華表為和表。」
和又與咼通,<淮南子‧說山訓>:「和氏之璧」作咼。
張衡<西京賦>:「睚蠆芥。註:蠆芥,刺鯁也。」
班固<答賓戲>:「上無所蒂,下無所根。」蒂同蔕。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逢蠆有毒。註:[通俗文]云
蠆長尾謂之蠍。」
<集韻>:「,音貸,煙貌;煙火貌;煙起貌。焥,音
,煙火貌。」焥,煙氣。<玉篇>:「焥也。」
<揚子方言>:「,火也。楚人呼火為,猶齊言也
。」
<周禮‧春官‧大宗伯>註:「禋之言煙也,周人尚臭煙
,氣之臭聞者。」
(29)輕漾如漚
<楚辭‧九辯>:「紛旖旎乎都房。註:旖旎,盛貌。」
<前漢書‧揚雄傳>:「乘雲蜺之旖旎兮。註:旖旎,雲
貌。」<史記‧司馬相如傳>:「旖旎從風。註:旖旎,
阿那也。」婀娜,舒遲貌,亦作阿那。
<類篇>:「柴池,參差也。」張揖<上林賦>作柴虒。
<說文>:「蹉跎,失時也。註:徐鉉曰:按經史通作差
池。」
<揚子方言>:「舟首謂之闔閭。註:今江東呼船頭屋謂
之飛閭是也。」一作閤閭。
<釋名>:「船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
<禮‧曲禮>:「兔曰明視。」
<韻會>:「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
。咀嚼者九竅而胎生,獨兔八竅五月而吐子。」
王充<論衡>:「兔舔毫而孕,及其生子,從口而出。」
<左傳‧桓公十二年>:「盟于曲池」,<穀梁傳>作「浀
池」,<公羊傳>作「毆蛇」。
<山海經>:「薄魚一目,其音如歐。」
<說文>:「漚,久漬也。」
漚通作鷗,<列子‧黃帝篇>:「海上有好漚鳥者。李時
珍曰:鷗者,浮水上輕漾如漚也。」
<晉語>:「宜臼。註:咎或作臼,古字通用。」
<儀禮‧士昏禮>:「古文舅作咎。」
<揚子方言>:「螻蛄,南楚謂之杜狗。」
<本草>:「螻蛄,一名天螻,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鳴
而飛,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飛翔,吸風食土,喜就登光。
」<爾雅‧釋蟲>:「杜伯,蝎也。」
(30)華夏蠻貊
<淮南子‧人間訓>:「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
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韻會>:「西甌,地
名,駱越別種。又,東甌,閩中地。」<山海經>:「甌
居海中。註: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在岐海中也。」
<史記‧東越傳>:「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
<史記‧趙世家>:「夫剪髮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
也。註:索隱曰:今珠崖、儋耳謂之甌人,是有甌越。
正義曰:屬南越,故言甌越。[輿地志]云:交趾,周時
為駱越,秦時曰西甌,文身斷髮避龍,則西甌駱又在番
吾之西南。」<史記‧南越列傳>:「佗以兵威邊,財物
賄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史記‧東越列傳>:「
將其民(東越、閩越)徙處江淮閒。」
<春秋‧定公十四年>:「於越敗吳于檇李。」
<前漢書‧貨殖傳>:「孟康曰:于越,南方越名也。註
:于,發語聲也,戎蠻之語則然,于越猶勾吳耳。」
<竹書紀年>云越王句踐號於越子。
<史記‧匈奴傳>:「中有棄地莫居千餘里,各居其邊為
甌脫。註:韋昭曰:界上守屯處。索隱:服虔云作土室
以伺漢人。又,纂文曰:甌脫,土穴也。」
<爾雅‧釋天>:「是類是禡。疏:禡,[周禮]作貉,貉
又為貊字,古今之異也。」<集韻>:「禡或作貉。」
<禮‧王制>:「禡於所征之地。」禡,師旅所止地,祭
名。<周禮‧春官>:「肆師凡四時之大甸獵祭表貉則為
位。註:貉,師祭也,莫駕反,鄭音陌。」<五經文字>
:「貉,經典相承作蠻貊。」<書‧武成>:「華夏、蠻
貊。」<周禮‧夏官‧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
戎六狄。」<詩‧大雅>:「其追其貊。傳:國名。」
<廣韻>:「,健也。」音同靺鞨。
<詩‧小雅>:「既伯既禱。註: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馬祖,天駟房星之神,曰伯。
<前漢書‧律歷志>:「死霸,朔也;生霸,望也。」
大家,女之尊稱,漢曹世叔之妻班昭稱大家,與姑同。
<史記‧秦始皇本紀>:「倫侯。註:爵卑於列侯,無封
邑者倫類也。」
(31)文身斷髮
<荀子‧榮辱篇>:「君子安雅。[讀書雜誌]云:雅讀為
夏,夏謂中國也,故與楚越對文。」
<左傳>齊大夫子雅,<韓非子‧外儲說右篇>作子夏。
<韻會>:「古文[大、小雅]、[爾雅]雅字本作疋,今文
皆作雅,而疋字但音匹矣。」<說文>:「疋,足也。」
<集韻,韻會,正韻>:「疋,正也。」<集韻>:「足古
作疋。疋,又音胥、音絮,義並同。」<爾雅>疏:「雅
,正也。」<五音集韻>:「,古文正字。」
<字彙補>:「疋、作兩字,後人強析之耳。」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
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
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
<越絕書‧外傳本事>:「夫越王勾踐,東垂海濱,夷狄
文身。」<墨子‧公孟篇>:「越王句踐,剪髮文身。」
<淮南子‧齊俗訓>:「越王勾踐,髮文身,無皮弁搢
之服,拘罷拒折之容。」<史記‧吳太伯世家>註:「
常在水中,故斷其髮,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
」<淮南子‧原道訓>:「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
於是民人被髮文身以象鱗蟲。註:被,剪也。文身,刻
畫其體,內默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害也
,故曰以象鱗蟲。」<韓非子‧說林上>:「履為履之也
,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而越人被髮。」
<韓詩外傳‧卷八>:「越王勾踐使廉稽獻民於荊王,--
----使者出,見廉稽曰:冠則得以禮見,不冠不得見。
廉稽曰: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不得處於大國,而處江
海之陂,與魚為伍,文身剪髮,而彼處焉。今未
至上國,必曰冠得禮見,不冠不得見。如此,則上國通
使越,亦將劓墨文身剪髮,而得以禮見,可乎?」
<淮南子‧齊俗訓>:「三苗 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
,越人髮。」陳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諸夏束髮,
戎狄被髮,吳越斷髮。」
*「被」不得訓「剪」!!!
<淮南子‧泰族訓>:「刻肌膚、鑱皮革、被創流血,至
難也。然越為之,以求榮也。」
<山海經‧海內南經>:「伯慮國、離耳國、彫題國、北
朐國,皆鬱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
,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彫題,黥涅其面,畫體為
鱗采,即鮫人也。」
<說文>:「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
月生齒,七歲而齔。」
揚雄<長楊賦>:「鑿齒之徒。註:鑿齒似鑿,能食人。
」
<左傳‧昭公十七年>:「楚大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
」俗作艅艎。<說文長箋>:「吳闔閭舟名俞皇。」
<抱朴子‧博喻卷>:「艅艎、艗首,涉川之良器也。」
<字彙補>:「禹航,地名,今餘杭。」
<琅邪代醉篇>:「吳興大。」 天杭,天漢也,揚雄
<太玄經>:「漢水群飛,蔽於天杭。」
<玉篇,集韻>:「,古天字。」
<玉篇>:「,古文天字。」
<前漢書‧司馬相如傳>:「前長離,而後矞皇。」
(32)彊梁凌暴
賈誼<審微篇>:「昔衛侯朝於天子,周行人問其名,曰
辟疆。行人還之曰:啟疆、辟疆,天子之號也,諸侯弗
敢用;衛侯更名燬。」
<集韻>:「,衣服婆娑貌,通作、、撇屑
。」
<宋史‧外國傳>:「流求旁之毗舍耶國,國之酋豪嘗率
數百輩,猝至泉州之水澳、圍頭等村,肆行殺掠。」
宋‧趙汝适<諸番志>:「毘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
,袒裸盱睢,殆畜類也。」
<集韻>:「樣,似兩切音象,橡或作樣。」
<廣韻>:「商,張也、降也、常也。」
<詩‧商頌>:「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曰商是常。」<呂覽>:「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
<韓非子‧解老篇>:「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
按其圖而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
<詩‧大雅>:「遐不作人?」遐又與何通。
<家語>:「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公朝,齊侯使使問孔子
。孔子曰:此鳥名商羊,水祥也。」
<廣雅>:「徜徉,戲蕩也。」
<玉篇>:「徜徉猶徘徊也。」
<莊子‧天帝篇>:「使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史記‧孔子世家>:水之怪龍罔象。註:罔象,食人。
<山海經>:「北方禺彊。註:水神也。」、「北極天櫃
有神,名曰彊良。」
<詩‧大雅>:「曾是彊梁。傳:彊梁,禦善也。疏:任
威使氣之貌。」
<爾雅‧釋言>:「彊,暴也。註:彊梁凌暴。」
<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彊梁原。」<寰宇記>引
<水經注>:「洛水東南歷強梁原,俗謂之朝阪。」
<荀子‧非相篇>:「仲尼面如蒙倛。註:楊倞曰:方相
也,其首蒙茸,故曰蒙倛。韓愈曰:四目方相,兩目為
倛。」倛與通,<廣韻>:「,方相也,與魌同。」
<說文>:「魌,醜也,今逐疫有欺頭。註:徐鍇曰:
頭,四目方相也,今文作魌。」<周禮‧夏官‧方相氏>
註:「以驚毆疫厲之鬼,如今魌頭也。」
<周禮‧夏官>有「馮相氏」。
<前漢書‧文帝紀>:「旱蝗。師古註:蝗即螽也,食苗
為災,今俗呼為。」
(33)鳳凰來儀
<莊子‧達生篇>:「野有彷徨,澤有委蛇。音義:彷徨
,狀如蛇,兩頭,五采文。」
<前漢書‧揚雄傳>:「方皇於西清。註:方皇猶彷徨也
。」
<正韻>:「彷徨猶徘徊也;俳佪即徘徊。」
<說文>:「徘徊本作裴回。回,邪也、曲也。」
<集韻>:「徘徊,不進貌。」
<說文>:「彷彿,見不審也。」
揚雄<甘泉賦>:「仿佛其夢。」別作彷彿、髣髣、方弗
音義並通。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不皇啟處。」、<詩‧小雅>
作「遑」,<爾雅‧釋訓>作「偟」,訓「暇也」。
馮夷,河伯也,<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
川。」或作冰夷,郭璞<江賦>:「冰夷舞浪。」又或作
無夷,<穆天子傳>:「河伯無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
。註:無夷、冰夷,並即馮夷。」
<詩‧曹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爾雅‧釋蟲>:「蜉蝣,渠略。」
<揚子方言>:「蜉蝣,秦晉之閒謂之渠略。」
<前漢書‧王褒傳>:「蜉蝤出以陰。孟康註:蜉蝤,渠
略也。」<詩‧衛風>:「領如蝤蠐。」<埤雅>:「蝤蠐
之體有豐潔且白者,[七辨]曰:『蝤蠐之領,阿那宜顧
』是也!」<爾雅‧釋蟲>:「蝤蠐。疏:其在水中者白
而長,故詩人以比婦人之頸。」
<集韻>:「或作,走貌。,頭動貌。」
盱,縣名,屬臨淮郡。<說文>:「盱,張目也。,
直視也。」<廣韻>:「,直視貌。」<廣韻,集韻,
韻會>:「,舉目貌。」<字林>:「,驚視貌。」
<六書故>:「張目企望者,必猶豫不進也。」
<字彙補>:「鳧臾,東方國名,即扶餘也。」
<揚子方言>:「蚰蜒,趙魏之閒謂之蚨。」
<書‧益稷>:「鳳凰來儀。傳:雄曰鳳,雌曰皇,皇通
作凰。」風即鳳,卜辭假鳳為風。<說文>云「朋」為古
文「鳳」字。
(34)黃口孺子
<集韻,類篇>:「鳥與島同。」
<字彙>:「屌,男子陰。」
<詩‧齊風>:「總角丱兮。鄭傳:總角,聚兩髦也。丱
,幼也。朱傳:丱,兩角貌。」
<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註:黃口
,幼也。」
<釋名>:「人始生曰嫛婗。」
俾倪,視貌,通作睥睨、埤堄、睨、辟倪。
<韻會>:「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又訓獨。[尚
書]助辭皆用惟字,[詩]助辭多用維字,[左傳]助辭用
唯字,[論語]助辭用惟字。新安朱氏曰:『惟,思也;
維,系繫也;唯,專辭也、應辭也。然皆語辭,古書皆
用之。』」
<禮‧曲禮>:「必慎唯諾。釋文:父召無諾、先生召無
諾,唯而起。」
<禮‧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註:唯速而恭、諾緩
而慢。」
<禮‧內則>:「男唯女俞。註:皆應詞。」
<唐書‧地理志>:「嶺南有廣州道。」東漢交州治廣信
(今廣西蒼梧),孫權分交州置廣州治番禺。
<史記‧伍子胥傳>:「闔閭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番。
註:索隱曰:蓋鄱陽也。」
<戰國策>:「秦甲涉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
下矣。釋文:番音婆、亦音蒲、亦音盤。」
<括地志>:「蒲吾,故東,今之真定府平山縣,即漢番
吾。」
(35)然飾
<宋國史補>:「揚州取一果然,數十果然可得。」
<廣韻>:「猓,獸名,如猿,白質黑文。」
<埤雅>:「獸似,身青黑頰有髯,髯黑手亦黑,惟
好理髯,又愛其頰。生相聚,死相赴,殺一可以致百,
故[周官]駹車然以明,安則相求,患難則相赴也。」
<周禮‧春官‧巾車>:「然飾。註:然,果然也。
」果然,飽貌,<莊子‧逍遙遊>:「三餐而反,腹猶果
然。」<宋書‧后妃傳>:「今果然矣!」。
<孫子‧九地篇>:「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
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詩‧大雅>:「女炰烋于中國。傳:炰烋,彭亨也。箋
:自矜氣健之貌。」炰烋一作咆咻。
<集韻,韻會>:「果與祼通。」祼為祭名。祼與灌通,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祼,祭酌鬯以灌地。」
果又與蜾通,蜾即是螺。
果又通裸,<唐韻,集韻>:「裸,音卵,赤體。」
左思<吳都賦>:「風俗以韰惈為嫿。註:韰,挾也。惈
,勇也。」韰惈,矜持貌。
<尚書>序:「皆科斗文字。疏:科斗,蟲名,蝦蟆子也
,書形似之。」科斗即是蝌蚪。
<轉注古音>:「石經[毛詩]:『酌以大,以祈黃耇。
』今文作斗,[周禮]作豆。」
<集韻>;「,本作犐,或作、、,音駝義同。
」
<增韻>:「冑,裔也、係也、嗣也。」
<說文>:「胄,兜鍪。」冑、胄本同一字,強析之耳。
<爾雅‧釋蟲>:「蜥蜴,蝘蜓。」
<博物志>:「蝘蜓即守宮,一曰蛇醫。」
<說文>:「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蜴。」
盤曲曰宛延,揚雄<甘泉賦>:「颺翠氣之宛延。註:宛
延,長曲貌。」<正韻>:「蜿蜒,龍貌。」
<前漢書‧匈奴傳>:「黃金犀毗一。註:師古曰:犀毗
,帶鉤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
耳。」<史記>作胥紕,班固<與竇憲箋>作犀比。
<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卑只。」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
央之帝為混沌。」<楚辭>:「儵而來兮,忽而逝。」
<揚子方言>:「殗,微也,宋衛之閒曰殗。自關而西
秦晉之閒,凡病而不甚者曰殗。」
(36)神荼鬱壘
<風俗通>:「上古有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在東海度朔
山桃樹下簡閱百鬼,其不循理者,持以葦索,執以飼虎
。」<集韻>:「渨,水波湧起貌。」
張衡<東京賦>:「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對
操索葦。」<集韻,正韻>:「壘,山名,或作纍。」
<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
徐鉉曰:今人不知,以濕為溼,濕乃水名,非此也。
毛氏曰:濕本合韻,託合切,後誤以為乾溼字。
<廣韻,集韻,韻會>:「鬱壘,神名,壘音律。」
<唐韻古音>:「神荼之荼、荼毒之荼亦並音舒。」
<荀子‧大略篇>:「諸侯御荼。註:古舒字,玉之上圓
下方者。」<史記‧侯者年表>:「荊舒是懲。索隱註:
荼音舒。」<韻會>:「茶本作荼。」
<正字通>云漢時已有茶、荼兩字。
<爾雅‧釋天>:「螮蝀謂之雩。螮蝀,虹也。」<唐韻>
「蝃同螮」。<詩‧衛風>:「蝃蝀在東,莫之敢指。」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釋
文:雩,音于;或讀一呼反;韋昭讀音芋,徐邈讀音訏
。」<廣韻>:「雩婁,古縣名,在盧江。」
<禮‧月令>:「仲夏大雩。註:雩,吁嗟求雨之祭也。
」<說文>:「雩,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集韻>
:「禹,火五切,音虎。北方謂雨曰禹,呂靜說。」
<爾雅‧釋蟲>:「知朱。註:江東呼蝃蝥。」
<玉篇>:「,形如覆笠,泛泛常隨水。」
蜡,年終祭名,<禮運篇>:「仲尼與于蜡賓。註:夏曰
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臘。」
<正字通>:「數侲,國名,即肅慎也。」
<廣韻,集韻>:「,肥貌。」日本語謂豬曰。
<日本外來語辭典>謂泰語謂豬曰、馬來語曰
。<字彙>:「,音沒,豬別名。」<唐韻,集韻>:「
,音篤。」<正字通>:「,字之偽。」<集韻>:
「,豕名。」豚:丁木切、都木切。
崔豹<古今注>:「蛺蝶,江東呼為末。」
<博雅>:「蛺,蚨也。」<集韻>:「蜉,蟻也。
<揚子方言>:「胎,逃也。」
<典術>:「桃,五木之精,仙木也。」
<禮‧檀弓>:「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
<左傳‧昭公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災。」
<後漢書‧禮儀志>:「為桃印,施門戶,以止惡氣。」
<前漢書‧古今人表>:「咎繇即皋陶。」
(37)案衍澶漫
司馬相如<子虛賦>:「案衍澶漫。」澶漫,遠也。
<集韻>:「或作灗。」澶,漫也。
<說文>:「,蟲名,借為地名。漢中有縣,地
下多此蟲,因以為名,考其義當作潤蠢。」
<後漢書‧吳漢傳>註:「十三州志:音春,音閏,
其地下多濕,多蟲,因以名縣。」<後漢書‧劉焉
傳>註:「,蜀郡,故城在今夔州雲安縣西。」
木華<海賦>:「浺瀜沆瀁。」浺瀜,水深廣貌。沖融,
不安定也。
<博雅>:「盹,餅也。」
<正字通>:「今餛飩即餃餌別名,俗屑米麵為末,空中
裹餡,類彈丸形,大小不一,籠蒸啖之。」
<食物志>:「餛飩,或作餫飩,餫飩象其圓形。」
<玉篇>:「,蟲總名也。」
<篇海,類篇>:「,圓長貌。」
<周禮‧地官>比長:「以圜土納之。註:圜土,獄城也
。」
檀欒,竹貌,枚乘<兔園賦>:「修竹檀欒。」
<說文>:「團圞,圓也。」
揚雄<蜀都賦>:「獨竹孤鶬。註:竹屬,通作屬。」
<史記‧律書>:「濁者,觸也。」
<爾雅‧釋草>:「葞春草。疏:蘭草一名芒草,俗呼為
菵草。」<說文>:「欒,楝也。」
<關尹子‧九藥篇>:「勿以汗漫曰道之廣。」汗漫,渺
茫貌。<揚子方言>:「漢漫,懣也,朝鮮冽水之閒,煩
懣謂之漢漫。」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戰國時燕所取朝鮮西部之「滿潘汗」。
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禮‧月令>:「季春合累牛騰馬游牝于牧。疏:季春陽
盛,物皆產乳,故合累牛騰馬,使牡就牝,欲孳生蕃也
。」<說文>:「騰,傳也。一曰:犗馬也。」
<增韻>:「凡畜強健者曰犗。」
騰又與媵通,<儀禮‧公食大夫禮>:「眾人騰羞者盡階
不升堂,授以蓋降出。註:騰當作媵。媵,送也。授,
授先者一人。」<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諸侯娶一國
,則二國往媵之。」
(38)紆餘婆娑
<爾雅‧釋天>:「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
<說文>:「,大剛卯也,以逐精鬼。徐鉉曰:,
音古亥切,與改同。」又作。
<詩‧陳風>:「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說文>:「娑
,舞也。」又,衣揚貌,張衡<思玄賦>:「修初服之婆
娑。」又,安坐也,<黃庭經>:「金鈴朱帶坐婆娑。」
又,琴聲委曲也,嵇康<琴賦>:「紆餘婆娑。」又,躞
蹀貌,杜甫詩:「方知不才者,生長漫婆娑。」
娑,漢殿名,班固<西都賦>:「經駘盪而出娑。」
<三輔黃圖>:「娑,馬迅疾貌,借為宮名。」
娑,參差、倭遲貌。
爪哇語謂女人為「Bini」。
<詩‧鄘風>:「跋涉。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釋文
:[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
<玉篇>:「跋,行貌。」<集韻>:「跋與同。」
<廣韻,集韻>:「,行不正也。」
<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跋,躐也。」
<說文>:「,或作跋,通作狽。」
<集韻>:「猝遽謂之狼狽。」
<爾雅‧釋獸>:「狼,牡獾牝狼。」
<古樂府>:「不聞耶孃喚女聲。」
<玉篇>:「耶,俗邪字。」娘同孃,少女之號。
<左傳‧昭公十八年>:「弗良及也。註:良,能也。」
<玉篇>:「羌,卿也。」
<韻會>:「秦漢以來,君呼臣以卿。凡敵體相呼亦為卿
,蓋貴之也,隋唐以來儕輩下己則稱卿。」
<說文>:「卿,章也。徐曰:章善明理也。又,嚮也,
為人所歸嚮也。」
<漢書‧律歷志>:「商之為言章也。」<說文>:「商,
章省聲。」<禮‧郊特牲>:「章甫,殷道也。」章甫,
殷冠名。章甫即商甫,商人之冠也。
<爾雅‧釋鳥>:「狂茅鴟。」
<玉篇>:「鴟,鳧屬。鴟梟,惡鳥,捉鳥子而食者。」
<埤雅>:「怪鴟,晝無所見,夜則飛噉蚊蟲,晝出瞑目
而不見丘山。」<集韻>:「,鴟鳥也,似鷹而白。」
<史記‧序傳>:「諸呂不台。註:言不為人所怡悅。」
<參同契>註:「天罡即北斗也。」
<前漢書‧揚雄傳>:「閌閬閬其寥落兮。」
(39)統御四海
<前漢書‧景十三王傳>:「文王拘于牖里。」
<史記‧周本紀>:「帝紂乃囚西伯于羑里。註:河內湯
陰有羑里城,西伯所拘處。」
<玉篇>:「二王始有獄,殷曰羑里,周曰囹圄,又謂之
牢,又謂之圜土。」
<集韻>:「羌量,鳥雛飢困貌。」
<玉篇>:「蜣蜋,噉糞蟲也。」
<爾雅‧釋蟲>:「蜣,蜣蜋。疏:蜣,一名蜣蜋,
黑甲,翅在甲下,噉糞土,喜取糞作丸而轉之。」
<前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有計斤縣。註:師古曰:
即[左傳]所謂介根也。」
<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恰。」、<史記‧歷書>
作汁洽。<集韻>:「給通作洽。」
<緯書>:「汁光紀,黑帝名。」
<周禮>註:「黑曰汁光紀,顓頊食焉。」
左思<吳都賦>:「皆與謠俗汁協,律呂相應。註:汁猶
叶也。」<集韻>:「汁與協通,和也。協與劦通。」
<通志‧氏族略>:「葛氏有三,嬴氏之後,以國為氏。
又,有熊氏之後為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
」<唐韻古音>:「[路史]有葛天氏,葛與蓋通。」
<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孝經緯]云神農之樂曰下
謀。」
陳第<古音攷>:「下與吳同。」
<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註
:牙璋,瑑以為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
張衡<東京賦>:「牙旗繽紛。註:古者天子出,建大牙
旗竿上,以象牙飾之。」<集韻>:「牙,旗名。」
<後漢書‧公孫瓚傳>:「拔其牙門。」
<韻會>:「牙,立于帳前,謂之牙門。」
<唐書‧儀衛志>:「唐制:天子居曰衙。」
<玉篇>:「衙,參也。」<篇海>:「衙,早晚衙集也。
」<類篇>:「古者軍行有衙,尊者所在,後人因以所治
為衙。」<廣韻>:「衙府。」<集韻>:「御或作迓。」
迓又通作衙,<周禮‧夏官>:「田僕設驅逐之車。註:
驅禽使前趨獲,逆衙還之客者。」<增韻>:「迎,逆也
。」<詩‧召南>:「百兩御之。箋:御,迎也。」
韻書收有「躗」字而無解,依「」之例,此字應讀為
「豕衛」,也就是「豕韋」。
(40)魋結箕踞
韋與郼同,<呂覽‧憤勢篇>:「湯其無郼,武其無岐豐
也。註:郼,殷舊封國名。」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在商為豕韋氏。註:豕韋,
國名。」
<呂覽‧慎大篇>:「湯為天子,夏民親郼如夏。高誘曰
: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畢沅曰:[書‧
武成]:『殪戎殷』,[中庸]作『壹戎衣』,二字聲本
相近。」
<莊子‧外物篇>:「以豨韋氏之流,觀今之世。」
<一統志>:「直隸大名府滑縣,古豕韋氏之國。」
<姓苑>:「韋,出自顓頊,大彭之後,夏封于豕韋,以
國為氏。」
<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箋:韋,豕韋,
彭姓。」
<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又
,諸比,涼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列子‧說符篇>:「楚人鬼,而越人禨。」
<玉篇>:「魕亦作禨。」<類篇>:「南方之鬼曰魕。」
<說文>:「魕,鬼俗也,[淮南傳]曰:吳人鬼,越人魕
。」禨,祟也、祥也。<說文>:「乩,卜以問疑也。」
祥通作詳,<史記‧自序>:「陰陽之術大詳」,<漢書>
作「祥」。<玉篇>:「詳,審也。」
凡吉凶之兆皆曰祥,徐鉉曰:「祥,詳也,天欲降以禍
福,先以吉凶之兆,詳審告悟之也。」
<爾雅‧釋訓>:「虺頹,病也,通作隤。」
<詩‧周南>:「我馬虺隤。註:馬退不能升之病。」,
<集韻>作「。」<廣韻>:「頹通作穨。」
<倉頡篇>:「穨,陰病。」
<前漢書‧陸賈傳>:「尉佗魋結箕踞。註:服虔曰:魋
音椎,今兵士椎頭髻也。」
<前漢書‧周勃傳>:「樸椎少文。」椎,鈍不曲橈也。
<揚子方言>:「椎,齊謂之終葵。」
<左傳‧定公四年>:「殷民七族」有終葵氏。
<周禮‧冬官‧考工記>註:「齊人謂椎為終葵,葵、馗
聲相近,即鍾馗也。」胡應麟<筆叢>曰六朝已有鍾馗,
後人附會為作傳。
(41)九黎之君
<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註: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廣成子傳>:「蚩尤飛空走,以馗牛皮為鼓,九擊而
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
<晉書‧天文志>:「蚩尤旗類彗而後曲象旗,主所見之
方下有兵。」<史記‧封禪書>稱齊國特祀之八神自古而
有,其名號曰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
日主、四時主,兵主所奉祀的是蚩尤。<山海經‧大荒
北經>:「有係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
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
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秭,鳥名,<史記‧歷書>:「秭生潭。」
<廣韻>:「秭歸,縣名,屈原此縣人,被放、姊來,因
名其地,秭與姊同。」
<前漢書‧武帝紀>:「元封三年,作角抵戲。」<前漢
書‧張騫傳>作角氐。<路史>:「氐羌數十,白馬最大
。」<前漢書‧地理志>:「隴西郡有氐道、羌道二縣。
」<詩‧商頌>:「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正義曰:氐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
<韻會小補>:「古音流變,字亦隨異,如俯仰之俯本作
頫,亦作俛,今皆作俯,而頫音兆、俛音免,不復音俯
矣!」。
<詩‧衛風>:「氓之蚩蚩。」蚩蚩,敦厚貌。
<六書正>:「凡無知者,皆以蚩名之。」
<說文>:「,蟲曳行也。」<集韻>作蚩。
<春秋‧莊公五年>:「秋,郳犁來來朝。註:犁來,名
也。」複姓「郳犁」也未可知。
<國語‧楚語>:「及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亂德。」、「
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
<史記‧周本紀>:「明年,敗耆國。註:即黎國也。」
<集韻>:「伊,古天子號,通作耆,史有伊耆氏之國
。」亦通作祈,<史記‧索隱>:「堯姓伊祈氏」。
<周禮‧秋官>:「伊耆氏。註:伊耆,古王者號,始為
蜡,以息老物,此主王者之齒仗,後王識伊耆氏之舊德
,而以名官與氏,今姓有伊耆氏。」
揚雄<解嘲>:「今大漢左東海右渠搜,前番禺後陶塗。
註:騊駼馬出北海上,陶塗北方國名,本國出馬,因以
為名。」「陶塗」應即後世「韃靼」之前身。
<隋書‧地理志>:「長沙郡有夷蜑名莫傜,自言其先祖
有功,常免征役,故以為名。」
(42)旱地忽律
<說文>:「槌,關西謂之特。」椎通作槌。
<玉篇>:「追,雷也。」<禮‧玉藻>:「端形頤霤如矢
。註:頤或為。」<集韻>:「追,音穨、音夷,義並
同,隱也。」司馬相如<大人賦>:「左玄冥而右黔雷。
註:黔雷,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
<南部新書>:「胡琴大曰大忽雷,小曰小忽雷。」
<水滸傳>有「旱地忽律」註:忽律,鱷魚,或作。
」斛律,代北部族名。<集韻>:「雷,古作。」
<韻會>:「[通志]曰:回,古雷字,後人加雨作。回
象雷形,古尊罍多作雲回。」
<禮‧明堂位>:「山罍,夏后氏之尊。註:山罍,亦刻
而畫之為山雲之形。」
<爾雅‧釋器>疏:「罍者,尊之大者也,雖尊卑飾異,
皆得畫雲雷之形,以其云罍,取於雲雷故也。」
<周禮‧春官>鬯人:「凡祭祀社用大罍。註:大罍,
瓦器。」
<世本>云黃帝娶於鬼方氏。
<史記>謂黃帝娶於西陵氏。
<史記‧五帝紀>索隱註:「嫫母,黃帝第四妃。」
<禮‧祭法>:「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有虞氏祖顓頊
而宗堯;夏后氏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湯,周人
祖文王而宗武王。賈誼曰:祖有功、宗有德也。」
<逸周書‧嘗麥解>:「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
。」
<離騷>:「長余佩之陸離。註:陸離猶參差,眾貌也。
」<史記‧匈奴傳>:「置左右谷蠡王。註:谷蠡音鹿離
。」<列子‧殷湯篇>:「終北國有山名壺領,狀如詹甀
,頂有口曰滋穴有水湧出,臭過椒蘭,味同醪醴。」
<揚子方言>:「晉魏河內之北謂曰殘,南楚江湘之閒
謂之欺。郭註:言欺難厭也。」
<急就篇>註:「納剌謂之紩。」
<玉篇>:「紩,古文納也、索也。」
<爾雅‧釋言>:「黹,紩也」<正韻>:「希與黹同。」
<揚子方言>:「希,鑠摩也,燕齊摩鋁謂之希。」
<史記‧三皇紀>:「女媧氏有神聖德,代宓犧立,號曰
女希。」<玉篇>:「,古文紩字。」
<禮‧月令>:「孟冬駕鐵驪。註:鐵驪色如鐵。」
<神異經>:「南方有獸名齧鐵,大如水牛,色如漆,食
鐵飲水,其糞可作兵器,其利如鋼。」
<禮‧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冠也。註:毋追,讀
為牟堆,別作頧。」<詩‧大雅>:「其追其貊,奄受北
國。傳:追、貊,國名。」
<爾雅‧釋鳥>:「鴽,鴾母。郭註:也,青州人呼為
鴾母。」<禮‧月令>:「田鼠化為鴽。疏:舍人曰母作
無,謂牟無也。」<正字通>:「鴽即鶉也。」
<淮南子‧時則訓>:「田鼠化為鴽。」<畢萬術>:「蝦
蟆得爪化為鶉。」<交州記>:「南海有黃魚,九月則化
為鶉。」陸佃云:「鶉無常居,而有常匹。又,俗言此
鳥性鶉,飛必附草,行不越草,遇草橫前即旋行避之,
故曰鶉。」<正字通>:「鶉尾特禿,若衣之短結,故凡
敝衣曰衣若縣鶉。」
(43)跿科頭
<山海經‧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几而戴勝杖。郭註:
梯,憑也。勝,玉勝也。」<廣雅>:「,戴勝也。」
<爾雅‧釋鳥>:「隹其鳺。註:今鳩。疏:鵻一名
鳺,詩曰:『翩翩者鵻。毛傳:鵻,鳺不也。箋:夫
不,鳥之愨謹者,一作鵻。』」<春秋>傳云:「祝鳩
氏司徒,祝鳩即鵻。郭註:今鳩,一作夫。」
<禮‧內則>:「剪髮為鬌。註:鬌,所餘髮也。疏:三
月剪髮,所留不剪者為鬌。」
<前漢書‧東夷傳>:「三韓生兒,欲其頭扁,壓之以石
。」
<集韻>:「禺銕,東表之地,通作夷;鐵古作銕。」
<史記‧張儀傳>:「跿科頭。註:跳躍也。又,偏舉
一足曰跿,謂不著兜鍪入敵也。」
<隋書‧突厥列傳>:「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為突厥
,因以為號。」<說文>:「兜鍪,首鎧也。」
<山海經>:「翼望山有鳥狀如烏,三首六尾善笑,名鵸
鵌。又,帶山有鳥狀如烏,五采赤文,亦名鵸鵌。」
<太平御覽>:「善芳一作獻芳,鵸鵌即獻芳鳥也。」
<神異經>:「西南荒中出訛獸,狀如兔,人面,能言,
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肉美,食之言不真。」
<神異經>:「檮杌,西方荒中獸,一名難訓。」
<史記‧漢文帝本紀>:「列侯亦無由教馴其民。正義:
馴古訓字。」<廣韻>:「男曰教、女曰訓。」
<逸周書‧王會篇>裏,「都郭(Tuko)」呈獻給周成王之
「鵸鵌(Kitu)」,即為今土耳其(Turkey)特產之火雞,
原文稱:「鵸鵌善笑,頭若雄雞,食之令人不眛。」
「都郭」之名,<山海經>轉為「都廣」。
(44)日薄崦嵫
王逸<九思>:「乘六蛟兮蜿蟬。註:群蛟之形也。」
<正韻>:「蜿蟬,舞盤曲貌。蜿,蚯蚓。」
<博雅>:「蜿蟺,引無也。」<集韻>:「蟺同蟬。,
蜿字省文。蟺,或作。」<類篇>:「蟺,又唐何
切,與鼉、通,水蟲,似蜥蜴。」
<唐韻>:「茠同薅。」
<集韻>:「蔻與茠同;茠與庥同。」
<類篇>:「蔻,豆蔻草實。」
<南方草木狀>:「荳蔻花,其花作穗,嫩葉卷之而花微
紅。」
<集韻>:「閼,音湮。閼氏,單于適妻也。」閼與焉同
。<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註:閼音
燕,氏音支。」<史記‧匈奴傳>:「後有所愛閼氏。索
隱註:閼氏,匈奴皇后號也。習鑿齒[與燕王書]曰:『
山下有紅藍,北方人採取其花染緋黃,捋取其上英鮮者
作胭脂,婦人採捋作為顏色,因名妻作閼氏。』」
<廣韻>:「胭脂與燕脂同。」
<類篇>:「,婦人面飾也。」<正韻>作胭脂,<正
字通>:「燕脂以紅藍花汁凝脂為之,燕國所出,後人
用為口脂。」<古今注>:「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
<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註:烏,音於然反
;氏音支,縣名,屬安定。」
<匈奴悲歌>:「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祈
連山,令我六畜不蕃息。」
<山海經>:「鳥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
入處。」虞泉即是虞淵,<山海經>:「夸父追日景,逮
之於禺谷。註:虞淵,日所入也,今作虞。」
<書‧堯典>:「宅嵎夷曰暘谷。」暘谷,日出處。」
嵎夷,東表之地,<書‧禹貢>:「嵎夷既略。註:今登
州之地。」禺谷與暘谷對稱。」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崦嵫,山名。」
<集韻>:「崦,或作,通作弇。」
<穆天子傳>:「天子遂驅升于弇山,乃記丌跡于弇山之
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註:弇,日入之所。
」<淮南子‧地形訓>:「正西弇州曰并土。」
<山海經>:「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
<左傳‧隱公五年>:「燕人以燕師伐鄭。註:南燕國,
今東郡燕縣。疏:燕有二國,一稱北燕,故此註言南燕
以別之。[世本]:『燕國姞姓』南燕國姞姓,黃帝之後
也。」<左傳‧宣公三年>:「鄭文公賤妾曰燕姞,夢天
使與己蘭,曰:余為伯儵,余而祖也。石癸曰:吾聞姞
吉人,后稷之元妃也。註:燕姞,南燕姓。」
<史記‧燕世家>:「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
<正字通>:「郾,即郾子國,故地今為開封府許州郾城
縣。」燕字金文皆作郾。」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
央之帝為渾沌。」<集韻>:「儵,倏本字。」
<楚辭‧九歌>:「儵而來兮,忽而逝。」
<神異經>:「崑崙有惡獸,名曰渾沌。」<唐韻,集韻
,正韻>:「混沌,元氣未判也,亦作渾沌。」
<公羊傳‧昭公十六年>:「楚子誘戎曼子殺之。釋文:
二傳作戎蠻。」<字林>:「貙一作。」
(45)鸚蠃旋蝸
<楚辭‧遠遊>:「召黔嬴而見之兮,為余先乎平路。」
司馬相如<大人賦>作「黔雷」。
郭璞<江賦>:「鸚蠃旋蝸。註:[南州異物志]曰:鸚鵡
螺狀如覆杯,頭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古以為名
。」
<爾雅‧釋魚>:「蠑螈,蜥蜴。」
<揚子方言>:「守宮,南楚謂之蛇醫,或謂之蠑螈。」
張衡<思玄賦>:「前長離使拂羽兮。註:南方朱雀神也
。」<前漢書‧禮樂志>作「長麗」,註云星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前長離而後矞皇。註:服虔曰:
皆神名也。師古曰:長離,靈鳥也。」
<揚子方言>:「蚰蜒,自關而東謂之螾蜒,或謂之入耳
,或謂之,或謂之蚨,北燕謂之,江東人呼
蛩,喜入耳者也。」
郭璞<江賦>:「湟淴泱。」湟,水波漂疾之貌。
<周語>:「反及嬴內以無射之上宮。註:嬴內同媯汭。
」
<揚子方言>:「蝍謂之尺蠖。」
<神異經>:「東南方有人焉,周行天下。身長七尺,腹
圍如其長,頭戴雞父魌頭,朱衣縞帶,以赤蛇繞頸,尾
合於頭。不飲不食,朝吞惡鬼三千,暮吞三百。此人以
鬼為飯、以露為漿,名曰尺郭,一名食邪,道師云吞邪
鬼,一名赤黃父,今世有黃父鬼。」
<詩‧大雅>:「乃造其曹。傳:曹,群也。」
<玉篇>:「群,朋也。」
<楚辭‧招魂>:「分曹並進。註:曹,偶也。」
<史記‧平準書>:「分曹循行郡國。註:曹,輩也。」
<正字通>:「狫,蠻也。明‧田汝成[炎檄紀聞]:
狫一曰獠,種有五,花布者為花狫,紅布者為紅
狫。又,打牙狫、剪頭狫。又,豬豕狫。又,
狫。又,、、狑、獠四種皆溪洞民,廣西桂林有
獞。」<集韻>:「,西南夷也,本作,或作獠、僚
,音杳、老,義並同。」
韋昭曰:「僬僥氏,西南夷別名。
<史記>註:「渝,水獠,人居,其人剛勇好舞。」
(46)人面蛇身
揚雄<羽獵賦>:「儲與乎大浦,聊浪乎宇內。服虔曰:
儲與,相羊也,與音餘。聊浪,放浪也。」
<淮南子‧俶真訓>:「儲與扈志」一作「諸與」。
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浶浪,驚擾貌。
<揚子方言>:「車枸簍宋魏陳楚之閒謂之籠。」
<書‧堯典>:「共工方鳩僝功。」
<前漢書‧百官公卿表>:「垂作共工利器用。」
<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荒有人焉,禽獸頑愚,名
曰共工。」<山海經‧大荒西經>註引<歸藏‧啟筮>:「
共工,人面蛇身朱髮。」
<山海經‧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相柳者,
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路史‧後紀>二:「(共工)爰以浮游為卿。」
<路史‧後紀‧二>註引<荊楚歲時記>:「共工氏有不才
子,以冬至日死,為厲,畏赤豆,故作赤豆粥以禳之。
<爾雅‧釋詁>:「覭髳,茀離也。註:謂草木之蒙茸翳
薈也。茀離即彌離,彌離猶蒙茸。」
<莊子‧逍遙遊>:「旁礡萬物。」<廣韻,集韻,韻會>
:「旁礡,混同貌。又,廣被也。又,充塞也。」
<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人滅夔,以夔子歸。」
<廣韻>:「歸,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
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為名也。」
<正韻>:「玊、玉二字不同點,俗書玊、玉不辨。」
<正字通>:「[禮]六工,土金木石艸獸皆名工,琢玉者
謂之玊工,猶剡木者謂之木工,今玊工通作玉,不作玊
。」<集韻>:「玉,或作、。」
(47)神珠薏苡
<淮南子‧本經篇>:「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
桑。」<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
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中央土也,
其帝黃帝,其佐后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
;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
<史記‧三皇本紀>:「(女媧氏)當其末年,諸侯有共工
氏,任智以刑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與祝融戰而不
勝,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註:「[淮南子]曰:『昔者共
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維絕,地柱折。』
故今此山缺壞不周也。」<路史後紀‧二>註引<汲冢
瑣語>:「晉平公------問於子產,對曰:『昔者共工
之卿曰浮游,敗於顓頊,自沉於淮。」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生炎居------戲器生祝融,
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
<左傳‧昭公十七年>:「------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
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
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國語‧周語>說共工:「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卑。」所
以造成了「皇天弗福,庶民莫勸,禍亂並興」為害天下
的結果。<書‧洪範>:「鯀堙洪水。」共工這種失敗的
理水方法,也正是鯀治水所用的堙障洪水的方法。
<山海經‧海內經>:「鯀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定九
州。」<國語‧魯語上>:「鯀障洪水」又,「共工之伯
有九,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這和禹
治水,死而為社神的內容也一致。
<史記‧夏本紀>正義:「鯀之羽山,化為黃熊,入于羽
淵。」<淮南子‧原道訓>:「共工------遂潛于淵。」
<孟子‧萬章篇>、<史記‧五帝本紀>又云舜流共工於幽
州或幽陵,指的都是神話傳說中的北方幽都,也就是鯀
所入的羽淵,亦即禺淵。
<論衡‧奇怪篇>:「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
」<吳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
<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修己)又吞神珠薏苡,胸
坼而生禹。」<白虎通‧姓名篇>引<刑德放>曰:「禹姓
姒氏,祖昌意以薏苡生。」
<釋名>:「寺,嗣也。」<集韻>:「台,古文嗣字。」
<左傳‧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
,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宜汾洮,障大澤以處太
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
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
<論衡>臺駘作「臺台」。
<史記‧歷書>註:「困敦,混沌也。」
<玉篇>:「苡,馬舄。」
(48)涿鹿之野
<集韻>:「郯通作談。」
<正韻>:「談亦作譚。」
<詩‧大雅>:「實覃實訏。鄭箋:覃或作譚。」
司馬相如<上林賦>:「浸潭促節」<漢書>作浸淫。
<集韻,正韻>:「潭與潯同。」
<篇海>:「媱,與淫、霪同。」
<篇海>:「荏染,猶侵尋也,亦作荏苒。」
<廣韻>:「荏苒,展轉也。」
<逸周書‧史記篇>:「昔阪泉氏用兵無已,------徙居
於獨鹿,諸侯畔之,阪泉以亡。」<賈誼新書‧益壤篇>
:「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
<史記‧天官書>:「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
不察。註:錢古泉字。」
<顧氏說略>:「蠻,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於殿
脊上。」<字彙補>:「蠻,龍屬。」
<楚辭‧天問>:「彭鏗斟雉帝何饗。註:彭鏗,彭祖也
。」<世本>:「塗山氏號女媧。」
盧仝<與馬異結交詩>:「女媧本是伏羲婦。」
<唐韻>引<逸周書‧王會解>:「康民以桴苡」桴苡,即
所謂也,其食如李,食之宜子。」
<詩‧魯頌>:「食我桑黮,懷我好音。註:黮,桑實也
。」<字林>作葚,<說文>:「黮,桑葚之黑者。」
<廣韻>:「黭黮,黑也。」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
曰女嬉。」<詩‧大雅>:「纘女維莘。傳:太姒國也。
」<郡國志>:「郃陽南有古莘國,散宜生為文王求有莘
氏女以獻紂,即此地也。」<韻會>:「莘,虢地名。」
<潛夫論>:「祝融之孫分為八姓,己禿彭姜妘曹斯莘。
」與<鄭語>、<帝繫>所載不同,或別有所本。
<史記‧夏本紀>贊:「夏啟封支子于莘,因聲近改為辛
。」<前漢書‧古今人物表>:「莘或作。」
<廣韻,集韻,韻會>:「鯀妃有新氏女,生禹,名女志
,一名修己。」
皇甫謐<帝王世紀>:「神農氏本起於烈山,時或稱之,
炎帝即神農也。」烈山,<禮‧祭法>作厲山。
<易‧繫辭>傳:「庖犧氏沒,神農氏作。」
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女曰聽詙為妃
,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其
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
呂,皆姜姓之後,並為諸侯,或分四岳。
<左傳‧昭公十七年>註:「炎帝神農氏,姜姓之祖也。
」<史記‧封禪書>謂漢高祖在長安立蚩尤之祠,即所謂
赤帝之祠,<五帝本紀>、<律書>云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
之野,以定火災。<淮南子‧兵略篇>:「炎帝為火災,
故黃帝擒之。」<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
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
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49)雲門大卷
楊慎<丹鉛錄>:「由與農通,[韓詩外傳]東西耕曰橫、
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管子曆紀]皆云堯使后稷為
大由。註:大由,大農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
<戰國策>:「昔智伯欲伐由,遺之大鐘。註:由,
國名。[括地志]云并州孟縣外城俗名仇由,[史記‧嫮
里子傳]作仇猶,[韓非子]作仇繇,[呂覽]作繇。」
<唐韻>:「厹同。」<廣韻>:「厹,氣高也。」
<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
也,其國近南岳。」
<史記‧五帝本紀>:「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
<左傳‧文公十八年>:「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天
下之民,謂之渾敦。註:帝鴻,黃帝也;渾敦,驩兜也
。」
<白虎通>:「炎帝者太陽也,其神祝融。」
<國語>:「黎為高辛氏火正,淳鍵敦大,天明地德,光
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左傳>:「火正曰祝融。」
<山海經>謂祝融為炎帝之後。<淮南子‧時則訓>:「南
方之極,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史記‧五帝本紀>:「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
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
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集解:賈逵曰:縉雲
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
<路史後紀‧四>蚩尤傳:「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
貪虐者之戒,其狀率為獸形,傅以肉翅。」
<左傳‧昭公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
衣也。」<左傳‧襄公三十年>:「使為君復陶。註:復
陶,主衣服之官。」
<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
,運動貌。」<玉篇>:「霣,雷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舞雲門大卷。註:周代所存
之樂,黃帝曰雲門大卷。」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
曰軒轅。徐廣曰:號有熊。」<帝王世紀>:「黃帝自窮
桑登位。」<山海經>:「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
、「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春秋緯>:「少
昊邑于穹桑。」<呂覽>:「伊尹生于穹桑。」
<玉篇>:「楚人呼火為;同。」<揚子方言>:「
,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火也。」<集韻>:「
與燬同。」<爾雅‧釋言>:「燬,火也。」
<直音>:「蚎,同,與同。」
楚祖名「鬻熊」,音叶「有熊」;「鬻」又音「祝」,
「熊」金文作「酓」,「鬻熊」又音近「祝融」。
(50)盤古開天
三國時候,徐整作<三五歷記>,吸收了南方傜族「盤瓠
」的傳說,創造了一個開天闢地的「盤古」。司馬貞補
<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
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
<說文>:「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畬族民間
傳唱的一首「狗皇歌」,相當於傜族的「盤王歌」。
<類篇>:「,衣破。」
<史記‧五帝本紀>:「高辛立,是為帝嚳。------高辛
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
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
而昌意之子也。------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說文>:「頭顓顓、頭頊頊,謹貌。」<莊子‧天地篇>
:「頊頊然不自得。註:頊頊,自失貌,又作旭旭。」
<前漢書‧賈捐之傳>:「顓顓獨居一海之中。註:顓顓
,圓貌。顓與專通,顓顓猶區區也,一曰團貌。」
<史記‧陳涉世家>:「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顓又
與專通,獨也。<集韻>:「端通作耑。」
<正字通>:「圓本作丸。」<緯略>:「圓古卵字。」
<孟子>:「規矩,方員之至也。」圓又與員同。
<廣東新語>:「歸善有,其人耕無犁鋤,率以刀治
土種五穀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煖而蛇蟲死以為
肥曰火耨。」顧亭林<天下郡國利病書>:「,當作畬
,[實錄]謂之畬蠻。」
<竹書紀年‧卷二>:「帝顓頊高陽氏母曰女樞,見瑤光
之星貫日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宮,生帝顓頊於若水。」
女樞,<河圖緯>作處女。
<莊子‧秋水篇>:「向若而嘆。註:若,海神。」
<書‧大禹謨>:「惟乃之休。註:乃猶汝也。」
<前漢書‧五行志>:「星隕如雨。註:如,而也,星隕
而且雨。」。
<山海經‧大荒北經>:「北海之渚有神,------名曰禺
疆。」<楚辭‧天問>作「伯強」。
<周禮>註:「黑曰汁光紀,顓頊食焉。」
<緯書>云:「汁光紀黑帝名。」
<前漢書‧孝成趙皇后傳>:「赫書。註:薄小紙。」
(51)女媧補天
<楚辭‧天問>:「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山海經‧北次三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
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
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風俗通義>說女媧「摶黃土作人」。
<淮南子‧覽冥訓>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積
蘆灰以止淫水」。
<文選‧洛神賦>註:「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水洛水,
為神。」<楚辭‧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
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四方
,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閔妃匹合,厥身是繼
,胡為嗜不同味而快飽?」<世本>謂塗山即女媧。
<山海經‧海內北經>郭璞註:「冰夷,馮夷也,[淮南
子]云:『馮夷得道,以潛大川』,即河伯也。」
<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
木,而民無所食,猰、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
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
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斷
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於是天下廣狹
險易遠近始有道理。」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
。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
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
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
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
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又,「博父國在聶耳東。
畢沅註:[淮南子‧地形訓]無此國,云夸父、耽耳在其
北方。夸、博聲近,此云在聶耳東,即上夸父國耳。」
<列子‧湯問篇>:「操蛇之神聞之,------帝命夸娥氏
二子負二山,------。」<山海經‧中次五經>:「夸父
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
<河圖‧稽命徵>:「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耀郊
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黃帝軒轅於壽邱。」
<淮南子‧天文訓>:「日回于女紀,是謂大遷。」
<文選‧高唐賦>註引<襄陽耆舊傳>:「赤帝女曰瑤姬,
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遊於
高唐,夢見與神遇。」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國語‧魯語>:「共工之子能平九州,是為后土。
」、「共工之伯有九,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
為社。」<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兮
,土伯九約。」<爾雅‧釋蟲>:「杜伯,蝎也。」
<論衡‧吉驗篇>:「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
。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
後生子,------名東明,------因都王夫餘,故北夷有
夫餘國焉。」
(52)顧菟在腹
<淮南子‧墜形訓>:「北方曰積冰曰委羽。高誘註:委
羽,山名,在北極之陰,不見日也。」、「燭龍在雁門
北,蔽委羽之山,不見日。」<漢書>索隱引崔浩云:「
翰海,北海名,群鳥解羽,故云翰海。」
<山海經‧中次六經>:「夸父之山------其鳥多蔽鳥。
」、海內經:「北海之內有蛇山,有五彩之鳥,飛蔽一
鄉,名曰翳鳥。」、海外東經:「雨師妾在其北。郭璞
註:雨師謂屏翳也。圖贊云:雨師之妾。」
<楚辭‧天問>:「羿焉彃日,鳥焉解羽?王逸註:羿仰
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
<穆天子傳>:「至於焉居禺知之平。」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
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
里也。」<左傳‧昭公十七年>:「鳳鳥氏歷正也。」
<山海經‧大荒南經>:「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
大荒北經:「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大荒東經
:「湯谷之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韻會>:「烏,古文借作顧字。」
<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鳥,月中有蟾蜍。註:
踆猶蹲也,謂三足鳥。」<藝文類聚>引<五經通義>:「
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與蟾蜍。」
<玉篇>:「顧,瞻也。」迍邅音叶蹲瞻、踆瞻。
<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
顧菟在腹?」<封神演義>載周文王吐子成兔。
<左傳‧宣公四年>:「鬥伯比淫于子之女,生子文焉
。夫人使棄諸夢中,虎乳之。子田,見之,懼而歸
,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故命
之曰鬥穀於菟,實為令尹子文。」
孺子曰穀,<荀子‧禮論篇>:「臧穀猶且羞之。」
<禮‧曲禮>:「自稱曰不穀。註:謙稱。」
<爾雅‧釋言>:「穀,祿也。」
<華陽國志‧蜀志>:「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邇來四萬
八千歲。」<前漢書‧地理志>:「交趾郡麊冷縣。」
<蜀王本紀>:「------後有一男子名杜宇,從天墮止朱
提,------號曰蜀王,治汶山下邑郫。------荊有一人
名靈,------尸隨江水上,至郫,遂活,------望帝
以靈為相。------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相通,
慚愧自以德薄,乃委國授之而去,------靈即位,號
曰開明帝。------望帝去時子鳴,故蜀人悲子而思
望帝。望帝,杜宇也。」<華陽國志‧蜀志>:「遂禪位
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
子鵑鳥也。」<成都記>:「杜宇死,其魂化為鳥,名杜
鵑。」<說文>:「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慚亡去,為子嶲
鳥,故蜀人聞子嶲鳥鳴,皆起曰是望帝也。」
<山海經‧海內西經>:「門有開明獸守之。」、中次七
經:「神計蒙處之,其狀人首而龍身。」
<山海經‧西次二經>:「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
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郭璞註:或作夸
父。畢沅曰:夸、舉音近,即貜父。」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中次五經:「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
西次三經:「西五十里曰罷父之山。」
(53)摩訶羅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
僂句。註:僂句,龜所出地名。」
<集韻,韻會>:「僂佝,短醜貌。」
<山海經‧西次二經>:「邱時之水出焉,西北流注於
水,其中多蠃母。郭璞註:即螺也。畢沅曰:疑亦蒲
蘆,即蜃也。」、「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
蠃母之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
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
」畢沅曰:[淮南子]云「夏桀之時,西老折勝。」老、
母聲相近,即西王母也。戴勝,言其民俗尚此飾也。
<五運歷年紀>:「首生盤古,垂死化身,------身之諸
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
為神,處粟廣之野。郭璞註: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
面蛇身,一日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海內經:「流
沙之東,黑水之間,有山名不死之山。」
<山海經‧海內南經>:「鬱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慮。
畢沅曰:相字當為柏字,伯慮一作柏慮也。」
<山海經‧中次六經>:「東三百里曰鼓鍾之山,帝臺所
以觴百神也,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而三成,其名曰
焉酸,可以為毒。」
亢倉子,<莊子>作「庚桑子」。
<爾雅‧釋鳥>:「倉庚,商庚。」
<詩‧小雅>:「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本草綱目>:「酥上如油者為醍醐,梵書以醍醐喻佛性
。」<莊子‧外物篇>:「魚不畏網而畏鵜鶘。」
<山海經‧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
朝鮮、天毒。」、<山海經‧中次五經>:「瞻諸之山,
------又西三十里曰婁涿之山。印度及南海梵化諸國,
昔號其王曰「摩訶羅(Maharaja)」,猶言大王也。
(54)鴻鵠之志
<前漢書‧賈誼傳>:「黃鵠之一舉,知山川之紆曲,再
舉知天地之圓方。」<玉篇>:「黃鵠,仙人所乘。」
<史記‧陳涉世家>:「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
愛斯基摩人又自稱「Inuit」,正如鄰近的「Samoyeds
(撒摩亞)」人喜歡自稱「Nentsi」,以原名在鄰族語言
裏有侮辱意味故也。
<唐韻>:「蘆菔,魯人名菈遝,秦人名蘿蔔。」
<韻會>:「蘆菔,一名來服。」
<爾雅‧釋草>:「葖蘆萉。」
<本草綱目>:「葖萉。註:萉與菔同。」
<隋書‧陳稜傳>記陳稜征流求之役:「大業三年------
自義安汎海擊流求國,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
詣軍中貿易。------其主歡斯渴剌兜遣兵拒戰,稜進至
低沒檀洞,其小王歡斯老模率兵拒戰,稜擊敗之,斬老
模。------斬渴剌兜,獲其子島搥,擄男女數千而歸。
」<隋書‧流求國傳>:「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
東,水行五日而至。------自義安浮海擊之,至高華嶼
,又東行二日至鼊嶼,又一日便至流求。」、「每春
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稀,似有霧之氣,亦不知
幾千里。」、「厥田良沃,------土宜稻------國於江
表,風土氣候與嶺南相類。」、「人皆驍健善走,難死
而耐創,------兩陣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交言
相罵,因相擊射。如其不勝,一軍皆走,遣人致謝,即
共和解。」、「其王姓歡斯氏名渴剌兜,------彼土人
呼之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
陳侃<琉球錄>(嘉靖年間出使琉球):「閩中士大夫常曰
:霽日登鼓山,可望琉球。蓋所望者,小琉球也,若大
琉球,則雖離婁之目,亦豈能明見萬里之遠哉?」、「
林木樸樕,不茂密,厥田沙礫,不肥饒,是以五穀雖生
,而不見其繁碩。」
明‧張燮<東西洋考>雞籠山‧淡水條:「(東蕃之人)性
好勇,暇時習走,足繭皮厚數分,履棘為平地。------
村落相仇,訂兵期而後戰,勇者數人前跳,被殺則皆潰
,------次日即解嫌,和好如初。」
(55)傀儡謰謱
<宋史‧琉球傳>:「琉球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
光相望。」<澎湖廳志>引樓鑰<攻媿集>:「汪大猷知泉
州,郡實濱海,中有沙州數萬畝,號曰平湖。」、「宋
泉州守臣真德秀嘗經略料羅,以防澎湖。」
曹永和<早期臺灣的開發與經營>轉引西山先生<真文公
文集>:「乾道間,毗舍耶國人寇殺官民,遂置寨於此
(泉州知縣真德秀修築永寧舊水寨於澎湖)。其地(流求
國)闞臨大海,直望東洋,一日一夜可至澎湖。澎湖之
人過夜不敢舉燈,以為流求國望見必來作禍。」
<五代史‧劉銖傳>:「諸君可謂僂儸兒。」
<廣韻>:「嗹嘍,煩貌。」
<揚子方言>:「南楚謂謰謱為支註。又,拏也。」
<集韻>:「謰謱,小兒語。」、「連,不絕貌。」
猶未「傀儡謰謱」(事情尚未就緒)。
<字彙>:「魁儡,本喪家樂,漢末用之嘉會。」
<顏氏家訓>作「傀儡」。
<列子‧殷湯篇>:「終北國------有水湧出,名曰神瀵
,臭過椒蘭,味同醪醴。」
高拱乾<臺灣府志‧諸志三‧街市條>:「鹹水港街屬大
奎壁庄。」<諸志‧山川總圖>及<卷二‧坊里條>亦均記
為「大奎壁庄」,明鄭<臺灣地圖>則記為「大龜肉」,
康熙三十三年<臺灣府總圖>亦記為「大龜肉」。
<諸羅縣志>引江日昇<臺灣外紀>曰:「明海寇林道乾,
為俞大猷所迫,窮竄於臺灣,------大奎壁、劈破甕是
其故穴。」
<水經注>:「林邑進侵至壽冷縣,以為疆界。」
<晉書‧卷九七>云占人:「性兇悍,勇於戰鬥。」
<梁書‧卷五四>:「其國有桑棉,棉名吉貝。男女皆以
橫幅吉貝繞腰以下,謂之干縵,亦曰都縵。」
<說文>:「麟,大麚也。麒,仁獸也,身牛尾一角。
張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無角。」
「無角曰螭龍」的螭龍音叶麒麟。
<說文>:「麇,也;,也,其總名。」
<前漢書‧中山靖王傳>:「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
之重。註:葭,蘆也。莩者,其筩中白皮至薄者也。」
<瀛涯勝覽‧阿丹國條>:「有麒麟,前足高九尺餘,後
足六尺餘,項長頭昂至一丈六尺,傍耳生二短肉角,牛
尾鹿身。」<星槎勝覽>:「天方國有獸名祖剌法。」
<諸蕃志>:「斐州東岸之弼琶囉,有獸名徂蠟法。」
Giraffe(英文)、Zurafa(大食文)
(56)島夷卉服
<書‧禹貢>揚州:「島夷卉服,厥篚織貝。」
南印度大城之一的建志補羅(Kancipura),<西域記>譯
為「黃支」而略去補羅。占婆補羅(Champapura)<五代
史>稱為「占城」,故「補羅」實即城之義也。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總兵俞咨皋者,用間移紅夷
於北港,乃得復澎湖,------北港即澎湖之唇齒,失北
港則唇亡而齒寒,不特澎湖可慮,漳泉亦可憂也。」
西元1623年2月23日英國東印度公司由巴達維亞寄呈董
事會之信件中稱:「現在此地之中國使節向荷蘭人建議
:荷蘭人如願放棄澎湖群島而遷往臺灣,則可准其通商
;荷蘭人尚未答覆。該公使亦曾向我方提議,如我方願
往Tywan,亦可同樣通商。」
<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嗣中國允其退臺灣後可與通
商,否則即進軍攻之。荷人且乏食,於無奈中,乃遷於
臺灣。」、「荷人既抵臺灣,而漢人何斌迎之。」、外
事篇:「即駐地於大員,並以北港為轉口,築城於一鯤
身,曰奧蘭治城。」
何斌力勸鄭成功攻取臺灣時曰「臺灣公家之故土也」。
<明史‧外國傳>更以雞籠嶼(今基隆港口之和平島,又
名社寮島)一名擴大為全島稱謂,而稱曰雞籠山。
<臺灣府志>:「蚊港在縣治(諸羅)西南西面臨海,自青
鯤身歷南北鯤身,東旋青峰闕為蚊港。」、「牛朝溪在
縣治(諸羅)之西,------南出青峰闕出海。」、「八掌
溪在縣治之南,------南由青峰闕入海。」
<諸羅縣志‧兵防志>:「青峰闕砲臺在青峰闕港口之南
,港外有南北二鯤身沙線,港水東入蚊港,為縣治以南
第一扼要之地,荷蘭時築,制略如城,中有井,今圯。
」
徐懷祖著<臺灣隨筆>云:「明‧宣德年間,莆田人周嬰
著[遠遊篇],載{東蕃記}一章,稱臺灣為臺員,是所有
著述中,最早以臺灣涵蓋全島者。」又云「從烈嶼等地
乘北風航海,一晝夜到澎湖,又盡一晝夜到加老灣。」
萬曆四十五年,張燮<東西洋考>中,又改大員為大圓。
<隋書‧流求國傳>:「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
,------到流求國,------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不
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
久國人所用。」
南宋‧趙汝适<諸蕃志>:「(流求國)旁有毗舍耶、談馬
顏等國。」
(57)黃帝之宮
荷據時期統稱恒春地方排灣蕃社為「Longkiaw」,即古
志「瑯歸化生蕃十八社居住地」之總稱。「瑯」一
名,係由昔日恒春當地排灣族人稱車城、海口一帶海岸
地方為「Lonckjau」之音譯而來。
臺灣北部凱達喀蘭(Ketagaran)平埔族語言,與菲律濱
塔卡羅克(Tagarock)語諸多一致。
「巴浪(Paronpon臺北市大龍峒)」音近印尼「巴鄰旁
(Palembang)巨港」、高棉「百囊奔(Phnon Penh金邊)
」、寮國「琅勃拉邦(Luang Phrabang)」。
荷蘭人稱小琉球嶼為「Goude Leeuws Eyland」,義即
金獅島。
<穆天子傳>:「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
帝之宮。」
<水經注>:「[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大山,其上有
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山,即崑崙山也;黃帝之
宮,即阿耨達宮也。于闐南河東逕且末國北,又東右會
阿耨達大水。」<晉語>注:「耨,茠也,或作薅。」
<三國遺事>:「有檀君王儉,立都阿斯達,開國號朝鮮
。」
宋方翥<石鼓詩>:「蟲文鳥篆不可識,如讀岣嶁神禹碑
。」<博雅>:「衡州南嶽有岣嶁峰,上有神禹碑。」
<廣輿記>:「禹祀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簡玉牒於此,
今禹碑皆蝌蚪字。」(53)摩訶羅
高麗<好大王碑>:「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地,出自北
夫餘。」<魏書‧高句麗傳>作朱蒙,<論衡‧吉驗篇>作
東明,金富軾<三國史記‧高句驪紀>:「自稱天帝子解
慕漱來都焉。」(52)顧菟在腹
(58)東洋甲螺
<三國志‧吳志>:「黃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
、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及亶州。亶州在海
中,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
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州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
,其上人民時至會稽貨布。會稽東冶縣人海行,亦有遭
風流移至亶州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州數
千人還。------衛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
<前漢書‧地理志>:「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
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魏志‧倭人傳>:「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
為國邑。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從郡至倭
,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
七千餘里,始渡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又南渡
一海千餘里,名曰瀚海,至一支國,------又渡一海千
餘里,至末盧國,------東南陸行五百里,到伊都國,
------世有王,皆統屬女王國,郡使往來常所駐。東南
至奴國百里,------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南至投
馬國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馬臺國,女王之所都,
水行十日,陸行一月。------其南有狗奴國,------不
屬女王。自郡至女王國萬二千餘里,男子無大小,皆黥
面文身。」狗奴國似指在伊都之南之熊襲。
<後漢書‧倭傳>:「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光武所封「漢委奴國王」金印,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在
筑前國糟屋郡叶崎出土,其地殆即統屬女王之伊都國。
<隋書‧倭國傳>:「上遣文林郎裴清使於倭國,------
又東至一支國,又至竹斯,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於華
夏,以為夷州,疑不能明也。又經十餘國達於海岸,自
竹斯國以東,皆附庸於倭。」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徐福得平原、廣澤,王,不
來。」
<臺灣省通志>:「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註:東洋即今
日本。甲螺者,即漢人所謂頭目是也,彝人立漢人為甲
螺以管漢人。」
<說文>:「熊獸,似豕,山居,冬蟄。」
<爾雅‧釋獸>:「熊虎醜。疏:醜類也。」
<史記‧天官書>:「熊熊青色有光。」
(59)海外有截
<字彙補>:「詩又讀作誅。」
<說文>:「,古文詩字。」
<禮‧明堂位>:「昧,東夷之樂也。」
<玉篇>:「韎,東夷樂名。」
<詩‧大雅>:「韎韐有奭。」
<詩‧商頌>:「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左傳‧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蒲
姑商奄,吾東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斜與肅慎為界」、「浮渤澥」。
<左傳‧哀公十四年>:「(宋景公)曰:薄,宗邑也。」
<通雅>:「亳一作薄。」
<史記‧秦本紀>:「寧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
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索隱:西戎之君,
號曰亳王,蓋成湯之胤。」
<穆天子傳>:「封膜晝于河水之陽,以為殷人主。」
<詩‧齊風>:「其魚唯唯。」<韓詩>作「遺遺」。
<史記‧韓長孺傳>:「衛青破蘢城。」
<史記‧匈奴傳>:「五月大會籠城。」
<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帝王世紀>:「帝堯,陶唐氏,祁姓也,母慶都,十月
生堯。」<史記‧五帝本紀>:「帝摯立,不善,崩。而
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韓愈<遠遊聯句>:「開弓射鴅。朱註:[史記]鴅即
驩兜字,[古文尚書]驩兜亦作鴅。」
<廣韻>:「商,張也。」
<揚子方言>:「搪,張也。」
<集韻,韻會>:「,不遜也。」
(60)鳧藻之士
<類篇>:「格,音鶴。格澤,妖星也。」<集韻,韻會
,正韻>:「澤,又音鐸。格澤,星名,音鶴鐸。」
<集韻,韻會>:「格,音洛,籬落也。」<前漢書‧
錯傳>謂之虎落,揚雄<羽獵賦>謂之虎路,通作格。
<後漢書‧劉陶傳>:「武旅有鳧藻之士。註:鳧得水藻
,言喜悅也。」
摯又或作質,<周書‧嘗麥篇>:「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
,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
<帝王世紀>:「帝嚳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
<山海經‧大荒東經>:「帝俊生中容。郭璞註:俊亦舜
字假借音也。」卜辭上的或高祖即是帝俊。
帝俊之名只見於<山海經>,其他先秦古籍均未見提及。
<易‧繫辭>有「堯舜氏」。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重華,重華父曰瞽叟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而生象,象傲
,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索隱:虞,國名,在河東
大陽縣;舜,諡也。」
<書‧堯典>:「釐降二女于溈汭,嬪于虞。」
顧野王云:「(越州餘姚縣)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
故云。餘姚縣西七十里有漢上虞故縣,[會稽舊記]云舜
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瞽叟姓媯,
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目重瞳
子,故名重華。」
<山海經‧海內北經>:「舜妻登比氏。」
<史記‧夏本紀>:「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
敘。」<穆天子傳>:「甲戌,巨蒐之人□奴,觴天子于
焚留之山。」
<世本>:「堯娶散宜氏子,謂之女皇,女皇生丹朱。」
<史記‧五帝本紀>:「(舜)封弟象為諸侯。集解:孟子
曰:封之有庳,音鼻。」
<左傳‧昭公元年>:「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
閼伯,季子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
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
,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
<河圖緯>:「黃帝時,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
感生白帝朱宣。」、「舜母感樞星之精,而生舜重華。
」、「禹,白帝精以星感,修己見流星意感而生戎文禹
。」
<說文>:「,是本字。」<集韻>:「夏古作。」
<左傳‧宣公三年>:「石癸曰:吾聞姬、姞耦,其子孫
必蕃。」
(61)纘禹之緒
<史記‧五帝紀>:「禹乃興九招之樂。註:即舜樂簫韶
,九成故曰九招。」招,召也,<集韻>:「韶亦作招。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見舞韶濩者。註:殷湯樂
。<說文>:「虞舜樂曰韶,[尚書]作簫韶。」
<閟宮之頌>:「是生后稷,俾民稼穡,奄有下土,纘禹
之緒。」<周頌‧思文>:「思文后稷,------陳常於時
夏。」「下土」即「夏土」,「時夏」即「是夏」。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九夏之樂,即夏后氏九歌、九
韶所衍變。九同鬼,九夷、九苑、九東、九歌、九辯、
九韶等,九皆得解作鬼。夏后氏文化之特色尚九,其禮
樂制度無不紀于九,如明以數紀之九鼎、九州、九牧、
九疇、九功、九河、九澤、九山、九川等等。
<莊子‧大宗師>:「其容寂,其顙頯。註:頯,大朴貌
,本作。」<集韻>:「頄,與頯同。」
<詩‧大雅>:「牧野洋洋,檀車煌煌,------維師尚父
,時維鷹揚。」尚父為三軍之勇將、牧野之功臣,武王
岳丈、邑姜之父,若夫陰謀術數,後人託辭耳。<史記
‧齊世家>所記太公望出身,早經傅斯年譏評為戰國末
流齊東野人之語,而民間太公八十遇文王之傳說仍不稍
歇,僅此一端即可知中國何以積弱不振矣!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周史)曰:姜,大嶽之後也
。」<國語‧周語>:「齊、許、申、呂由大姜。」據此
可知齊以外戚而得封,無所謂垂釣以干西伯。
<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曰:夫許,太岳之胤也
。」<世本>:「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後。」
<左傳‧襄公十四年>:「(姜戎氏)對曰:謂我諸戎是四
嶽之裔胄也。」
<左傳‧哀公九年>:「(晉‧史墨)曰:炎帝為火師,姜
姓其後也。」
<國語‧鄭語>:「姜,伯夷之後也。------伯夷能禮於
神,以佐堯者也。」
<國語‧周語>:「(太子晉)曰:共工之從孫四岳佐之,
------今為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炎之後
也。」<書‧顧命>稱丁公為呂伋。
<國語‧晉語>:「(季臼)曰:炎帝以姜水成,------故
炎帝為姜。」
<正韻>:「倕,黃帝時巧人名;又,唐虞共工名。」
<禮‧際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左傳>作烈山。
<後漢書‧郡國志>:「介休有界山,有綿上聚子推廟。
」顧炎武<日知錄>已不信之推隱於其地,錢穆謂相傳焚
山之事,即古烈山氏之遺說,而誤及於之推。
<後漢書‧周舉傳>:「有龍忌之禁。」
(62)化為黃熊
<淮南子‧氾論訓>:「炎帝作火官,死而為神。」
<山海經‧海外西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
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陶潛<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春秋緯‧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於華陽,有神龍
首感之於常羊,生神農。人面龍顏,好耕,是為神農,
始為天子。」
<路史‧禪通記>:「神農炎帝,乃命邢天作扶犁之樂,
制豐年之詠,以薦釐耒,是曰下謀。」
<史記‧律書>:「北至於。索隱曰:即卯也,[毛
傳]亦以為卯。」<正字通>:「留,俗字。」
嵇康<琴賦>:「忽飄繇以輕邁,乍聯而扶疏。」
<爾雅‧釋詁>:「流,求也。」
<左傳‧宣公三年>:「三進及溜。正義:溜,謂簷下水
滴之處。」
<禮‧月令>:「其祀中霤。疏:中霤,所祭土神也。」
<前漢書‧王莽傳>:「月刑元股,考方法矩;日德元
,考圜合規。註:晉灼曰:,圜也。」
<緯略>:「圓,古卵字。」
<五音集韻>:「朊,通作,人陰異呼。」
客家話謂男陰曰「朊」。
<國語‧晉語>:「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
熊,以入於羽淵。」
<山海經‧海內經>:「鯀復生禹。郭璞註:[開筮]曰:
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也。」
<山海經‧北山經>:「帶山------有獸焉,其狀如馬,
一角有錯,其名曰疏。」
(63)水中浮木
<世本‧氏姓篇>:「廩君之先,故出巫誕。巴郡、南郡
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
五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
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廩君名曰務
相,姓巴氏,與------五姓俱出皆爭神。乃共擲劍於石
,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
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畫之而浮水中,約能浮者當以為君
,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
五落,<後漢書‧南蠻傳>作「武落」。
<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
,居於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
十月產子男十人。後沉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壹忽聞龍語
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
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
、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後長大,諸兄以九隆能
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為王。後牢山下有一夫一婦,
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後漸相滋長種人皆
刻畫其身,象龍文,衣著尾。」
<拾遺記>:「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查上有
光,夜明晝滅。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日
矣。查常浮繞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復始,名曰貫
月查,亦謂掛星查。」
<後漢書‧西南夷傳>:「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遯水,
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
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
姓。」
<揚子方言>:「之初生謂之鼻。又,陳、楚之閒,凡
人乳而雙產,謂之釐孳。」
<楚辭‧天問>洪興祖補註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
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
』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
至嵩高山下,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
啟生。」
<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箋:顧、昆吾皆
己姓。」
(64)滄海遺珠
<詩‧小雅>:「醉舞僛僛。註:傾側狀,凡不能自正者
皆謂之僛,通作攲。」
<說文>:「,棄也,俗語謂人死曰大。長箋:今作
趬。」<內經‧素問>有大篇,通作大期。」
<廣雅‧釋天>:「江神謂之奇相。」
<史記‧封禪書>引庾仲雍<江記>:「奇相,帝女也,卒
為江神。」
郭璞<江賦>:「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協靈爽於湘蛾。」
<爾雅‧釋魚>:「鱀是鱁。註:鱀,屬也。體似魚
、尾如魚,大腹,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
在額上,能作聲,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
長丈餘,江中多有之。」
<禮‧檀弓>:「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塈周,殷人棺槨,
周人牆置翣。」
<山海經‧大荒南經>:「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西經:「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
宋孝武帝<丁督護歌>:「願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
唐‧王瓘<軒轅本紀>:「(黃帝)遺其玄珠,使明目人離
婁求之不得,使象罔求而得之。後為蒙氏之女奇相氏竊
其玄珠,沉海去為神。」
<蜀典‧卷二>:「蜀檮杌曰:『古史云震蒙氏之女,竊
黃帝玄珠,沉江而死,化為奇相。』即今江瀆神也。」
李公佐<古嶽瀆經>:「禹理水,三至桐柏山,------功
不能興。------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犁婁
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祈。」
<搜神記‧卷十四>:「昔高陽氏,有同產而為夫婦,帝
放之於崆峒之野,相抱而死。神鳥以不死草覆之,七年
男女同體而生,二頭四手足,是為蒙雙氏。
<爾雅‧釋天>:「祭地曰瘞薶。」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
耕之尸。」
<孟子‧離婁篇>:「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
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
<述異記>:「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
<山海經‧北次三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
焉,名曰精衛。------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
精衛。」
<彫玉集‧感應篇>:「歐默,皇(黃)帝時人也,家著五
曜神珠。------臨終語左右曰:『可投五曜於南海中,
吾死之後,吾女若來,可以語之。』及歐默歿,------
三女俱往海邊,向海號泣,五曜神珠為之浮出,遂即得
之也。」
<史記‧河渠書>:「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
江成都之中。」僅有名而無姓。<漢書‧溝恤志>:「蜀
山李冰鑿離」始姓名俱有。
應卲<風俗通義>:「秦昭王遣李冰為蜀郡太守,開成都
兩江,溉田萬頃。江水有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不然
為水災。------冰徑至神祠,------良久,有兩蒼牛鬥
於岸旁。有間,------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氣決,凡壯
健者,因名冰兒。」常璩<華陽國志>:「(李冰)作三石
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或曰:冰鑿崖時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與神鬥
。<太平廣記‧卷291>引<成都記>說李冰第一次入水戮
蛟時,「己為牛神,江神龍躍」,第二次入水時,江神
也易形為牛,已比原先二牛相鬥的情節曲折。
蒼牛鬥於岸旁,顯然由<列異傳>「青牛躍進水中」,秦
人為立怒特祠神話演變而來。
(65)城狐社鼠
<論語‧八佾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
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使民戰栗。」
<墨子‧明鬼篇>:「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聖王,其始建
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為宗廟,必擇木之修茂
者立以菆位。」
<韓非子‧外儲說>:「故桓公問管仲曰:治國最奚患?
對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對曰:君亦見
夫為社者乎?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薰
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漢書‧郊祀志>:「及高祖禱豐枌榆社。師古曰:以此
樹為社神,因立名也。」
<漢書‧五行志>:「建昭五年,山陽橐茅鄉社有大槐樹
,吏伐斷之,其夜樹復立其處。」
<春秋元命苞>:「樹槐聽訟其下。註:槐之言歸也,情
見歸實也。」<說文>:「槐,守宮也。」
<正韻>:「伯同霸。」<玉篇>:「霸,今作魄。」
魄又與粕同,<莊子‧天道篇>:「古人之糟魄已失。」
<禮‧郊特牲>:「薄社北牖。註:殷社。」薄又通亳。
魄與薄同,<史記‧司馬相如傳>:「旁魄四塞。」
柏與伯通,<釋名>:「柏車,大車也。」
<春秋緯>:「諸侯墓樹柏。」
<六書精蘊>:「柏,陰木也。」
<前漢書‧東方朔傳>:「柏者,鬼之廷也。」
<詩‧商頌>長發:「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呂氏春秋‧本味篇>:「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嬰兒於空
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
: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
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
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
<集韻>:「頵,面不平正。」
<晉語>:「宜咎。註:咎或作臼,古字通用。」
<楚辭‧天問>:「成湯東巡,有莘爰極,何乞彼小臣,
而吉妃是得?水濱之木,得此小子,夫何惡之,媵有莘
之婦?」
<詩‧大雅>:「於周於京,纘女維莘。傳:太姒國也。
」此文王之妻,武王之母也。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父鯀者,帝顓頊之後
,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於砥山
,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惑因而妊孕,剖脅而產高
密。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禹
三十未娶,行到塗山,------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
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
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禮‧檀弓>:「夏后氏尚黑,大事歛用昏,戎事乘驪,
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
;周人尚赤,大事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
<鄭語>:「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
<集韻>:「蜩蟉,龍首動貌。」
<春秋‧僖公十四年>:「沙鹿崩。」
邰或作斄,<前漢書‧郊祀志>:「后稷封斄。註:斄讀
如邰。」后稷母有邰氏女。
(66)宋有蘭子
<爾雅‧釋蟲>:「螽螇蚸。註:蚸音歷,亦作蝷。」
<禽經>:「赤,與尺通,通作斥。」
<集韻>:「蝷同蜥。」
<五音集韻>:「釐或作邰,后稷所封。」
<古音略>:「虹,又音臬,義與霓、同。」
<揚子方言>:「飲馬橐,自關而西或謂之兜。」
<正韻>:「黎,黑也,與黧同。」
<釋名>:「麗,離也。」彭蠡古作彭麗。
<集韻>:「離,本作螭。」
<左傳‧桓公十二年>:「羅人欲伐之。註:羅,熊姓國
。」<通志‧氏族略>:「羅,祝融之後。」
理,賴也,<孟子>:「大不理於口。」理,又與李通,
<左傳‧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註:使人也。」
<史記‧周本紀>:「耆國。註:徐廣曰:耆一作。正
義曰:即黎國也。」<類篇>:「,本作。」
<集韻>:「,本作。伊,天子號,亦地名,或作
飢,通作耆。」
<集韻>:「漆,與、髹同。,音次義同。」
<繹史‧卷九>引<春秋合誠圖>:「赤龍與慶都合,有娠
而生堯。」<唐韻>:「鴅兜,四凶名,即讙兜。」
顧野王<輿地志>:「鹽山縣有丱兮城,秦始皇遣徐福發
童南女千人至海求蓬萊仙,因築此城,僑居童男女,號
丱兮城,一名千童城。」
<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張堪註:凡物不知生謂
之蘭。殷敬順曰:謂以技妄遊,義與闌同。」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動物宜鱗物。註:鱗,龍
之屬。」<玉篇>:「畽,行無廉隅也。」
<史記‧馮唐傳>:「破東胡,滅澹林。註:一作襜襤。
」<爾雅‧釋詁>:「林,君也。」
<周禮‧天官>:「春秋治鑑。」濫與鑑同。
<集韻>:「,沉物水中使冷也。」
<莊子‧則陽篇>:「同檻而浴。註:一作濫。」
<說文>:「檻,櫳也。」<玉篇>:「龒,古文龍字。」
<吹景錄>:「鄰、、,三字一字也。
(67)禹錫玄圭
<史記‧殷本紀>:「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
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諸野,得
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
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
國大治。」<尚書‧說命>傅險作「傅巖之野」。
<莊子‧大宗師>:「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
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陸德明<音義>引崔說:「傅說死,其精神乘東維、託
龍尾,------今尾上有傅說星。」龍尾就是尾宿。
<楚辭‧遠遊>:「奇傅說之託辰星兮,羨韓眾之得一。
」辰星就是水星,每天出現的時間僅一個時辰。
<前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有駟望縣。」、「樂浪郡
駟望縣。」<詩‧小雅>:「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大戴禮‧帝繫>作「女憍」;<漢書‧古今人表>作
「女趫」;<世本>作「女媧」。
<國語‧晉語>:「黃帝之母有蟜氏。」<史記‧三皇本
紀>作「有媧氏。」<海篇>:「,龍也。」
<說文>:「窊同窳。」<集韻>:「窳與窪同。」<玉篇>
:「窪,窊也。」宋玉<高唐賦>:「窐寥冥不見其底。
註:深遠貌,或作窪。」<玉篇>:「圭為龍文。」
<書‧禹貢>:「禹錫玄圭。」
<山海經‧南山經>:「憲翼之水,其中多元龜,其狀如
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玄圭。」
<詩‧大雅>:「錫爾介圭。」
<周禮‧冬官‧玉人>:「大圭長三尺,上終葵首,天
子服之。註:終葵,椎也。」
<後漢書‧儒林傳>:「中山觟陽鴻以[孟氏易]教授。」
<莊子‧達生篇>:「倍阿鮭蠪。註:倍阿,神名也。鮭
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持戟
。」<集韻>:「鮭,音蛙;鮭蠪,神名。」
<汲冢周書>:「禹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得通水之理
。」<集韻>:「踒或作踠。」<玉篇>:「烓,行也。
」<篇海>:「窩亦作。」<博雅>:「,虺也。」
奎又與跬同;跬又音屑,分外用力貌。
<莊子‧駢拇篇>:「敝跬,譽無用之言。」
子規又作鷤,<玉篇>:「鷤,亦布穀也。」
(68)四夷之樂
<史記‧司馬相如傳>:「深山之硿硿。晉灼註:硿硿,
長大茂。硿,古豅字。」
<述異記>:「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三尺
,吹之如嗥,三人批髮而舞。」
<周禮‧春官‧大司樂>:「奏黃鐘,歌大呂;奏姑洗,
歌南呂;奏夷則,歌小呂。註:小呂一名中呂。大師:
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
<字彙補>:「碟里,國名,在東南海中,見[象胥錄]。
」<禮‧檀弓>:「齊有黔敖。」<前漢書‧古今人表>作
禽敖。<廣韻>:「靲鞻,四夷樂也。」<說文>:「靲,
鞮也。」<玉篇>:「鞮鞻氏,掌四夷之樂官。」
<周禮‧春官‧大宗伯>:「鞮鞻氏。註:鞮屨,四夷舞
者所扉也。」
<史記‧樂書>:「四夷之樂:東方曰韎,南方曰任,西
方曰株離,北方曰禁。」
<集韻>:「止,足也。足古作疋。」
<說文>:「疋,足也。」疋、本同一字。
<五音集韻>:「,古文正字。」
<廣韻,集韻>:「疋音所。」
<唐韻,集韻>:「角,盧谷切,音祿。」<韻會>:「角
通作。」<魏書‧江式傳>:「宮商徵羽。註:即
角字。」或作。
<樂記>:「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
。」「民」又叶「鄰知切」音離,<夏禹襄陵操>:「洪
水滔天,下民愁悲,上帝愈咨,三過吾門不入,父子道
衰,嗟嗟不欲煩下民。」君(kong)、臣(Siang)、民[離
(Liu、Liau)]、事(Su)、物(Wu)。
(69)禱於桑林
<左傳‧襄公十年>:「宋公享晉侯於楚丘,請以桑林。
荀瑩辭,荀偃、士曰:『諸侯宋、魯,於是觀禮。魯
有褅樂,賓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師
題以旌夏,晉侯懼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還。及著
雍,疾,卜,桑林見。荀偃、士欲奔請禱焉,荀瑩不
可,曰:『我辭禮矣!彼則以之,猶有鬼神,於彼加之
,晉侯有間。』」褅,王者大祭名。<禮‧大傳>:「禮
不王不褅,王者褅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呂覽>:「立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湯克夏
而正天下,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
」<尸子>:「湯之救旱地,乘素車白馬,著布衣,嬰白
茅,以身為牲,禱於桑林之野。」
<淮南子>:「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之際,而四
海之雲湊,千里之雨至。」
<禮‧月令>仲春:「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
祠于高禖,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
以弓韥,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周禮‧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
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
會之。------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
<詩‧大雅>生民:「以弗無子。傳:弗,去也,去無子
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立禖宮於郊故稱郊禖。
<繹史‧卷三>引<風俗通>:「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
因置婚姻,行媒自此始矣。」<魯頌‧閟宮>:「萬舞洋
洋。」閟宮為高禖之宮,是祀高禖用萬舞。
<路史‧後紀二>:「以其(女媧)載媒,是以後世有國,
是祀為皋禖之神。」皋禖即高禖、郊禖。
<墨子‧明鬼篇>:「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桑林
、楚之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
(70)前茅慮無
<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註:慮有無也;時
楚以茅為旌識。正義:明為思慮其所無之事,使知而為
之備也。」軍前所持幡曰「慮無」。
<史記‧齊太公世家>:「管仲對曰------楚貢包茅不入
,王祭不具,是以來責。賈逵曰:包茅,菁茅包匭之也
,以供祭祀。」<書‧禹貢>:「包匭菁茅。」、「草木
漸包。」包又通作苞。<詩‧召南>:「白茅包之。」
蔡邕<獨斷>:「天子大社,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
之,謂之授茅土。」<易‧泰卦>:「拔茅連茹。」
<子夏詩傳>:「朋友相贈賦木瓜子,曰見苞苴之禮焉。
」<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祇之犧牷牲。註:色
白曰犧。」
<急就篇>:「禪衣蔽膝布母繜。註:黃氏曰江東謂鷦鷯
為布母。」
<山海經‧海外南經>:「周饒國在其東,其為人短小冠
帶,一曰僬僥國。」
<史記‧燕召公世家>:「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
東,周公主之。」<釋名>:「趙,朝也。」
<姓纂>:「陳,出自媯姓,虞舜之後,夏禹封帝舜之子
商均於虞城。一云:古虞國,至三十二世虞閼父為周陶
正。武王克殷,封虞閼父之子滿於陳,都宛丘,賜姓媯
,以奉舜祀,稱陳侯,卒諡胡,故曰陳胡公,亦稱胡公
滿。」姚、虞、陳、胡、田五姓同宗,合稱媯汭五姓。
媯汭,<周語>作嬴內。
<書‧呂刑>:「皇帝------乃命重黎,絕天地通。」
<國語‧楚語>:「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
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漢唐地理書鈔>輯<括地圖>:「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
三千里,------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
,以俟不祥之鬼,得則殺之。」
王充<論衡‧訂鬼篇>:「[山海經]又曰:『滄海之中,
有度朔之山,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上
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
<山海經‧海內西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
窳,------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
(71)八紘九野
中國人是先有了姓再有氏的,後來氏又化了姓。姓與氏
本有作用之別,姓表血統,而示女系;氏表宗族,而示
男系。
宋‧劉恕<通鑑外紀>曰:「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
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
民始不瀆。」是以姓之原始意義,當係近親血緣團體之
代表標幟,亦即母系社會之圖騰符號。及至各部落納入
封建制度之後,此等舊有圖騰符號,遂一律稱之為姓。
<國語>:「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同姓不婚,是基於
母系社會長期經驗中,所體認出之遺傳道理,而其制度
則確立於周代。
商、周之時,姓與氏猶分別為二,<左傳‧隱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
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官族,邑亦如之。」
降至戰國,氏族繁衍日眾,周之王族、諸侯、公族、大
夫之別子,多各自為氏,然其時猶稱氏族,不以氏為姓
。秦滅六國,封建解體,各國貴族淪為庶民,或以氏為
姓,或以國為姓,氏即為眾人所有,不復代表特權,姓
氏之稱於此時乃逐漸混而為一。
根據<中華姓府>的統計,在全國六千三百多個姓之中,
單姓有三千七百三十個,複姓兩個字的有兩千四百九十
八個,三個字的有一百二十七個,四個字的有六個,五
個字的有兩個。
<玄中記>:「天下之強者,東海之沃焦焉,水灌之而不
已。沃焦者,山名也,在東海南,方三萬里,海水灌之
而即消,故水東南流而不盈也。」
<文選‧養生論>註引司馬彪說:「尾閭------在扶桑之
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盡
焦,故名沃焦。」
<莊子‧秋水篇>:「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成
玄英疏引[山海經]:『羿射九日,落為沃焦。』」
<列子‧湯問篇>稱之為歸墟,說:「八紘九野之水,天
漢之流,莫不注之,而不增減。」
(72)西土之人
<晉書‧地理志>有「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秦漢以來所謂「東郡」,當今山東濮縣與河北濮陽、大
名一帶。
<詩‧邶風>小序:「武王克商,分朝歌而北謂之邶。」
殷時有邶伯國,周武王封武庚於邶,在今河南淇縣以北
、湯陰縣一帶。
<詩‧小雅>:「以雅以南。」<詩經講義>云「南」是地
域名,<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
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穆天子傳>:「赤烏氏,先出自周宗。太王亶父之始作
西土,封其元子吳太伯于東吳,詔以金刃之刑,賄用周
室之璧;封丌璧臣長季綽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詔以
玉石之刑,以為周室主。」
周人起自「西土」,宗周以前都邑多在河西,河西之地
即<周書>所謂「西土」,周之發祥地也。
文王之稱西伯,蓋以肇國在西土,武王、周公之誥命,
亦往往自稱西土之人。殷人於卜辭,時見西土之事,而
絕無自稱東土者。
<路史‧國名紀>:「鮮原在今咸陽。」
<詩‧皇矣>:「------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
。孔晁註:鮮原,近岐周之地。」此文王之所居也。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
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詩‧大雅>:「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
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
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膴,
菫茶如飴,------曰止曰時,築室于茲。」<齊詩>土作
杜。周承夏後,篤公劉「于胥斯原」,古公「聿來胥宇
」胥即是夏,周因夏后故地,故周初誥命往往自稱有夏
<周語>:「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
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
」詠篤公劉之詩曰:「匪居匪康,迺場迺疆。」其時周
人居止靡定,猶為遊牧民族,至古公時,周人尚靡室靡
家,穴居野處,<周易>:「需于血,出自穴,入于穴,
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正為周人穴居之寫照。不窋竄于
戎狄之間,正因周人斯時亦屬戎狄之類。
周人本自稱西土之人,至太王徙居周原始稱為周,後西
字漸成指方位之專有名詞,殷時之土方實即周也。太王
封太伯于東吳,足見其勢力已伸入河東,文王伐密須、
伐邘、敗耆國,商之籓籬漸撤,阻其東進之最後障礙惟
崇侯虎耳。<易‧既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周未克殷時,亦屢征鬼方,<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
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鬼加阜為隗,
<周語>:「翟,隗姓也。」<鄭語>:「西有虞虢晉隗霍
楊魏芮。」<左傳‧定公四年>:「分唐叔------懷姓九
宗,------而封于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懷即
是隗,嵬同鬼,巍或作嵬又通作魏,魏本鬼方邑。
(73)禹娶塗山
<周語>:「共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康
公不獻。一年,王滅密。」韋註:密,姬姓。又云:密
須之亡由伯姞,引<世本>:密須,姞姓。
<詩‧小雅>:「彼君子女,謂之尹吉。箋:吉讀為姞,
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舊姓也。
<集韻>:「吉本作姞。」文王滅密須以封同姓。
<左傳‧宣公三年>:「鄭文公賤妾曰燕姞,------石癸
曰: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
也。註:燕姞,南燕姓。」
<周禮‧夏官‧職方氏>疏引<禹貢>鄭注:「太岳在河東
故彘縣東,名霍太山。」霍山古名霍太山,又稱太嶽。
霍在山西霍縣,霍山亦在山西。
<書‧蔡仲之命>傳:「武王克商,封弟叔處於霍。」周
人滅霍以封同姓。
<廣韻>:「許,本自姜姓,炎帝之後,太嶽之裔,其後
因封為氏。」「炎帝」、「太嶽」互為倒裝。
霍太山神隨夏人南遷至安徽霍山,南嶽霍山之說,即因
這地域化之霍圖騰的遷徙,塗山故事的遷徙有似霍山。
<書‧皋陶謨>:「禹娶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
」<左傳‧哀公七年>:「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
國。」塗山地望有數說,皇甫諡<史記‧夏本紀>索隱以
為在當塗,<呂氏春秋‧音初篇>高誘註:「塗山九迴,
近當塗也。」<漢書‧地理志>應卲註:「塗,禹所娶塗
山侯國也,有禹墟。」<左傳‧哀公七年>杜預註:「塗
山在壽春東北。」許慎<說文解字>:「嵞,會稽山也,
一曰九江當塗也。」漢當塗在今安徽懷遠縣,非今江南
之當塗縣也。<逸周書‧作雒解>:「武王問周公曰:吾
將因有夏之居,南望過于三塗,北瞻望于有河。」有夏
之居當與塗山不遠,「三塗」、「塗山」互為倒裝。
<左傳‧昭公四年>:「晉司馬侯曰:四嶽、三塗、陽城
、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
<左傳‧昭公十七年>:「(晉將伐陸渾)晉侯使屠蒯如周
,請有事於雒與三塗。」
<水經注>:「伊水出陸渾縣之西南王母澗,澗北山上有
王母祠,即古三塗山也。」、「水上承陸渾縣東禪渚,
------即<山海經>所謂『南望禪渚,禹父之所化。』」
<方輿紀要>:「三塗山在河南府嵩縣西南十里。」
<前漢書‧武帝紀>:「詔曰: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
獲駮鹿、見夏后啟母石。」
<史記‧吳太伯世家>:「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
,是謂虞仲。索隱: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陽之虞城,在
安邑南,故曰夏墟。」
<國語‧周語>內史過曰:「夏之興也,祖融降於崇山,
其亡也,回祿信於聆隧;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其
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
杜伯射王於鄗。」<正>:「嵩古作崇。」
(74)還歸大越
<吳越春秋>:「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登茅山以朝四
方群臣,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
<史記‧夏本紀>:「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
曰會稽。」<左傳‧宣公八年>:「盟吳越而還。註:越
國今會稽山陰縣也。」「大越」即是「大夏」。
<山海經‧海內南經>:「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丹朱葬
於陰。註:即九嶷山也,[禮記]亦曰舜葬蒼梧之野。」
高誘註<淮南子>云蒼梧之山在馮乘縣東北、零陵之南。
<孟子>:「舜卒鳴條。」<路史>:「今帝墓在安邑有鳴
條陌。」<竹書紀年>註:「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子丹朱
避舜於房陵,舜讓不克,朱遂封於房,以奉其祀,謂之
虞賓。」<世本>:舜封丹朱於房。」<尚書>:「舜陟方
乃死。」<詩‧小雅>:「既方既阜。箋:方,房也,謂
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方即是房。<集韻>:「防通
作方。」<左傳‧隱公十年>:「取防。註:高平昌邑縣
西南有西防城。」<水經注>:「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
謂之茅山,又曰棟山。」中條山即古鳴條陌。
<爾雅‧釋山>:「江南衡。註:南岳衡山也。」、「恒
山為北嶽。」<唐書‧地理志>:「嶺南道廣州。」
<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
註:洛出懷德。」<廣韻>:「漢武帝改雍州為涼州。」
<前漢書‧地理志>「鄠縣。註:古國,有扈谷亭,即夏
啟所伐有扈國也。」鄠又與扈通。
徑又與竟通,<史記‧淳于髡傳>:「不過一斗徑醉矣。
」<六書故>:「吳人謂人儂,即人聲之轉,甌人呼若能
。」<說文>:「隴,天水大阪也。」
<姓氏急就篇>:「曾氏出於,姒姓,莒滅,子孫在
魯者別為曾氏。」<春秋‧僖公四年>:「子來朝。註
:國在琅琊縣。」曾同繒,<史記‧吳太伯世家>:
「敗齊師于艾濩至繒。註:琅琊繒縣。」<春秋‧襄公
元年>:「仲孫蔑會齊崔,曹人、邾人、杞人次于
。註:,鄭地,在陳留襄邑縣東南。」<周語>:「杞
、繒由太姒。註:杞、繒二國姒姓,夏禹之後。」
(75)西膜之人
<書‧牧誓>:「王曰:逖矣!西土之人,------弗迓克
奔,以役我西土。」武王時每自稱西土。
<詩‧大雅>:「憂心慇慇,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
僤怒,自西徂東,靡所定處。」此芮伯刺厲王之詩也,
周室至厲王時猶自稱土宇,西則用以指方位。
<書‧商誓>:「斯用顯我西土,昔在西土,西土疾勤,
予維及西土。」至周公時,土字已有天下之義。
<逸周書‧作雒>:「周公敬念于後曰:予畏周室不延,
俾中天下。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制
郊甸,方六百里,因西土為方千里。」
<書‧康誥>:「我西土時怙,冒聞于上帝,------肆汝
小子封在茲東土。」至康王時,乃有東西土之對稱。
<穆天子傳>:「西膜之人乃獻食馬三百、牛羊二千、穄
米千車,天子使畢矩受之。郭註云:西膜,沙漠之鄉。
丁謙謂:「西膜即白色民族『Semitic』之譯音。
顧實謂西膜即今哈密,其理由為<穆傳>所記西方名物,
往往用西膜語,如西膜之所謂云云,幾於普被,且除兩
處缺文不可曉解外,餘皆有文義,無一用為譯音者,則
其族人為黃種。又,明言西膜之人,明指其所在,在全
書之中僅此一見,則西膜縱不為西方之大國,亦必地當
西方之衝要,故以東漢之世常與匈奴爭,以為制馭西戎
關鍵的今之哈密當之。ㄏ、ㄒ二聲母常相通轉。
<廣韻>:「膜,拜也。」<揚子方言>:「膜,撫也。」
<穆天子傳>:「膜拜而受。註:長跪拜也。」<韻會>:
「撫通作拊。」<說文>:「拍,本作,拊也。」
<廣韻,集韻>:「,音陌,擊也,與拍同。」
<周官‧大祝>釋文:「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
<楚辭‧天問>:「鼇載山抃,何以安之?註:手拍曰抃
。」<唐韻,集韻,韻會>:「抃,拊手也。」
<陳晹樂書>:「帝嚳命伶人作唐歌,有抃以為節。註:
兩手相擊也。」膜拜之動作既抃舞又拜手。
<穆傳>於上古亞洲內陸民族分佈情況,實提供最詳實可
靠之資料也!
昔日之舊壤,漢之西域、唐之安西都護、元之察合臺汗
國,入清竟成新疆!此名實不符之稱號亟宜速改,回復
唐之安西可矣;天山橫貫本省中部,逕名天山可矣;倘
若顧及本省轄區過大,析之為山北、山南或準噶爾、塔
里木二省可矣!蔥嶺之於中國,猶富士山之於日本也,
以中國人精神指標之蔥嶺棄之於人,謂祖先之舊壤為新
疆,豈不羞乎?
(76)臨於微閭
<穆天子傳>:「自舂山以西,至于赤烏氏舂山三百里。
」舂山既為蔥嶺,則其西三百里即興都庫什山也。
<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昆吾,是謂正中;至于鳥
次,是謂小還;至于悲谷,是謂餔時;至于女紀,是謂
大還;至于淵隅,是謂高舂;至于連石,是謂下舂。」
<穆天子傳>:「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
」容成氏,古帝王號,見<莊子‧胠篋篇>。
劉師培曰:「中亞之地,城名語尾恆稱曰干。」
古時吐火羅(Tukhara)語流行範圍頗廣,<大唐西域記>
謂貨邏文字「逾廣窣利」,「窣利」即「Sogdiana」
音譯。章炳麟云印度語謂中亞之竹曰「貨邏篷奢」,
釋曰:貨邏者,大夏也;篷奢者,竹也。大月氏西遷
所至本大夏之地,黃帝使伶倫取竹於大夏之西,而穆王
樹竹於韓之西。英語謂鉛筆的「Pencil」音叶篷奢,
以其形如中國之箸也。
周人本中國西方之遊牧民族,雖入主中夏,西方部族仍
受其羈縻。周穆王嫁女於西王母之邦,猶元世祖遠送宗
室女入伊兒汗國也。殆周平王東遷,封秦襄公為諸侯,
賜以岐以西之地,通西方之路乃梗於犬戎;蒙古自察合
臺汗國稱亂,與西方二汗國交通受阻,而國勢頓衰也。
穆王答西王母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西王母又
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諸夏已擴大為
周室治下之總稱。東土與西土對稱,<史記‧燕召公世
家>:「成王時,召公為三公,自陝以西,召公主之,
自陝以東,周公主之。」王應麟<詩地理考>曰:「朱氏
云:[公羊]分陝之說可疑,蓋陝東地廣,陝西只是關中
雍涼之地,恐不應分得如此不均。」此乃不明周初國勢
之強,又昧於周與西垂之關係,故有此疑。
<穆天子傳>:「天子遂驅升于弇山,乃紀丌跡于弇山之
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郭註:弇山即弇茲
山。<淮南子‧墜形訓>云正因曰弇州。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鳥身,名
曰弇茲。」顧氏謂弇茲山即厄耳布爾士山。
弇茲亦作崦嵫,<山海經‧西次四經>:「崦嵫之山,苕
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郭註引<禹大傳>曰:「洧盤
之水出崦嵫山。」苕水或即底格里斯河,洧盤之水或即
幼發拉底河,二水於近入海處合流。
<離騷>:「望崦嵫而勿追。王逸註:崦嵫,日所入也,
下有蒙水,水中出虞淵。」<淮南子‧天文訓>:「日入
崦嵫,經於細柳,入虞泉之池,曙於蒙谷之浦。高誘註
:細柳,西方之野;蒙谷,濛汜之水。」<楚辭‧遠遊
篇>:「朝發軔於大儀兮,夕始臨於微閭。」
(77)三危之國
<世界史綱>曰:「阿利安語發源於多瑙河流域,及南俄
中間之一區域內,由是而分佈於黑海之南北兩岸。殆諸
海乾縮之後,再分佈於裏海之東北,遂開始與烏拉阿爾
泰語群中之蒙古種人,互相衝突、互相混合,蒙古民族
本亞洲中部草原中之牧馬民族,阿利安民族之用馬為騎
及用馬作戰,殆傳自蒙古種。」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有沃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
,凡其所欲,其味盡存。」
<山海經‧海外西經>:「渚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
舞,鳳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也,百獸相與群
居。畢沅曰:舊本作此諸夭,[博物志]作渚沃之野。」
渚夭即諸沃,與諸夏對文,猶西土與東土對文。
<呂氏春秋‧本味篇>:「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
丸,沃民所食,水之美者,三危之露。」
<淮南子‧墜形訓>:「西方曰金邱,曰沃野。高誘註:
沃猶白也。」<說文>:「沃,白金也。」
白種人分全白(Nordic race)、暗白(Iberian race)。
古代波斯人自稱曰伊朗(Iran或作伊蘭),而謂中亞之黃
種人曰「土蘭(Turan)」。伊蘭者,義言光明也;土蘭
者,義言黑暗也。白色代表光明,吻合沃為白色之義。
<淮南子‧時則訓>:「西至三危之國,石城金室,飲氣
之民,不死之國。」、墜形訓:「西王母在流沙之瀕,
樂民、拏閭在昆侖弱水之洲,三危在樂民西。」
<山海經>有不死民、不死之山、不死之國,「波斯」音
叶「不死」;「弇茲」音叶「飲氣」。「樂(ㄩㄝ\)民
」音近「沃民」,又音叶葉門(Yemen)、阿曼(Oman);
<山海經‧西次四經>苕水或作若水,若、弱同音,然則
弱水即幼發拉底河,在昆侖弱水之洲的「拏閭」似指開
羅之尼羅河而言,或伊拉克北部之尼尼微(Nineveh),
在樂民西之三危則「沙烏地(Saudi)」也!
<周書‧王會篇>:「正北大夏。」秦始皇琅琊刻石云「
北過大夏」即此北夏,<史記‧匈奴列傳>:「秦始皇使
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又渡河,
據陽山北假中。」北假即是北夏。陽山即今陰山,即陽
紆之山。」蚎同,與陽同、與陰同,故陰同陽。
<穆天子傳>:「乙丑,天子西濟于河。□------爰有溫
谷、樂都,河宗氏之所遊居。」、「自陽紆西至于西夏
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
百里。」西夏氏當即穆王西濟於河之處,在今甘肅蘭州
之西,大夏河一代。<漢書‧地理志>:「隴西郡大夏縣
。」今臨夏即前河州,有漢大夏故城。在大夏之西,故
曰西夏,猶在大夏之北,故曰北夏歟?
(78)智氏所處
趙武靈王時奄有河宗,音葷粥本據之地稱雲中。
夏通作假,<集韻>:「通作假。」<玉篇>:「同髂
。」<九經韻覽>:「骼或作髂。」同客同各。冱與洛
同,<列子‧殷湯篇>:「霜雪交下,川池暴冱。」<集
韻>:「沍與涸同。」互同固同各。<韻會>:「同醐
。」<集韻>:「同餬。」互同固同胡,秦時北方之胡
人指匈奴而言,此<史記‧匈奴列傳>所以謂:「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歟?
漢時質水(錫爾河)、媯水(阿姆河)皆以漢式單音命名,
似為漢人久已耳熟能詳之名。
中國在西洋船堅砲利的威逼之下,民族自尊心遭受無情
的踐踏,民族自信心幾乎喪失殆盡。
盲目引進西方學術思想,祖先瑰寶精華則棄若蔽屣,舉
凡國學、國樂、國劇、國畫、國術、漢文、漢醫等國粹
幾乎被連根拔起,舉目所見皆是西服、洋房,華夏衣冠
、漢式建築不可復睹,天文星座圖表完全採用西式洋名
,臺曆絕版推衍失其根據,真正可嘆可悲!
張其昀說:「歷覽前史,北方千六百年間,除隋唐三百
二三十年,北宋百六十年,及明二百八十年外,其餘八
百數十年間,皆在異族統治之下,漢族之優秀份子,或
慷慨死義,或遷徙南下。孑遺之民,迭經屈辱,養成服
從之性,又與異族雜居通婚之結果,民氣每況愈下。燕
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至近世則寂寥甚矣!
倘能將韓國、日本、中南半島、南洋群島與中國聯為一
體,外有島弧為籓籬,內有江山之固,兼有最聰明、勤
奮之國民,必能於行將到來的廿一世紀執世界之牛耳!
最低限度,秋海棠必須保持完整。外蒙古與中國大陸,
具有不可分割的利害關係,觀太平洋高氣壓之餘波可達
外蒙,而北方高氣壓每由外蒙發出而可知矣。
(79)撥亂反正
中國過剩的人口,出路在鮮卑利亞。外興安嶺以南,俄
屬阿穆爾省、濱海省、苦夷島、布里雅特蒙古、貝加爾
湖,及阿爾泰諾爾烏梁海等,本中國之故土,除非鮮卑
利亞獨立成國,華夏子民乃可置此大遍失土不問,否則
終愧對列祖列宗。
今日歐美之富強,固由於其努力於科學之研究,亦由於
海外殖民時代,巧取豪奪所累積之財富,建築自己的快
樂於別人的身上有以致之。為尋求通往中國之航路,先
是達伽瑪繞過好望角、狄亞士循此路線航抵印度,接著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繼而麥哲倫完成繞行地球一周之壯
舉,其精神毅力亦至可驚矣!
吳俊才曰:「歷史上每逢一個野蠻民族,到了半開化的
階段,必定盡力向外擴張,若是接受了一些更新的方法
來應用,則更要澈底的兇狠,而附近的鄰國,往往先受
其害。」蘇俄基於其地理的和民族的特性,遂以中國為
其東進侵略的對象,終至將神州大陸關進鐵幕而後已。
霍渥爾斯(Henry Howorth)說:「我認為繪畫的藝術、
指南針、火藥,以及社會生活中之許多必需品,皆非歐
洲人所發明,乃由蒙古人自東方所輸入者,自屬毫無疑
問。」蒙古汗國對歐亞大陸大肆撻伐,將其大部份置於
一個政權之下,其時間雖屬短暫,卻使從中國到地中海
之大路通行無阻,使東西方之文化得以交流。
西班牙人摧毀印迦與馬雅文化,其殺戮之慘、破壞之巨
,較蒙古人實不遑多讓,霍渥爾斯認為蒙古人所使用之
可怕的手段,卻使頹廢的社會得以改造,然西班牙人在
美洲之所為,除混血外,卻只有使其文化倒退。
霍渥爾斯論蒙古之征伐曰:「那些民族的繁榮是虛偽而
矯飾的,他們的權勢宏大,但僅為外觀上的華麗,且久
病之軀,亦需劇烈的治療,有如患中風者,必賴於放血
,那些道德敗壞的城市,須用鹽漬,其中的居民,也須
用沙漠地區中,未曾污朽之新鮮血脈來接栽。」
湯恩比的歷史研究中曾討論說:「一個文明的發展,到
了相當時期後,便會由於過度保護的設計,而硬化或僵
化,像一個堅硬的蛋殼,把蛋殼中的新生命困死。」
漢景帝的博士董仲舒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中
國學術思想的妨礙,簡直無法估計。
南懷瑾說:「中國歷史上,每逢亂的時候,撥亂反正,
都屬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則用孔孟儒家思想。
這是我們中國歷史非常重要的關鍵,身為中國人,這個
歷史關鍵是應該知道的。」
(80)龍的傳人
十分不幸的,世界文明大都建築在絕對論上,西方文明
所謂的單一律,即是中國人祖先最反對的勞神明為一。
西方人認為一件事物不是真就是假,總不能又是真又是
假,也不可以又非真又非假。中國人認為事理的真假並
存,若無假則真不成其為真,若無真則假不成其為假。
二儀之道是莊子在思想上的重大貢獻,正如愛因斯坦的
相對論,對宇宙奧秘的揭發,有更合宜的說明。
其實愛因斯坦費盡心思創造出來的相對論,中國的老子
在二千五百年前即已說出了原理。
常聞春秋時期是中國文明的黃金時代,那是因為自漢朝
以後,中國便轉入黑暗時代以至今天。
聖人神道設教,目的在勸化愚民。人類社會為宗教信仰
的差異,黨同伐異、壁壘分明、排擠傾軋、大動干戈,
實甚為不智。子不語「怪力亂神」,莊子「六合之外,
聖人存而不論。」一言以蔽之,冥冥中自有主宰耳!惜
乎云云紅塵,畢竟下愚者多,上智者少,究不能完全以
哲學取代玄學也。惟,宗教當發揮其導正世道人心、促
進人類和平之積極作用,不應反成為進步的阻力、暴亂
的淵藪。人類原本同出一源,當一視同仁,宗教既能不
分種族,卻又排斥異己,豈非矛盾之至?
國語即北方官話,其形成在元代,顯然受了北族統治的
影響。方言的強化在五代,則又割據分裂之結果也。
簡潔樸素是中國語文文法之特質,由單一漢字為單位,
可自由組合成任何辭句,而英文則辭即是字。據教師們
的看法,日常生活上所使用之漢字,不過為四千字左右
,一個英國大學生,所須具備的英文單字數,據估計為
四萬至五萬字之多,記憶上的負擔,比中國學生多了十
倍。中國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共收四萬餘字,英國牛
津字典所收,有三十萬字之多,相形之下優劣立判。
日本語吸收外來語能力之強,為世界語言的相容性,樹
立了最好的典範。
世界上一國使用之文字,能被不同語言之國家所接受使
用者,只有漢字一種。在傳達情報方面,漢字優於世界
上任何一種文字,具有成為國際性文字的條件。
第一章 龍的圖騰
古人以鼉肉為美味,曹植<七啟>:「臛江東之潛鼉。註
:肉羹也。」<廣韻>:「臛,羹臛也。」<楚辭‧招魂>
:「露雞臛蠵。註:有菜曰羹,無菜曰臛。」
<玉篇>:「漢高祖隆龍顏。」<史記>、<漢書>作隆準
,註:音拙。,頭貌、面顴也、面秀骨。
<唐韻>蚸作蝷,<集韻>:「蝷同蜥」。
貉同禡,貊本作貉。霍,音鶴又音洛。
<集韻>:「本作。」音拙,垔音樹又音豆。
音樓又音兜,<揚子方言>:「飲馬橐,自關而西謂之
兜。」<玉篇>:「,刎也。」
<集韻>:「,直格切,音宅;,鄂格切,音額。
,西方獸名。」<神異經>:「西方有獸,長短如人,
羊頭猴尾,名,健行。」<玉篇>:「,青黑貌。
」<字彙補>:「,音逆,虎貌。,音虎,似大蛇。
,古文虎字。」<集韻>:「虎古作。」
鈍吻鱷這個屬,僅有兩個非常相似的種,除了棲息在中
國的揚子鱷以外,另一個是生存在北美洲南部,密西西
比河流域的密河鱷。在全世界現存的二十幾種鱷當中,
只有這兩種產於溫帶,而唯有揚子鱷有冬眠的習性。自
古以來牠未嘗遠離原居地,歷經數次的小冰河期也都未
曾南遷。至於灣鱷因耐寒性較差,到唐代時,國內有大
群聚居記載的,已經僅限於嶺南一帶了。
明代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莽酋城壕內畜有異魚,
身長數丈,嘴如大簊,以尾擊物食之。間以重柵,恐其
逸出傷人,每日以得豬羊飼之。緬人名為龍,殆鱷魚之
類也歟?」明人對鱷魚已頗為陌生,因為那時灣鱷也已
在廣東絕跡,緬人名鱷為龍,保留了中國鱷之古稱。
<集韻>:「,山卑長也,或作邐迤。」
杜甫詩:「春光潭秦東亭。」今作淡沱。
<史記‧龜筴傳>:「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
蚗龍伏之。索隱註:蚗當為蛟。」<韻會>:「蚗,一曰
龍屬。」<博雅>:「蚗,也。」
<玉篇>:「顟顤,頭長貌。」、「顤,頭長貌。」
<集韻>:「,長貌。蜩蟉,龍首動貌。」
<博雅,類篇>:「镽,長也。」
<集韻,篇海>:「,手足凍貌。」
蘇軾<定風波>:「料峭春風吹酒醒。」
<山海經>幽頞贊:「幽頞似猴,俾愚作智,觸物則笑,
見人佯睡,好用小慧,終是嬰繫。」
<楚辭‧天問>:「鯪魚何所?註:鯪魚,鯉也。」
<說文>:「鯉,也。」<集韻、正韻>:「同。」
<異魚圖贊>:「吞舟之魚,其名曰鯪,背腹有刺如三角
菱,罟師畏之,網羅莫膺。一說:鯪鯉皮曰穿山甲。」
<本草>:「陶隱居云:鯪鯉,形似而短小,又似鯉魚
有四足。」<類篇>:「鯪,一曰獸名。」
陶宏景<本草>:「鯉,最為魚中之王,形既可愛,又能
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
<酉陽雜俎>:「道書以鯉多為龍,故不欲食。」
<海篇>:「,音龜,龍也。」<玉篇>:「,龍貌。
」<廣韻,集韻>:「,音躘,貧也。」貧如鱷之餐風
露宿,閩南語謂貧人曰「散人」。<莊子‧達生篇>:
「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註:鮭蠪狀如小兒,
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持戟。」<一統志>
:「直隸大名府滑縣,古豕韋氏之國。」
<呂氏春秋‧先識篇>:「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
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路史‧後紀四‧蚩尤傳>:「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
為貪虐者之戒,其狀率為獸形,傅以肉翅。」
旦又與神通,<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
註:旦當為神。」<字彙補>:「震旦,中國也。」
<史記‧孟子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第二章 龍的部落
「獬豸」倒裝為「蠵」、客家語謂幼兒的「子細」。
<玉篇>:「,古文綏字。」<廣韻,集韻>:「,音
吹義同。」臺南縣關廟、下營「吹(ㄘㄨㄝ)」皆音(ㄙ
ㄨㄝ)近綏,自有其淵源也。
<揚子方言>:「,特也,畜無偶曰。」<博雅>:「
,獨也。」同介,<史記‧張耳、陳餘傳>:「獨介
居河北。註:介,特也,並與通。」
特又作匹解,<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註:庶
人夫妻相匹,其名既定,雖單亦匹,故通謂匹夫匹婦。
」匹有奇、偶二義,單為其本義,雙為衍生義。閩南語
謂一個曰一、一對曰一介,介亦變為偶數。
匈奴之俗尚左,長城以南民間實亦尚左,至今陰陽宅左
青龍、右白虎以左為尊。漢武帝遣張騫出使西域,謀斷
「匈奴右臂」;南朝定都建康,史稱「偏安江左」,是
匈奴單于「坐北朝南」與中國帝王同。
<史記‧文帝紀>:「左賢右戚。註:韋昭曰:左猶高、
右猶下也。」<前漢書‧公孫弘傳>:「守成上文,遭遇
右武。註:師古曰:右亦上也。」<前漢書‧循吏傳>:
「文翁以為右職。註:師古曰:右職,縣中高職也。」
<禮‧王制>:「男子由右,女子由左。」<禮‧曲禮>:
「祥車曠左。註:曠,空也。車上貴左,僕在右,空左
以擬神也。」<禮‧檀弓>:「孔子與門人拱立而尚右,
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
三子皆尚左。註:喪尚右,右陰也;古尚左,左陽也。
」<增韻>:「左右定位,左右之對。人道尚右,以右為
尊。」<前漢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註:師古曰:
左官猶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漢時依古法,朝廷之列以
右為尊,故謂降秩為左遷,佐諸侯為左官也。」<論語>
憲問篇:「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禮‧檀弓>孔子曰:「殷已愨,吾從周。」夏、商與匈
奴皆尚左,而周人尚右,漢時所依之古法實周法也。
騶吾,<大傳>謂之侄獸,<集韻>:「侄,堅也、癡也。
侄,不前也。」形容鱷。瞀,無識也、低目謹視也、
目不明貌、目不明也,皆形容鱷。<荀子‧非十二子篇>
:「子弟之容瞀瞀然。」不敢正視貌;<荀子‧儒效篇>
:「愚陋傋瞀。註:傋,愚也;瞀,無知也。」
<類篇>:「去蚥,詹諸。」<直音>:「蜛蚥,螳螂別名
。」<博雅>:「大謂之鰬。」<說文>:「仜,大腹也
。」形容鱷。<集韻>:「,大聲也,或作哄,一曰哤
語。」尨即是鱷。<唐韻,集韻>:「枝,似蜥蜴,食人
而善藏。」枝即是鱷。
<書‧禹貢>:「齒革羽毛。傳:革,犀皮。」犀又通作
屖,堅也,<前漢書‧馮奉世傳>:「器不屖利。」錯
傳作犀,義同。<荀子‧議兵篇>:「楚人鮫革犀兕為甲
。」<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為甲,犀甲七屬,
兕甲六屬,合甲五屬。註:兕甲壽二百年。」犀、兕分
別言之,似仍以兕為鱷。<正字通>:「穰與瓤同,凡果
實中之子曰屖穰。瓤為瓜中實,與屖相包連,白虛如絮
有汁,[本草]謂之瓜練。」屖穰有肥膩之義。
<釋名>:「盾,遯也。」<集韻>:「遯,遁本字。」
<說文>:「遜,遁也。」<集韻,正韻>:「遁與巡同。
」<集韻>:「順古作巡。」<廣雅>:「,順也。」
<唐韻>:「,川本字。」<玉篇>:「,古文坤字。
」<正韻>:「遜,順也。」<集韻>:「蹲循,逡巡也。
」賈誼<過秦論>:「遁巡不敢進。」「遁巡」音轉為「
蹲循」、「逡巡」,分化出遁(遯)、巡(遜)二音。
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駢比」此形容荔枝果皮也
。鄒浩<四柏賦>:「皮皴皵以龍驚」此形容柏樹枝幹表
皮也。荔與離同,司馬相如<上林賦>:「荅遝離支。註
:晉灼曰:離支大如雞子,皮粗,剝去皮,肌如雞子中
黃,味甘多酢。」荔枝亦通作荔支。
<孟子‧梁惠王篇>:「為長者折枝。趙岐註:折枝,按
摩手節也。」日文「─」譯自「摩挲折枝」,
略去一音,又轉譯為英文「Message」。
<唐韻正>:「熊,音羽陵反。[春秋‧宣公八年]:『葬
小君敬嬴』公羊傳、穀梁傳並作頃熊。」
<集韻>:「熊或作。」去豕加隹為雄。
<字彙補>:「赨,古文雄字。」<集韻>:「雄又音融。
」<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
--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
命曰祝融。------季連之苗裔曰鬻熊。」
<唐韻,集韻>:「鬻,音祝,也。註:今俗作粥。」
<爾雅‧釋言>:「鬻,糜也。註:淖糜。」<集韻>:「
鬻又音糜。」<集韻,正韻>:「鬻又音育。」金文中熊
作酓,「鬻熊」音叶「有熊」,分化出蠅、繩二音。
「鬻熊」又音同「祝融」,音叶季連、重黎。
「荊羋」分化出粥、糜二音。
谾,音烘,谷空貌。音肛,空谷貌。音腔,山谷深貌。
又音籠,山深貌。<史記‧司馬相如傳>:「深山之谾谾
。師古註:深通貌。晉灼註:長大貌,谾古豅字。」龍
通作空,故閩南語龍又音零,而零又音空。<玉篇>:「
龍,寵也。」<集韻>:「,或作。」習同龍。
是與氏通,<前漢書‧地理志>:「氏為莊公。註:氏與
是古通用。<禽經>:「赤,與尺通,亦作斥。」<唐韻>
蚸作蝷,<集韻>:「蝷同蜥。」蝷乃是鱷。
中國本土自行發展之道教,本淵源於遠古之薩滿(薩蠻)
、羨門、桑門、玄門、仙門,衍變為中國特有的神仙思
想。<釋名>:「仙,遷也,遷入山也,老而不死曰仙。
」<集韻>:「僊同仙。」僊僊,舞貌,<詩‧小雅>:「
屨舞僊僊。註:軒舉之狀。」薩滿作法之態也。
重振中國道教,正應摒除妄誕荒唐之說,奉<易經>為圭
臬,以老莊孔孟諸子百家學說為經典,為人類謀求最大
之福祉。「敬神如神在,誠則靈」期待中國道教能脫胎
換骨,以另一種嶄新的面貌重新出發,具使命感之知識
份子更責無旁貸。中國道教融和道家思想,固較優於回
耶二教之造作先知與上帝獨生子之神話也。
第三章 龍的族群
<篇海>:「,音烏,東夷舞也。」<玉篇>:「韎,東
夷樂名。」韎通作昧,<禮‧明堂位>:「昧,東夷之樂
也。」<爾雅‧釋天>:「祭地曰瘞薶。」<類篇>「薶」
、<集韻>「霾」皆「音昧義同。」<說文>:「埋,本作
薶。」<周禮>省作貍,<左傳‧文公十八年>:「叔豹季
霾。」今本作貍,日本語謂「山」的「(yama)」音
叶瘞薶、奧妙、微妙、么麼、約莫、汪芒、巫馬、峨嵋
、蛾眉、雲門、雲夢、妖魔、惡魔、阿門、閻摩、有苗
、有牧、嫛彌、我們等,分化出、丏二音。
韓語謂「Yeh-mark」的「濊貊」,又音轉為粟末、鬚眉
、薩滿、仙門等,中國神仙思想以燕、齊最盛。
<詩‧小雅>:「韎韐有奭。」奭,赤貌。<前漢書‧竇
嬰傳>:「有如兩宮奭將軍。」<史記‧魏其傳>作螫,
螫音遮,又音臛,<史記‧田儋傳>:「蝮螫手則斬手。
索隱註:螫音臛。」<集韻>:「奭,音郝義同。」郝又
音赫、音臛,閩南語音「ㄏㄜ」、音「ㄏㄛ」。
<前漢書‧律歷志>:「四月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
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
月既旁生霸。」與「月體黑者謂之霸」不合,陰曆每月
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月以十五最亮,黑體部份最少。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註:且草一名巴蕉。
」一作苴,<史記>作猼且。<南方草木狀>:「甘蔗一名
芭蕉或曰芭苴。」苴又讀苞,<後漢書‧徐廣傳>註:「
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為苞黎之苞。」苴又讀作巴,
<史記‧張儀傳>:「苴蜀相攻擊。索隱註:苴音巴。」
<爾雅‧釋天>:「六月為且。郭註:或云一作焦。」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虎猼且。」<集韻>:「猼,本
作蒪,又作尃。」<楚辭‧大招>:「膾苴蒪只。註:雜
用膾炙,切蘘荷以為香。」<唐韻>:「蒪苴,大蘘荷名
。」<急就篇>註:「蘘荷莖葉似薑,其根香而脆,可以
為菹,又治蠱毒。」<類篇>:「苴,音斜,苴咩城。」
<山海經>:「基山有獸狀如羊,九尾四耳目在背,名曰
猼訑,佩之不畏。註:郭璞曰猼訑音博施。」<廣韻>別
書作「猼」。此迭、佚、失間之音韻變化。
<易‧夬卦>:「其行次且。」別作趑趄。蝍蛆亦曰即且
,<史記‧龜筴傳>:「騰蛇之神,而殆於即且。」
<管子‧五行篇>:「草木區萌。」區萌即句芒也。
<左傳‧定公十四年>:「秋,齊侯、宋公會于洮,范氏
故也。衛侯為夫人南子召宋朝,會于洮。大子蒯聵獻盂
于齊,過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
豭。』大子羞之。註:艾,老也。」<孟子>:「知好色
則慕少艾。」艾字身兼老、少正反二義,「艾豭」音叶
「愛家」、「哀家」,前者為皇后、後者為寡后自稱。
<揚子方言>:「東齊魯衛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
艾人」又因兼老、少二義衍變為今通行之「愛人」!
瞴瞜,微視也,<說文>作瞴婁。
<類篇>:「瞜,偏目也。」<爾雅‧釋木>疏:「檴,
一名落,可作杯圈,皮韌,繞物不解。」
<爾雅>註:「彌離,猶蒙蘢耳。」
瞜,古明目者,<孟子>作離婁。離樓,眾木交加之貌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嶔菳離樓」。
司馬相如<上林賦>:「牢落陸離。」屈原<離騷>:「長
余佩之陸離。註:陸離猶嵯,眾貌也。」
<論衡>:「儒生陸落則詆訾儒生,以為淺短。」
<前漢書‧郊祀歌>:「闢流離。註:流離,不得其所者
。」揚雄<校獵賦>:「淋離廓落。」司馬相如<大人賦>
:「滂濞映軋,麗以林離。註:林離,攦也。」
<揚子方言>:「凡好而輕者謂之娥,關東河濟之閒謂之
媌。註:關西人亦呼美好為媌,閩人謂妓女為媌。」
渺瀰,水曠遠之貌,木華<海賦>:「渺瀰湠漫。」
<說文>:「杳,冥也。」<玉篇>:「杳,深廣貌。」張
衡<思玄賦>:「日杳杳而西匿。」窅,深遠貌、深目也
,<莊子‧逍遙遊>:「窅然喪其天下。註:猶悵然。」
偃蹇,困頓失志貌;<左傳‧哀公六年>:「彼皆偃蹇,
將棄子之命。註:偃蹇,驕傲也。」
屈原<離騷>:「忳鬱邑余侘兮。註:侘,失志貌。
」<揚子方言>:「,逗也。註:逗即今住字。」
<集韻>:「豚或作腯。」<玉篇>:「腯,肥也。」罵人
肥腫叫腯,或作樗,<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
謂之樗,其大本臃腫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不中規矩。
」豕為豬豨之總名,豬或謂之彘、或謂之豨。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動物宜鱗物。註:鱗,龍之
屬。」<玉篇>:「鱗,魚龍之鱗也。」<五音集韻>:「
,與鱗同,魚甲也。」<說文>「」、<類篇>「蚙」
皆云:「蟲連行紆行者。」蚙音琴又音鈴。
晉灼<史記遴柬>註:「柬,古簡字。」<釋名>:「閒,
簡也。」<正字通>:「間同閒。」
<說文>:「姦,私也。一曰:詐也、淫也。」<正字通>
:「高麗用中國書,獨以姦為好字。」
,鮂也。與鮂同。,同。,同鰷。鰷,形
狹而長若條然。<莊子‧至樂篇>:「食之。」郭璞
<江賦>:「。註:似。」<詩‧周頌>:「
鰷鱨鰋鯉。傳:白鰷也。」<水經>:「海魚長數千里
,穴居海底,入穴則海底為潮,出穴則潮退。」
<字彙>:「,僕本字。」僕役分化出僕、二音。
<玉篇>:「轆同。」<韻會>:「同裻。」
<說文長箋>:「浙省方言曰阿帶,愚戇貌,一曰阿獃。
」歹音遏又音逮。<唐韻>:「,俗蠟字。」
<周禮‧春官‧大宗伯>:「鞮鞻氏。註:鞮屨,四夷舞
者所屝也。呂忱云:鞮,革履也。」
<揚子方言>:「守宮在澤者,海岱之閒謂之螔。郭璞
曰:似蜥蜴而大,有鱗,今通言蛇醫是也。」
<類篇>:「,水蟲,似龍,出南海。」
<揚子方言>:「螻蛄,南楚謂之杜狗。」
<爾雅‧釋蟲>:「杜伯,蝎也。」<本草>:「蠍,一名
主簿蟲,一名杜白,出青州,形緊小者良。」
<本草>:「蠍,一名蛜。」
<爾雅‧釋蟲>:「蝝蝮蜪。註:蝗子未有翅者。」
復陶,秦羽衣也。
<篇海>:「貘,蟲名,螳螂也。」
<爾雅‧釋鳥>:「蝙蝠服翼。註:齊人呼為蟙,或謂
之仙鼠。」<揚子方言>:「自關而東,蝙蝠謂之服翼,
或謂之飛鼠。」李白詩序:「荊州清溪有孔穴,穴中玉
泉交流,有蝙蝠千歲,體白如銀。」陳思王<蝙蝠賦>:
「吁何姦氣,生茲蝙蝠,形殊性詭,每變常式,行不由
足,飛不假翼。」蝙蝠在中國人中的神秘性不亞於鶴。
連娟,纖弱貌,漢武帝<悼李夫人賦>:「美連娟以修嫮
。」蟬嫣,連也,<前漢書‧揚雄傳>:「有周氏之蟬嫣
兮,或鼻祖于汾隅。」蟬又與嬋通,蜎又與娟、嫣通,
成公<綏嘯賦>:「蔭脩竹之蟬蜎。」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旁行僂。」
<本草>:「蚰蜒,長寸餘,死亦卷曲如環;馬,形如
蚯蚓,紫黑色,觸之即側臥如環,故又名刀環。」
<古今注>:「蛺蝶一曰童幡。」
<本草>:「蚯蚓一名蛐蟺。」<玉篇>作蛐,<正韻>:
「蜿,蚯蚓。」<說文>、<集韻>均作蟺,<博雅>:
「蟺,引無也。」<篇海>:「寒,蚯蚓也。」
王逸<九思>:「乘六蛟兮蜿蟬。註:群蛟之形也。」、
「龍屈兮蜿。註:蜿,自迫促貌。」<類篇>:「蜿
,蟲不伸貌。」<唐韻>:「蜿,龍屈貌。」<正韻>
:「蜿蟬,舞盤曲貌。」
<集韻>:「,伏態。又,多伏計也。」
<荀子‧禮論篇>:「愅詭。註:變異感動之容。」
第四章 龍的國度
<後漢書‧南蠻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
<前漢書‧武帝紀>應劭註:「儋耳者,大耳種也,其渠
率耳垂肩三寸。」世上非有所謂大耳種也。
<唐韻>:「蟭,螳螂卵也。」<博雅>:「蟭,螵蛸
也。」<爾雅翼>:「海中烏賊魚背如樗蒱形,亦有螵蛸
之名。」<通志‧六書略>:「同螵。」
<名山記>:「兩山相對如蛾眉故名。------閩之歸化、
泰寧,粵之太平,豫之郟縣,皆有峨眉山,名同而地別
。」<詩‧衛風>:「臻首蛾眉。」<前漢書‧揚雄傳>:
「知眾嫭之嫉兮,何必颺纍之蛾眉。師古註:蛾眉影
,若蠶蛾眉也。」<揚子方言>:「蚍蜉,燕謂之蛾。
」蚍蜉,大蟻;蛾、螞蟻互為倒裝。
<日本土風記>:「倭國十二支之巳曰米。」
<集韻>:「仳,醜貌。」,堆本字。
<六書故>阜作;<廣韻>:「,古文以字。」
<列子‧天瑞篇>:「醯雞生乎酒。」<字彙補>:「蠛
蟲一名醯雞。」<唐韻,韻會>:「蠛,細蟲也。」
<五音集韻>:「,通作臡,又音爺。」
<集韻>:「牝,又音義同。,古文化字。扁,番也
。音、音牝,義並同。猵本作。」
班固<竇將軍北征頌>:「奮之遠徑。註:當作轒
。轒,城上守禦以望遠者。」
左思<蜀都賦>:「蛦山棲。註:蛦,鳥名,如今之
山雞。」雖為鳥名,未遑改入鳥部。
<公羊傳‧宣公三年>:「楚子伐賁渾之戎。釋文:賁舊
音六。」二傳作陸。<集韻>:「賁音六,賁渾地名。」
<左傳‧襄公三年>:「楚子伐吳,克鳩茲。註:吳地。
」<字彙補>:「諾皋,神名。」<酉陽雜俎>有諾皋記。
鬼谷子,<漢書>作鬼臾區。
<字彙補>:「諾皋,神名。」<酉陽雜俎>有諾皋記。
安徽黃山南北朝時名北黟山,到唐朝時才改名黃山。
<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註:吳地
。」<南方草木狀>:「甘蔗一名芭蕉,或曰芭苴。」
司馬相如<上林賦>:「掩焦明。註:焦明似鳳。」
<詩‧大雅>:「如彼棲苴。註:水中浮草。」
<後魏‧裴安傳>:「京師遼遠,實憚棲屑。」往來貌。
<韻會>:「棲遲,息也。」
<廣韻>:「查,水中浮木。」槎,桴也。
<爾雅‧釋蟲>:「蒺藜蝍蛆。註:似蝗而大腹,長角,
能食蛇腦。」<集韻>:「瘯蠡,皮肥。一曰疥病。」
<揚子方言>:「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閒曰,或謂
之嫽,今通呼小姣潔喜好者為嫽。」
<篇海>:「渠當作渠。」蟝通作渠略。
<唐韻>:「,水母也,一名,形如羊胃。無目,以
為目。」<爾雅翼>:「,生東海中,白濛濛如沫,
又如凝血,縱廣數尺,有知識。無頭目處所,故不知避
人,眾附之,隨其東西,故[江賦]曰水母目也!」
檇李,<公羊傳>謂之「醉李」,今吳郡嘉興縣。
札,甲葉也,<左傳‧成公十六年>:「養由基蹲甲而射
之,穿七札焉。」<說文>:「札,牒也。」木華<海賦>
:「渺瀰湠漫。」<字林>:「湠漫,水廣貌。」
<詩‧豳風>:「六月莎雞振羽。」莎雞又名梭雞、樗雞
、酸雞。<詩‧小雅>:「其冥。箋:,猶
也,寬明之貌。」<正字通>:「方書:有物無聲曰吐,
有聲無物曰,有物有聲曰嘔。」<集韻>:「,本作
、鐬。」<說文>:「鉞本作戉。徐鉉曰:俗作鐬。」
<集韻,韻會>:「,與同,頤下毛也,一曰頰。」
<字彙補>:「惈(加穴於上),音藝,睡語也。」
<說文長箋>:「螳螂一名蚚父。」<直音>:「蜛蚥,螳
螂別名。」<類篇>:「去蚥,詹諸。」<爾雅‧釋蟲>:
「不蜩,王蚥。」<揚子方言>:「蜻蛚,南楚之閒謂之
。」<禮‧曲禮>:「自稱曰不穀。註:謙稱。」
<說文>:「魋,神獸也。」<集韻>:「,成人也。」
<異苑‧卷五>:「世有紫姑神------。」<廣韻>:「秭
歸,在歸州,屈原此縣人。被放,姊來,因名其地。」
<緯書>:「汁光紀,黑帝名。」<周禮>註:「黑曰汁光
紀,顓頊食焉。」<韻會>:「堯欲伐宗膾。」<集韻>:
「邡,縣名,在蜀,亦作汁。」<說文>:「邡,廣
漢縣名。」<前漢書‧張良傳>、<前漢書‧地理志>俱作
什方。
第五章 龍的奧秘
<玉篇>:「,雷也。」音穨、音追,亦音夷。
<揚子方言>:「逯,行也。」<淮南子‧精神訓>:「
渾然而來,逯然而往。註:逯,無所為忽然往來也。」
<路史‧卷十二>引<拾遺記>:「(禹之時)南潯之國獻毛
龍,一雌一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養龍不絕,因以
命族。」<集韻,韻會>:「淋滲,毛髮始生貌。」
揚雄<河東賦>:「澤滲灕而下降。」滲灕,流貌。
司馬相如<封禪書>:「滋液滲漉。」
滲瀨,可怕的樣子,使人毛骨悚然的那樣滲人。
<廣韻>:「狻猊,師子屬。」<玉篇>:「,鳳屬。
」<前漢書‧佞幸傳>:「孝惠時,郎侍中皆冠。」
嚴武詩:「何須不著冠。」以錦雞毛裝飾者。
<唐書‧西域傳>:「募勇健者為柘羯。柘羯,猶中國言
戰士也。」<韻會>:「上黨武鄉羯室。」
<詩‧周頌>:「庤乃錢鎛。傳:鎛,鎒也。疏:鎒或作
耨。」<玉篇>:「鎛鱗,獸似人,懸鐘橫木也。」
<說文>:「薅,拔去田草也。」<集韻>:「薅,或作
、鎒、搞。」<詩‧周頌>:「以薅茶蓼。疏:薅或作茠
。」<漢制攷>:「蓼田茠草。」
楊慎<外集>:「三苗,[路史]作三。」
<山海經‧海外北經>相柳,<大荒北經>作相繇。
<字彙補>:「,古文靈字。」、本同一字。
<集韻>:「靇,古作、。」<說文>:「靇,龍也。
」<玉篇>:「靇,與靇同,又作靈。」
<廣韻>:「靈,寵也。」<正韻>:「龍與寵同。」
飛廉,漢宮名,<前漢書‧武帝紀>:「作長安飛廉館。
註:應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也。晉灼曰:身
似鹿,頭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集韻>:「
蜚與飛通;蠊,蟲名,飛蠊也。」<正韻>:「蜚,蟲名
,負蠜也。」<爾雅‧釋蟲>:「蜚蠦蜰。疏:蜚,越之
所生,其為蟲臭惡,南方淫氣之所生也。」<本草>:「
蠊,一名香娘子。」<山海經>:「太山有獸狀如牛,白
首一目蛇尾,名曰蜚,所經枯竭,甚於鴆厲,見則天下
大旱。」、「太華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
見則天下大旱。」<韻會>:「癘,通作厲,今作癩。」
<集韻>:「,山峻貌。」
磝,地名,<魏書‧孝文紀>:「行幸磝。釋文:山
多小石曰磝。磝,堯也,每石堯堯獨處而出見也。」
<集韻>:「磝,或作磽、。」<韻會>:「謷,大貌,
通作傲。」<類篇>:「謷,志遠也。」<正字通>:「謷
有甚意,今楚黃人謂事之甚者曰謷。」
<正字通>:「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縣。」
<詩傳>:「諸盩,太王古公父名。」繆,<廣韻>音謀、
<集韻>音劉、<廣韻,集韻,韻會>並「音穆,與穆同」
<詩‧豳風>:「綢繆牖戶。傳:綢繆言纏綿也。」又,
<集韻,韻會>並音謬,<禮‧大傳>:「五者一物紕繆。
註:紕繆猶錯也。釋文:繆本作謬。」又,<集韻,韻
會>並音樛。又,<集韻>:「音了,繚或作繆。又,音
聊。繆繆,絲貌。又,音嫽,蟉或作繆。蜩蟉,龍首動
貌。」啁又音輈,<廣韻>:「啁,鳥聲。」又音鄒,
<集韻>:「啁,鳥聲。」又音嘲,<說文>:「啁
也。」又音糶,謔也。又,音調。<集韻>:「啁,
多也。」音醪、啁音刀,俗多誤作嘮叨。
萃蔡,衣聲,司馬相如<子虛賦>:「翕呷萃蔡。」閩南
語形容不悅拂袖貌曰「萃蔡」。
<書‧禹貢>:「海濱廣斥。釋文:斥謂地鹹。」乃斥
本字,<說文>:「鹵,西方鹹地也,安定有鹵縣。東方
謂之,西方謂之鹵。」<唐韻>蚸作蝷,<爾雅‧釋蟲>
:「螽螇蝷。」蝷亦作蚸,<正字通>:「,俗字
。」<集韻>:「蝷同蜥。」<說文>「素」自為部。
<玉篇>:「鯀,大魚也;鯤,大魚。」<集韻>:「螈與
蚖同。」<禮‧檀弓>:「趙文子曰:是全要領,以從先
大夫于九京也。註:九京,山名,在今絳州。晉大夫墓
地在九京,京即原字。」京又與鯨同,<前漢書‧揚雄
傳>:「騎京魚。」<玉篇>:「鯨,魚之王。」<說文>
:「鯨,本作,海大魚也。」京又與強同,<山海經>
:「北方神名禺強。」<莊子>註作禺京,強與彊同。
元‧陳孚詩:「龍眼花開蛤蚧鳴。」<揚子方言>:「桂
林之中守宮大而能鳴,謂之蛤解。」<本草>:「蛤,在
山中藏蟄,似蝦而大,黃色,能吞氣飲風露。蚧,
首細鱗長尾,生嶺南,在古牆壁及榕木閒。」
揚雄<甘泉賦>:「蛟龍連蜷於東兮。註:連蜷,長曲
貌。」<後漢書‧郡國志>:「漢陽郡有蘭干縣。」<華
陽國志>:「蘭干,獠言紵也。」闌干,橫斜貌,<古樂
府‧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貴陽附近有
黔靈山,<楚辭‧遠遊>:「造黔羸而見之兮。」
<白虎通>:「琴,以禁制淫邪,正人心也。」<說文>:
「琴,禁也,象形,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絃,周加二
絃。徐曰:君子所以自禁制也。」<淮南子‧氾論訓>:
「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高誘注:今人室中所祀
之宗布是也。集解引孫詒讓云:宗布,疑即[周禮]黨正
之祭,族師之祭酺。鄭注云:謂雩,水旱之神;
酺者為人物害之神也。、酺並穰除害之祭,羿能
除害,故託食於彼,義亦正相應也。」<水經注>:「楚
人謂冢為琴,六安縣都陂中有大冢,世傳即皋陶之冢。
」簷前鐵馬曰風琴,王半山詩:「風鐵相敲固可鳴,朔
兵行夜響行營;如何清世容高枕,翻作幽窗枕上聲。」
<集韻,韻會>:「倥傯,困貌。」<正韻>:「倥傯,事
迫促也。」<前漢書‧霍光傳>:「使者旁午。註:如淳
曰:旁午,分布也。師古曰:一縱一橫為旁午,猶言交
橫也。」<玉篇>:「母草即知母也。」
<莊子‧馬蹄篇>:「躄躠為仁,踶跂為義。註:皆用心
力為仁義之貌。」<玉篇>:「躄躠,旋行貌。」
<列子‧殷湯篇>:「錕鋙之。」<子虛賦>作昆吾。
<說文>:「官,猶眾也,與師同。」木華<海賦>:「洪
濤瀾汗。」瀾汗,長貌。」<篇海>:「簏,箭室。」
<玉篇>:「,古文壎字。」<類篇>:「鯤或作鰥。」
虺即是燬,楚人呼火為,吳人呼火為,齊人為燬。
卬同仰,<荀子‧議兵篇>:「上足卬,則下可用。註:
古仰字,下託上曰仰。」<韻會>:「昂通作卬、仰。」
<說文>:「卬,望也。」<玉篇>:「卬,待也、向也。
」<集韻,正韻>:「仰,恃也、俟也、資也。又,舉首
望也。」<說文>:「昂,舉也。」<廣韻>:「顒,仰也
。」<說文>:「顒,大頭也。卬,我也。」獸壯大者曰
顒,<爾雅>註:「卬,猶姎也。疏:女人稱我曰姎,由
其語轉故曰卬。」客家話謂我曰乃、謂你曰卬。
第六章 龍的底蘊
<說文>:「穀,續也,百穀之總名。」
<爾雅翼>:「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
眾豆之總名。三穀共二十種為六十,蔬果之屬助穀各二
十種凡百穀。」<爾雅‧釋言>:「穀,祿也。」
<山海經‧中次十經>:「又東四十五里曰衡山。註:今
衡山在衡陽湘南縣,南嶽也,俗謂之岣嶁山。」
<古今注>:「飛蛾善拂燈,一名火花,一名慕光。」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姆,同姥,女師也,
婦人五十無子出,不復嫁,以婦道教人者。」
<揚子方言>:「搪,張也。」
<正字通>:「臟亦作倉。」<通雅>:「五倉即五臟也。
」倉又與蒼通,<禮‧月令>:「駕倉龍,服倉玉。」
「愛斯基摩人」一名,當初是由北美阿爾共昆來探險的
印第安人給取的,在阿爾共昆語言裏,那意思是「吃生
肉的人」。其實愛斯基摩人在他們語言裏,本來有個名
字叫「Inuit」,那意思就是「人」。
住在西伯利亞北極區的「撒摩亞人(Samoyeds)」,自己
喜歡用「Nentsi」這個名字,在他們自己語言裏,意思
是「人民」,他們認為「撒摩亞」字眼有侮辱意味,因
為那在附近人的語言裏,意思是「吃人肉的蠻子」。
「黑人(Negro)」一名,是從拉丁文的「黑」字來的。
揚雄<反騷>:「望崑崙以樛流。」樛流,周流也。
戚嘉林<臺灣史>第六章第一節載:「1641年11月20日,
荷蘭長官杜拉第紐斯(Paulus Iraudenius)帶領四百荷
人之軍隊,由安平出發進攻反叛之大波羅(Davole)社及
華武社。」新化之「豬母耳」是距離最近之大波羅的
叶音,華武似為新市芋匏社(大社)。琉球稱其先史時
代源自「天孫氏」,殆抄襲日本云神武為天孫之說法。
<襄陽耆舊傳>曰:「赤帝女曰瑤姬,未行而卒。」此神
話與炎帝女溺死東海化為精衛,屬同一源流。
<文選‧養生論>注引司馬彪說:「尾閭------在扶桑之
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盡
焦,因名沃焦。」
屏東縣東港外海的小琉球嶼舊名「剖腹山嶼」,閩南語
「剖腹山」音叶「巴布薩」。元時求今之臺灣,<太
平御覽>所載之落紵嶼音叶求、落漈,故<元史>謂近
求之海底可怕漩渦(黑水溝)為落漈也!
曹族稱玉山為八通關(Bantounkoa)。
何徵<臺灣雜詠>:「有所謂的五獅嶼,位於噶瑪蘭頭圍
的對渡。」頭圍之南又有梗新,五獅即今龜山。
臺北縣西北角金山鄉有國聖埔海灘,南投縣國姓鄉原名
內國姓或國勝埔,橫跨曾文溪又有國聖大橋。
高雄大崗山又名紗帽山;臺北萬華一帶原為沙麻廚社之
所在地(一名紗帽社);臺北市北投區有紗帽山。
<臺灣地名研究>第九章:「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三保
太監赴西洋時,在記載水程的條下寫明曾經寄港臺灣,
並有『赤崁汲水』之類文字可以證明。」
<三國志‧東夷傳>云:「高句麗名城為溝婁。」
<說文>:「蚊,囓人飛蟲也。」<續博物志>:「地溼則
生蚊。」<爾雅翼>:「蚊者惡水中孑孓所化,人肌膚
,其聲如雷。」<莊子‧天運篇>:「蚊膚則通昔不
寐矣!」<集韻>:「虻同。」<類篇>:「虻,囓人飛
蟲。」<晉語>:「譬之如牛馬,處暑之既至,維之既
多,而不能掉其尾。註:大曰、小曰維。」<說文>:
「唯,似蜥蜴而大。」維通作唯,似蜥蜴而大者鱷也。
濼,音粕,<集韻>:「濼或作。」濼又音歷,<集韻>
:「濼,音藥、音爍、音磟、音朴、音洛,義並同。」
<玉篇>:「濼,俗作泊,陂濼也。蚵蠪,蜥蜴也。」
<爾雅‧釋蟲>:「蛾羅。疏:此即蠶蛹所變者也。」
胥餘、希夷、濤塗、敖曹等皆以圖騰名作為人名。
湟,神名,司馬相如<上林賦>:「前長離而後湟。
」又,水波漂疾之貌,郭璞<江賦>:「湟淴泱。」
湟,音相切磨貌,馬融<長笛賦>:「絞湟,五音代
轉。」劉邦建都長安,築長樂、未央、建章三宮。
葉適<石林燕語>:「制獨天子稱陛下,殿下則諸侯皆得
通稱,至唐初制令惟皇太子、皇后,百官上疏稱殿下,
至今循用之。」<前漢書‧郊祀志>:「吾欲見鉅公。註
:張晏曰天子為天下父故曰鉅公。」父又曰公,<列子
‧黃帝篇>:「家公執席。」婦謂舅亦曰公,<前漢書‧
賈誼策>:「與公並倨。」<爾雅‧釋親>:「婦稱夫之
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則曰君舅、君姑;夫
之庶母為少姑,夫之兄為兄公。」家與姑同,大家為女
之尊稱,漢‧曹世叔之妻班昭稱大家。」<廣韻>:「爹
,父也。」<玉篇>:「,父也。」同爹,凡老奶奶
及乳母之夫亦稱阿,<通鑑>:「竇懷貞再娶韋后乳嫗
為妻,奏請輒自署皇后阿不。」
<莊子‧列禦寇篇>:「一命而呂鉅。」<正韻>:「呂矩
,矯貌。」鉅與矩通,舅又叶音矩,俗言「天上天公,
地下母舅公」者,「鉅公」音叶「舅公」也。年齒亦曰
庚,傳說中的長庚星又名太白金星,乃是一白髮長者。
<說文>:「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亦作她,或作媎
。」<六書故>:「姐,古文作她,或作媎。」姐同姊,
楚人謂姊曰嬃,屈原<離騷>:「女嬃之嬋媛。註:女嬃
,屈平姊。」<揚子方言>:「南楚謂父考曰父姼,母妣
曰母姼。」<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鄭註:妣
之為言媲也,媲于考也。」<說文>:「考,老也。」
<廣成賦>:「皋牢陵山。註:皋牢猶牢籠也。」
<淮南子‧本經訓>:「牢籠天地。註:楚人謂牢曰霤。
」<說文>:「霤,屋水流也。」<禮‧玉藻>:「端行頤
霤如矢。註:行既疾,身乃小折,而頭直俯臨前頤如屋
霤之垂也。」<禮‧月令>:「其祀中霤。註:中霤猶中
室也。疏:中霤,所祭土神也。」
憭慄、懰慄,並悽愴貌,<楚辭‧九辯>:「憭慄兮,若
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漢武帝<李夫人賦>:「懰慄
不言。」張衡<南都賦>:「其山嶚剌。註:山高而相戾
也。」吳王夫差有越所上寶劍名「盤郢(一名豪曹)」。
<西京雜記>:「紛紜翔集,嘈嗷鳴啼。」唐有薛敖曹;
<類篇>:「蟛,似蟹而小。」漢初有彭越;<史記‧
酈生傳>有酈食其,<前漢書‧楚元王傳>有審食其;<史
記‧秦本紀>:「吳王闔閭。」闔通作閤,船首一名閤
閭,或謂之艗首(鷁同艗);<史記‧年表>宋景公頭曼,
匈奴冒頓單于之父亦號頭曼;<禮‧曲禮>:「兔曰明視
。」百里奚之子名喚孟明視;野王,地名,南朝陳國有
顧野王;不韋,縣名,屬益州,見<前漢書‧地理志>,
呂不韋秦相國;嵇康字叔夜,北宋有張叔夜;留侯子名
辟疆,清初有冒辟疆;,蟲名,通作方,留侯字
子房(方,房也);揚雄<長楊賦>:「鑿齒之徒。註:鑿
齒,似鑿,能食人。」晉有習鑿齒。
蒙古語「兀真」為貴婦,「領昆」乃貴官之稱。俗呼父
曰爹、母曰娘,娘同孃,孃為少女之號。<玉篇>:「俗
呼父為爺。」今用以稱祖父。范成大<吳船錄>:「蜀中
稱尊者為波,祖及外祖皆曰波。」<正字通>:「蜀謂老
為波,宋‧景文謂波當作皤。」<說文>:「婆,奢也,
一曰老母稱,方俗稱舅姑曰公婆。」廣西猺俗,男子老
者一寨呼之曰婆,其老婦則呼之曰公。」<集韻>:「羌
人謂婦曰。」<玉篇>:「爸,父也。」<博雅>:「媽
,母也。」<字彙>:「俗呼母為嬤嬤。」<六書故>:「
古之嫁女者以姪娣從。」<說文>:「豝,牝豕也。豭,
母豕也。」<集韻>:「今人呼牝豕為。」
<爾雅‧釋言>:「黼黻,彰也。郭註:黼文如斧,黻文
如兩巳相背。」<釋名>:「黻,冕黻紩也,畫黻紩文綵
於衣也,此皆隨衣而名文也,所垂前後珠轉減耳。」黼
音同斧,黻之狀如,「」古「弗」字。<說文>:「
黻、黼,黑與青相次文。」<左傳‧桓公二年>:「袞冕
黻綎。杜註:黻,韋所以蔽膝也。」<說文>:「,
韍也。」<集韻>:「韍,蔽膝也。」黻、韍均為蔽膝,
但形制有別,黻為王者所專用。」<前漢書‧東方朔傳>
:「主自執宰敝膝。註:師古曰:敝膝,賤者之服,敝
與蔽同。」<急就篇>:「禪衣蔽膝布母繜。註:黃氏曰
:江東謂鷦鷯為布母。布母繜:繜,小衣也,猶犢鼻。
」<詩‧小雅>:「韎韐有奭。傳:韎韐者,茅蒐染草也
。一曰,韎韐所以代也。」<說文>:「韎,茅蒐染草
也。茜,茅蒐也。」<類篇>:「茅蒐,蒨草。蒨,與
、茜同。」<儀禮‧士冠禮>註:「齊人名蒨為韎韐。」
<本草>:「茜,今染絳茜草也。」<禮‧玉藻>:「韞韍
。註:韞,赤黃之閒色,所謂韎也。」<廣韻>:「韞,
赤色。」<左傳‧成公十六年>:「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
。註:韎,赤色跗注戎服。疏:賈逵云:一染曰韎。」
<史記‧貨殖傳>:「千畝卮茜。註:其花染繒赤黃色。
」韎或謂赤色或謂赤黃閒色,茜則赤黃色。奭俗作螫,
別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奭,盛也。
又,赤貌。」<爾雅‧釋器>:「再染謂之赬。註:赬,
染赤。」一染曰韎,再染曰赬。
<本草>:「蝥,一名斑貓。」<說文>:「蝥,毒蟲
也。」<博雅>:「蝥,晏青也。」<詩‧鄭風>:「羔
裘晏兮。傳:晏,鮮盛貌。」<釋名>:「青,生也,象
物之生時色也。」<說文>:「皙,人色白也。」
蛘,蚍蜉也,<博雅>:「蚍蜉,齊魯之閒謂之蟓。
」,原蠶,其蛹。虰同蟶,蟶音同赬。,本作
赬,或作、浾、征,<集韻>:「,或作鯖、。」
古文「井」與「刑」通用,故巠又音婞義同。旌,精也
,或作。古「精」、「晶」通,「星」為萬物之精。
<淮南子‧畢萬術>:「歸終知來,狌狌知往。」<說文>
:「圊,廁清也。徐鍇曰:廁古謂之清。」<釋名>:「
圊,雜也,言人雜廁其上也。」<博雅>:「圊,圂廁也
。」<說文>:「圂,廁也。」閩南語謂牲畜曰圊牲。生
又與狌同,<汲冢周書>:「都郭生生。」
司馬相如<浮渤澥>註:「斷水曰澥。」<說文>:「渤澥
,海之別名也。」渤澥即是渤海。津田左右吉<渤海史
考>引白鳥庫吉<大學講義>說:「在哥爾督與鄂爾察言
語中,呼黑龍江為『Mangu』,江之義也。」黑龍江古
名「望建」音叶「Mangu」,江名也,非江之義也。
第七章 龍的傳承
「三山國王」的「三山」,一般的說法是廣東潮州揭陽
縣的獨山、明山、巾山等三座名山。福建省會福州,亦
別號「三山」,市區內有于山、烏山、屏山。
契丹名號始見於元魏之時,俄文稱之為「Kitai」,馬
可波羅稱之為「Cathay」,高麗語讀丹如卵,謂契丹曰
「Kyoran」或「Kyolan」。
<緯略>:「圓,古卵字。」<山海經>:「丹山之陽有鳳
之圓。」圓與卵同,<正字通>:「圓本作丸。」元音同
圓,日文元作,、丹形似,<正字通>:「,蚖字
之。」<五音篇海>:「與蚖同。」丸同凡同元,丸
乃俗凡字。<類篇>:「或作。」<集韻>:「雚與
同。」丸同凡同雚,壎古文作又作,元同熏同雚,
<玉篇>:「逭,古文字。」官同雚,<玉篇,集韻>:
同鸛。」<韻會>:「讙兜古文作鴅。」完同雚同丹
。朊,本作脘,通作,元同完同官。客家話謂男陰的
朊」分化出卵、二音。團圞,圓也,分化出蛋、卵
二音。日文「卵」書作「玉」曰「」,音叶「頭曼
(萬也)」,團圞、彈丸、統萬、頭曼一音之轉。
<篇海>:「同旃。」<正字通>:「,俗旃字。」從
舟、從丹皆可,可見關於漢字造字方法有待重新商榷。
馗、頄皆從九,<廣韻>:「同道。」頁同首。
<類篇>:「,獸吐舌貌,本從舌。」王邑<魯靈光
殿賦>:「玄熊以。」<集韻>作「」,<正
字通>:「蚺,俗字。」丹同同冉。<說文>:「
,大蛇,可食。」<埤雅>:「蛇尾圓無鱗,身有斑文
如故暗錦,纈似鼉,行地常俯其首,膽隨日轉,上旬近
頭,中旬在心,下旬近尾。」嵇康<養生論>:「蛇珍
於越土。」<唐書‧地理志>:「廣州土貢甲蛇。」
<南越志>:「蛇牙有長五六寸者土人重之。」<正韻>
:「,音耽、音南,義並同。」蛇實即是鱷,冉冉
乃漸漸移動的樣子,丹、膽音近,故傳說其膽隨日轉。
閩南語俗云「食肉食三層(ㄗㄢv),看戲看亂彈。」亂
彈為北管曲目之一。<說文>:「,多語也。」<集
韻>:「詀諵,語聲。」「雜念」音叶詀諵,乃歌子戲
曲牌名。清‧同治年間,臺灣宜蘭地區出現以西皮、福
祿兩種樂曲派別為依據的分類械鬥。平劇亦稱皮黃,或
謂二黃與西皮合稱皮黃,二黃為亂彈之一種。
「蹺蹊」又作「蹊蹺」,不妥、使人詫異、其中有問題
、事情發生得奇怪等意思。
<論語>南宮适問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
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說文>:「奡,慢也,與傲通。」<集韻,正韻>:「敖
同傲。」<詩‧衛風>:「碩人敖敖。傳:敖敖,長貌。
」形容鱷。敖又與螯同,<荀子‧勸學篇>:「蟹六跪而
二敖。」螯本鱷名,後用以指蟹螯。
羿又作翳,<唐韻,集韻,韻會>:「翳,鷗也。」<說
文>:「鷗,水鴞也。」李時珍曰:「鷗者,浮水上輕
漾如漚也。」久漬曰漚,此輕漾之漚本指鱷。
鴞音同囂,囂又音敖,敖、鷗音近。
蘇同炳撰<南窗隨筆甲集─人物與掌故叢談>二郎神篇引
<華陽國志‧蜀志>:「洛侯蠶叢目縱。」說:「所謂目
縱,當是二目之間另有一縱目的意思。據衛聚賢先生的
研究,以為縱目乃是我國西南邊疆某些少數民族的面部
裝飾。他說:『縱目在現在西藏及不丹尚有,在光緒三
十年左右,成都有人看見二十幾個三隻眼人,從西藏到
北京去朝貢,路過成都,被人圍觀。詳察正中額上的一
隻眼,並非真的眼睛,係於幼年時以刀刻畫其額為一小
孔,含以黑珠,長大之後,珠含肉內,肉縫裂開,恰似
豎立的一隻眼睛。』他以為此即為古代邊疆民足的雕題
。」<禮‧王制>:「雕題交趾。註:雕文謂刻其肌,以
丹青涅之也。」不言含以黑珠。<說文>:「涅,黑土在
水中也。」<爾雅‧釋器>:「玉謂之雕。又,雕謂之琢
。」<廣韻>:「彫亦作雕。」<廣雅>:「彫,鏤也。」
中國古代雕題殆亦作目縱之式,臺南麻豆五王廟所供奉
之三王,額頭上有一道耐人尋味之所謂刀疤,恐即雕題
之殘影。
殷人尚白,臺灣西拉雅平埔族亦尚白。臺南大內鄉頭社
耆老自稱其祖先係渡海而來,(吳新榮<南臺灣采風錄>
曰:據文獻記錄,在唐朝貞觀年間,馬來群島洪水為災
,住民不得安居,各駕竹筏避難,而漂流來到臺灣。)
在大海中遇上了大霧,經過數日,正在不知方向而糧食
將罄時,天上忽現出一大白旗,書有「太上老君」字樣
,船就順此大白旗航行,不久抵達陸地,這陸地就是臺
灣。自此以後每年祭典時,參與祭典者皆須穿大白衣,
手牽著手舞踊歌唱酬神。他們登陸後已無食物,只由船
艙找到一握老鼠吃剩的粟粒,而以之傳種成為主要的糧
食,所以現在每次收穫後,都會握一把粟粒放在田畦給
老鼠吃,稱為老鼠租。他們登陸以後,不幸遇著連續七
年的苦旱,現在留有一首「七年旱」歌,聽者無不傷心
落淚云云。日本語謂「白色的」之「」音叶「西
拉雅」,倒裝為「老鼠」;<淮南子>謂「湯之時七年旱
」,兩者顯然同一源流之傳說也。
蒙古語謂「黃色」曰「昔喇(Shira)」,音同日本語謂
「白」的「」。日本語謂「黃色」曰「」
音近綺麗、渠略、蒙古語謂「黑色」的「Kara(哈喇)」
、日本語謂「黑色」的「」、日本語謂「紅色」
之「」的前二音節。
英語謂「黃色」的「Yellow」,音轉為蒙古語謂「紅色
」的「忽蘭」,又音轉為英語謂「棕色」的「Brown」
、英語謂「藍色」的「Blue」、蒙古與謂「青色」的「
孛羅」、英語謂「黑色」之「Black」的前二音。
英語謂「白色」的「White」音叶皞天(天的泛稱),音
轉為白帝、白鰷、白徒、白丁,倒裝為太白、坦白、對
白、道白。英語謂「紅色」的「Red」音叶Light(光亮)
、日頭、亮度、藍天,倒裝為天日、玓瓅(明珠的光)、
曈曨(日初出)、天亮、黛綠、靛藍。
高麗方言「白」曰「漢」,見孫穆<雞林類事>。漢、翰
同音,<易‧賁卦>:「白馬翰如。」<禮‧檀弓>:「戎
事乘翰。註:翰,白色馬也。」翰音近罕,蒙古語謂「
白色」曰「察罕(Chahan)」。
蒙古語謂「青色」曰「闊闊」,阿眉族稱「廣大的原野
」亦曰「闊闊」。元室貴族命婦頭戴「姑姑」冠,音叶
美國俚語謂陽具之「Cock(復引申為公雞或雄鳥)」。
日本語又謂「赤色」曰「」、「青色」曰「
」、「藍色」曰「」。
<集韻>:「,音婪。儓,駑鈍貌。」<玉篇>:「畽
,行無廉隅也。」<集韻>:「,食無廉也。」
<詩‧小雅>:「心之憂矣,自貽伊戚。註:詒,與貽通
,遺也。戚,憂也。」自貽伊戚,謂自我煩惱或自累。
<史記‧衛綰傳>:「人之所施易。註:施讀曰移。」
<正字通>:「京師街道曰衚衕。」<山海經>:「勞水多
飛魚,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衚衕」為<西遊記>
第六十七回「稀柿衕」一節所本。
何喬遠<閩書‧卷152>:「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
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
是也。」今陳、林、黃依序為臺灣前三大姓,詹、丘二
姓有客家人多於甌駱人的趨勢,此八姓於閩、粵二省,
實居於主導之地位。
第八章 龍的結語
<穀梁傳‧僖公28年>:「水北為陽。」<詩‧大雅>:「
在洽之陽。」<說文>:「山之北、水之南為陰。」中國
人素來以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
<春秋‧莊公18年>:「秋有。註:蜮,短狐也。[本
草]謂之射工,蓋以含沙射人為災。[五行傳]曰如
,三足,生於南越,一名射影,在水中。人在岸上,影
見水中,投人影則殺之,故謂射影。或謂含沙射人,入
皮肌,其創如疥。服虔云:身濩濩或或,故為災。」
「」音近「躄」,故曰三足如。
<公羊傳>:「之為言惑也。」同蜮,<詩‧小雅>:
「為鬼為蜮。」亦作。蜮又與魊通,張衡<東京賦>:
「況鬾與畢方。註:魊,鬼也,魊、古字通。」
<荀子‧正論篇>:「側載睪芷以養鼻。註:睪芷,香草
也。」<博雅>:「蛭,蚰蜒也。」原蠶之蛹名;
<博物志>:「藥物,有大毒。註:一曰鴆羽,亦曰
。」<篇海>:「,蟲名,似蜆而大。」<唐韻>:「
蜁蝸,螺也。,蚌,出[魏書]。」<晉書‧夏統傳>
:「或至海邊採蠊以資養。」<說文>:「青蚨,水蟲
,可還錢。」<本草>:「青蚨一名蚨蟬。」青蚨倒裝為
蚨蟬、還錢,傳說遂謂其可還錢。<廣韻,集韻>:「
,穄也。」<本草>:「水蛭,一名馬蟥,一名馬。
」<篇海>:「,小飛蟲。」<說文>:「蟥,蟥也
。」<唐韻>:「匉訇,大聲。」謝,國名。<爾雅‧
釋蟲>:「螝蛹。註:即蠶所變者。」
<爾雅‧釋蟲>:「王蝪。註:即螲蟷。」<春秋‧昭
公12年>:「齊‧高偃帥師納燕伯于陽。註:陽即唐,
燕別邑,中山有唐縣。」<說文>:「唐,大言也。」本
形容鱷。<集韻>:「烊本作煬;痒或作癢。」昜同羊同
養。<玉篇>:「陽,傷也。」陽又音腸,<爾雅‧釋詁>
:「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
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志]云魯申公詩訓,故是為
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為予,故引之。
釋文:陽音腸。」「阿陽(腸)」音叶「伊耆」,閩南語
「腸」音「償」又音「唐」。<唐韻、正韻>:「予與余
同,我也。」顏師古<刊謬正俗>:「[爾雅]─卬、吾、
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唐韻>:「周
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又,漢複姓有二十
二氏:歐陽、高陽、青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
偪陽、梗陽、戲陽、觟陽、葉陽、陵陽、鮮陽、太陽、
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總不外乎圖騰名之
擬音。古時蓋多選擇於山之南、水之北處建立都邑,因
此偏多冠以陽之地名,若華陰、江陰則確在華山之北、
長江之南也。臺灣宜蘭地名改自卡瓦蘭,今所謂蘭陽溪
、蘭陽平原,直以「陽」為美名耳。
<集韻>:「錚或作。」從爭、從曾皆可,爭加水為淨
,淨又同騸,無垢也、潔也,<正字通>:「騸,割去勢
也。」<韻會>:「外腎為勢;宮刑:男子割勢。」勢、
侍音同,侍去人為寺,太監又稱寺人或內侍。<濯仙肘
後經>:「騸馬、宦牛、閹豬、鐓雞、善狗、淨貓。」
古時皇宮太監去勢曰淨身,閩南語又謂閹豬曰淨豬。淨
「則然切」音同曾、音近孱。<玉篇>:「孱,弱也。」
<廣韻>:「孱,劣也。」又,窘也、蹙也。閩南語勯音
近騸,<集韻>:「勯,力竭也。」<呂覽>:「烏獲引牛
尾,絕力勯而牛不行。」騸後必勯、淨後則孱。
<書‧牧誓>:「嗟!我友邦冢君。註:冢,大。冢君蓋
尊稱各諸侯之詞。」<釋名>:「冢,腫也;腫,鍾也。
」<正字通>:「鍾、鐘二字古通用。」<釋名>:「鐘,
空也。」谾古豅字,空即是龍。<集韻>:「鐘或作。
」<廣韻>:「鏞或作。」鏞又通作庸,<詩‧周頌>:
「庸鼓有斁。註:大鐘曰庸。」<左傳‧文公16年>:「
楚滅庸。註: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
<說文>:「濮水出東郡濮陽,南入鉅鹿。」濮去水為僕
,<集韻>:「或作纀。」<廣韻>:「帊,也。」
同僕同巴,<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字彙>
:「,僕本字。」擺夷、百越分化出、業二音。
<逸周書‧王令解>:「商、產里、百濮,以象齒文犀翠
羽為獻;周卜人以丹沙。」<逸周書‧王會解>:「伊尹
為四方令曰: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
菌,諸令以珠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
盧、雷古字通,<水經注>:「漢封劉豨為盧縣侯國。」
<前漢書‧王子侯表>作雷侯豨。<正字通>:「,古雷
字,與虺同。」忽雷、虺類分化出虺、雷二音。
<詩‧小雅>角弓疏:「髳、髦音義同。」髳又音謀,謀
又通作規,<戰國策>:「齊無天下之規。註:規猶謀也
,謂無謀齊者。[後漢書]凡謀教皆作規。」髳音同毛,
<釋名>:「毛,貌也、冒也。」<說文>:「卯,冒也。
」<博雅>:「或作媌。」卯同苗,今苗族大部集中在
貴州,少數分佈在越南北部、泰國、緬甸等國境之內,
四川南部、雲南和廣西境內,以至於海南島,全有苗人
的散佈。<集韻>:「溦同眉;溦,或作微。」微同眉,
<韻會>:「微,無也。」無通作、毋、武、橆、勿、
莫、沒、末、蔑、曼、瞀、毛、亡、微、不等字,曼與
蠻同,<公羊傳‧昭公十六年>:「楚子誘戎曼子殺之。
釋文:曼,音蠻,二傳作戎蠻。」<周禮>七閩釋文:「
[漢書音義]服虔:音近蠻,又音文。」麋與眉同,<荀
子‧非相篇>:「伊尹之狀無鬚麋。」麋又通作糜,<蜀
志>:「蜀將東海麋竺。」<集韻,正韻>:「玟與同
。」、<說文>:「眠本作瞑。」文同民同冥。鄳又通作
冥,<左傳‧定公四年>:「還塞大隧,直轅冥阨。註:
[通雅]曰冥阨即鄳阨。」鄳與黽通,<史記‧春申君傳>
:「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註:在申州。」澠池亦作黽
池,<水經注>:「漢景帝三年,因淆黽之地以目縣。」
澠通作沔,沔水即是漢水。<廣韻>:「微,微妙也。」
「微妙」音叶眉苗、靡莫、「Burma(緬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