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承襲圖騰名

    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
本即是「鱷」。傳說「女媧」摶黃土造人,實即最原始
的圖騰名,「女媧」音叶靈媧、弄瓦(生女),倒裝為嫛
婗(人始生)、日本語謂「鱷」的「(wani)」,分化
出「龍」、「鱷」兩音。自「女媧」及其倒裝的「蚵蠪
」以降,至「肅慎」及其倒裝的「賽夏」,計可細分成
一百一十組複音語詞,每一組最初均是圖騰名,也就是
「鱷(龍)」名。而後,由音生義、輾轉孳生,人類的文
明於焉誕生,迨文字發明之後,再依音義覓字。

    「女媧─臥龍」、「女皇─黃龍」、「女魃─蟠龍
」、「女禖─尨龍」、「女古─夔龍」、「女嬌─蛟龍
」、「女虔─虯龍」、「女希─蜥龍」、「女祿─驪龍
」、「女狄─毒龍」等十組「女字頭、龍字尾」的複音
語詞,較其他一百組都要更具古老的資格。英語謂「熊
」、「鄙野之人」的「Bear」音叶蟠龍、蒲牢(海獸名)
、龐然、暴虐、暴戾、暴力、鄙陋等,倒裝為老爸、郎
罷(閩北人呼父),分化出「能」、「罷(羆)」二音。「
蒲牢」本鱷的指謂,「Bear」尾音的聲母消失就音轉為
贔賏、暴謷、夸娥(力士)、畔諺(剛猛)、鄙野。

    <集韻>:「羆或省作罷。」<詩‧小雅>:「維熊維
羆,男子之祥。」<爾雅翼>:「羆則熊之雌者,力尤猛
。」<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熊羆」音叶兇
暴、鄉鄙、係臂,倒裝為貔貅、咆哮、贔屭、辟邪、敝
跬(用力貌)、白熊、罷休,<禮‧曲禮>:「前有摯獸則
載貔貅。註:兵車旌旗畫貔貅,形象威猛,使眾知警備
。」<詩‧大雅>:「獻其貔皮。陸璣疏:貔似虎,或曰
似熊,遼東謂之白熊。」張衡<西京賦>:「巨靈贔屭。
註:贔屭,作力之貌。」<本草>:「贔屭,大龜蠵之
屬,好負重,或名,今石碑下龜趺象其形。」<嶺
南異物志>作「係臂」,<韻會>:「辟邪,獸名。」貔
貅、贔屭、辟邪等本皆鱷(龍)的指謂,由於傳說誇大其
辭,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變成怪獸名,閩南語有「贔賏
」的說法,極言其「光怪陸離」。左思<吳都賦>:
「巨鼇贔負,首冠靈山。註:贔負,用力壯貌。」「暴
謷(鼇)」音轉為「贔負」又音轉為「贔屭」。

    <山海經>:「基山有獸狀如羊,九尾四耳目在背,
名曰猼訑,佩之不畏。郭璞曰:猼訑音博施。」<廣韻>
別書作「」,或作,或作,此乃贔屭、白
羊(國名)間的音韻變化兼及猼。「猼」音叶排闥、
龐大、暴動、暴徒,分化出羆、態二音;「猼」音叶
不虞、不畏、佩幃,故云「佩之不畏」。三能,星名,
能又與台通,<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
名曰三能。」註作三台。<增韻>:「能,勝任也。」「
贔」音近「背」,贔屭因「用力壯貌」遂被附會作石碑
下龜趺。椒圖(龍屬)音叶姿態;饕餮(龍屬)音叶態度、
體態;涉(獸名)音叶三台(ㄊㄞ/)、形態、心態;齧
鐵(獸名)音叶褦襶(不曉事),分化出能、態二音。郭璞
<圖詠>:「涉,三腳,圍、虎爪。」<爾雅‧釋魚>
:「,三足能。」<韻會>:「鼊,龜屬。」鼊分
化出龜、二音。<說文>:「黿,大也。文如瑁。
」贔賏又倒裝為黿。<集韻>:「,短小貌。」
音叶贔屭,閩南語有「曲佝跛」一語;音近跛,
贔音近,又音近羆,故謂為三足能也。

    <說文>:「能,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
能而彊壯者稱能傑也。」<廣韻>:「能,善也。」「三
能」音叶賢能、賢良、狻猊(獅也)、勝任、善良、相能
,倒裝為良善、女希,分化出能、熊二音。閩南語「女
希」音叶女皇、怒吼、盭夫(狠戾的)、厲害,倒裝為忿
怒、狠戾、鋒利、黃龍,故古文熊又以黃加能作「」
。「女希」前音的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武士、勇士、
英雄、遊俠、鬻熊、有熊,倒裝為夏禹、玄黿、蜥蜴、
熊耳(山名)、兇惡、驍勇、嘯傲,故「熊」又通作「嬴
」,此乃「鯀、禹化為黃熊」傳說的由來。「褦」音同
「螚」,<玉篇>:「螚,俗能字,屬。」「能」又與
「耐」通,<前漢書‧錯傳>:「胡貊之人性能寒,揚
粵之人性能暑。註:能讀曰耐。」能耐、能力倒裝為難
能、良能;<爾雅‧釋獸>:「熊虎醜。疏:醜類也。」
日、韓語謂熊的「Kuma」音叶傋(不媚)、鬼魅,倒裝
為傋、魔鬼,<字彙補>:「,古文龍字。」龍古文
又以鬼加靈,故謂「鬼()」曰「二氣之良能」也!

    革物曰「化」,<周禮‧春官‧大宗伯>:「合天地
之化。註:能生非類曰化。疏:鳩化為鷹之類,皆身在
而心化。若鼠化為鴽、雀化為蛤之等,皆據身亦化,故
云能生非類。」上古人有「化」的觀念,以為宇宙萬物
皆圖騰所化,此龍名所以轉化為熊名也。

    上古人以龍為圖騰,自以為是龍所生,故即自稱為
龍,又音轉為「人(儂)」,閩南語白話今猶讀「龍」音
(ㄌㄧㄥv)同「能」,最初「能」本「龍(鱷、我)」的
指謂,其全名當讀如「羆能」或「能羆」,「熊羆」因
其體形龐大、孔武有力、暴虐狠戾等特徵而承襲了圖騰
名。「能羆」音叶老婆、老伴,倒裝為婆娘、婢女、客
家話謂人妻的「哺娘」、爪哇語謂女人的「Bini」;「
熊羆」又音叶私白(閹兒)、巷伯(奄官)、三八、浙人謂
女陰的「ㄒㄧ ㄅㄧv」,故謂「羆」為熊之雌者。

    <博雅>:「李耳,虎也。」「李耳」音叶女媧、龍
吟、立威、怒意、獰惡、印尼語謂「虎」的「Lawu」、
英語謂「獅」的「Lion」,倒裝為武力、威力、傲睨、
喭喇(猛悍)等,獅、虎同科,西方產獅而不產虎。「女
媧」又音轉為女皇、盭夫(狠戾的)、怒吼、老虎,倒裝
為忿怒、鋒利、狠戾、悍然、忽(鱷)、簏(箭室),
故「虎」古文從虎作「」又從鹿作「」。<爾雅‧
釋獸>:「狻麑如虥貓食虎豹。註:即獅子也。」狻麑
、簏同源,故「猊(獅)」又從鹿作「麑」。

    <集韻>:「蟺同蟬。」<類篇>:「蟺,與鼉、通
,水蟲,似蜥蜴。」<說文>:「鼉,水蟲。陸璣云:鼉
似蜥蜴,長丈餘,其甲如鎧,皮堅厚可冒鼓。」「鼉」
即今「揚子鱷」。<說文>:「蛻,蛇蟬所解皮。」夏侯
湛<東方朔畫贊序>:「蟬蛻龍變,棄俗登仙。」<集韻>
:「蛻,復也」<唐韻>:「,蟬未蛻者。」「蟬」
以其「蛻殼」,古人以為其能「死而又育」,有似冬眠
結束啟蟄復出的鱷,而承襲圖騰名。<玉篇>:「蚵蠪,
蜥蜴也。」<爾雅‧釋魚>:「蠑螈,蜥蜴。」<說文>:
「,似蜥蜴,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蚵蠪
」音叶「臥龍」,倒裝為「蠑螈」,分化出「」、「
逆」二音,「蜥蜴」或「蛇醫」本亦鱷(龍)名。

    <西遊記>第十七回:「三藏道:『聞得古人云:熊
與猩猩相類。』」<說文>:「猩猩,犬吠聲。」<玉篇>
:「猩猩如狗,面似人;亦作狌。」<廣韻>:「猩猩似
猿。」<爾雅‧釋獸>:「猩猩小而好啼。註:[山海經]
曰人面豕身能言語。」、「狌狌若黃狗,人面能言。」
<山海經>:「山有獸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
曰猩猩。」「猩猩」音叶炘炘(火光盛大的樣子)、炫炫
(光耀的樣子)、爍爍(光明的樣子)、熊熊(火光旺盛)、
鑠鑠(光亮的樣子),大黑熊與大猩猩(尤其是金鋼猩猩)
的毛色烏黑且閃鑠著亮光;「猩猩」又音叶洶洶或恟恟
(喧擾的樣子)、喧囂、咻咻(喘息聲)、傞傞(醉舞貌),
童年時期的黑猩猩經常嬉鬧不休;「猩猩」又音叶山魈
(山精)、猲獢(短喙狗),猩猩面似人,伏行而人走,猿
類善啼,熊亦有「人熊」之稱、「狗熊」之謂,婆羅洲
猩猩有似橘黃色的藏獒。上古蓋曾有猩猩在中國棲息,
除豕身、能言語外,堪稱觀察栩實。

註一:
    <後漢書‧班固傳>:「於是發鯨魚鏗華鐘。註:海
岸中有大魚名鯨,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魚,鯨魚
擊蒲牢,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其聲大者,故作蒲牢於
其上,撞鐘者名為鯨魚。」「蒲牢」又音叶「鎛鱗」、
英語謂「鐘、鈴、鐘聲」的「Bell」,<正韻>:「鎛,
大鐘。」<說文>:「鎛,鎛鱗也,鐘上橫木上金華也。
徐曰:鐘筍上飾。」<玉篇>:「鎛鱗獸似人,懸鐘橫木
也。」英俚語「Bird」又訓作「人」音叶鎛鱗,故云鎛
鱗獸似人。傳說「龍生九子」,「蒲牢」其一。

    附:<升庵外集>:「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
所好,------一曰贔屭,好負重,今碑下趺是也;二曰
螭吻(按,一作蠟吻),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
牢,好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有威力,故立於
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蠙(按,
一作蜙蟬、蜙),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好
殺,故立於刀環;八曰狻猊(按,一作金猊),好煙火,
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好閉,故立於門鋪。」

    又,英語謂「半島」的「Penisula」,前二音節音
叶迸裂,後二音節音叶陷落,此半島之所以形成也。前
二音節又音叶「鎛麟(懸鐘橫木)」、「Penis(英俚語謂
陽具)」的前二音,可知外觀有幾分近似,後者的省音
即俚語謂男陰的「鞭」之源頭。

註二:
    <列子‧湯問篇>中載有「愚公移山」的故事,結局
說:「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
厝雍南。」「夸」有「ㄎㄨㄚ」、「ㄅㄛ/」二讀法,
詳見拙著<「夸父」與「博父」>一文。

註三:
    「郎罷」音叶南北、葩(陰囊),<逌旃言>:「
好南北,無東西。」稱「男子」曰「南北」、謂「錢」
曰「東西」;<西遊記>第四十一回:「行者上前喝八戒
道:『你這獃子全無人氣,你就懼怕妖火,敗走逃生,
卻把老孫丟下,早是我些南北哩!』」末句語意不明,
似是行者自誇「有種(葩)」,又似是責怪八戒「跑
」。「葩」音叶「能(熊)羆」,故云「男子之祥」。
<左傳‧宣公三年>:「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
己蘭,------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生
穆公,名之曰蘭。------公子蘭奔晉,從晉文公伐鄭。
石癸曰: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姞,吉人也,后
稷之元妃也。今公子蘭姞甥也,天或啟之,必將為君,
其後必蕃。------穆公有疾,曰:蘭死,吾其死乎?吾
所以生也!刈蘭而死。」「蘭」音近男陰之指謂的「
」(閩南語尤是),故「夢蘭」為生子之兆。<列子‧說
符篇>:「宋有蘭子。張堪註:凡物不知生謂之蘭。」
初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此上古初民之所以有「圖騰」
信仰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其動物宜鱗物。註
:龍之屬。」「鱗」去魚加鹿為「麟」,故賀人生子曰
「喜獲麟兒」、讚美人子曰「麒麟之子」。

註四:
    「罷」字從「能」,閩南語「扔」音(ㄌㄧㄥv)同
「能」,「扔」字本無投擲、拋掉等義,應為訓「休、
已」的「罷」之誤,「罷」又音「扔」韻書漏載,「扔
掉」本應作「罷掉」。閩南語「扔」又可音(ㄉㄢ)同
擲、置,猶「能」又音「ㄉㄤ」,「擲」有「投、振
、掉、拋」等訓義,「置」與「罷」同意,「安頓」音
義並同「安置」(「投」、「頓」皆有「止」之訓義),
而「擲」之「振、掉」的訓義實同「陡頓」。

註五:
    <說文>:「貘,似熊而黃色,出蜀中。」<爾雅‧
釋獸>:「貘,白豹。註: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
舐食銅鐵及竹骨骨節,強直中實少髓皮辟濕。」<神異
經>:「南方有獸,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名齧鐵。」
似熊、黑白駁、舐竹節、出蜀中者,俗所謂「熊貓」或
「貓熊」是也。「貓」為「貘」之音訛,貘為熊科動物
中的一員,「齧鐵」分化出「能」、「態」二音,熊貘
因能舐竹節遂訛傳其能齧鐵。蘇頌曰唐世畫貘為屏,今
世亦然。<類篇>:「苴,又徐嗟切,音斜,苴咩城在雲
南。」<篇海>:「咩同。」<字彙>:「,與同,
即楚姓也。」<集韻>:「本作羋。」「苴(ㄐㄩ)咩」
音叶「荊羋」,而「苴(ㄒㄧㄝ/)咩」音叶「熊貘」、
「熊羋」,日、韓語謂「熊」的「(kuma)」與「荊
羋」實一音之轉,故楚王熊姓、楚國王室女子羋姓。

註六:
    <左傳‧昭公七年>:「晉侯夢黃能入于寢門。釋文
:熊亦作能,三足也。」<集韻>:「熊,或作、能
、。」同一物也,或從犬、或從豕、或從豸,皆圖騰
所衍生。<史記‧天官書>:「熊熊青色有光。」以入火
部又作熱解。<玉篇>:「,古文熊字。螚,俗能字,
屬。」又,小蟲也,<淮南子‧說林訓>:「免齧為
螚。註:免齧,蟲名。」蟠龍音轉為尨龍、免齧。<春
秋‧宣公八年>:「葬我小君敬嬴。」<公羊傳>、<穀梁
傳>並作「頃熊」,「有熊」分化出嬴、熊或蠅、繩二
音,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說:「『有熊』也
就是『有嬴』,黃帝的原始,是嬴姓部族所祀的祖神。
」這麼說卻萬萬使不得,蓋「有熊」也者只是記音,所
記乃是「熊(ㄒㄩㄥ/)」之音,並不記「嬴(ㄧㄥ/)」之
音。「能傑」音叶女嬌,倒裝為蛟龍,又音轉為虯龍、
才能,是熊承襲了龍名,非龍承襲了熊名。

註七:
    <國語‧晉語>:「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
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山海經‧海內經>:「鯀復生
禹。郭璞註:[開筮]曰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
為黃龍也。」一云「黃熊」、一云「黃龍」,蓋因「熊
」之古文又作「」,致有此誤。<楚辭‧天問>洪興祖
補註引<淮南子>曰:「禹治洪水,通轅山,化為熊。
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
,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方生
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鯀、禹皆
有「化為熊」的傳說,<繹史‧卷26>引<十洲記>(今本
無):「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月光常滿杯
。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
,光明夜照。冥夕出杯於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
已滿於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實靈人之器。」所謂的
「吳刀」即是「昆吾割玉刀」。「昆吾」音叶鯃、
、、、魁梧、魁岸、魁偉、傀偉、孔武、怪
物、剛毅、果毅、功業、鼓舞、甘願、堪輿、勘誤、詿
誤、改易、格外、格物、茍安、光陰、睽違、閨怨、孤
兒、鯀禹,倒裝為圍困、延擱、頑固、謳歌、用功、遺
孤、禺(海神)、蒙古語謂翁仲的「Ongon」、蒙古語
謂「大」的「也克」、日本語「waka(川)」及謂「大」
的「O-ki」,分化出鯀、禹二音。閩南語「孔武」、「
怪物」音叶日、韓語謂熊的「Kuma」。鯀、禹本一詞之
分化,鯀圍堵、禹疏導皆一大堆叶音義之附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語文學科大翻案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