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堪」與「戎克」
<西遊記‧第三回>:「美猴王正喜間,忽對眾說道
:『汝等弓弩熟諳,兵器精通,奈我這口刀著實榔,
不遂我意,奈何?』」此處「榔」乃形容長大、笨重
、使用不方便的意思。同書第二十回:「行者道:『這
個糠的,好道撞著餓鬼了!』」、第三十二回:「行
者罵道:『我把你個糠的夯貨!』」兩處「糠」,
意義略與「榔」同,猶如今人罵人酒、飯桶。同書
第四十七回:「這獃子念動咒語,把頭搖了幾搖,叫『
變!』,真個變過頭來,就也像女孩兒面目,只是肚子
胖大,郎伉不像。」此處「郎伉」,意義仍略同「榔
」,同書又或作「榔杭」、「狼犺」,「狼犺」或作「
犺狼」,本是獸名。<廣韻>:「吭,吹貌。」閩南語
「吭」義同「糠」,音同俗所誤作的「兩光」。
有清一代許多滿文之史籍中,每稱「漢人(明人)」
為「Nikan」,漢文譯作「尼堪」,雖然日久成俗,但
滿人何以稱漢人為「Nikan」?「Nikan」一語之語義為
何?不但清代之漢人鮮有知者,即後來之滿人亦僅知「
Nikan」一語,為稱「漢人」之專用名詞而已。滿文之
「尼堪(Nikan)」究係何意?滿文字書中無法覓得,僅
在<清文補彙>Ni字頭下有如下之記載:「Nikan Niyaha
」,漢文釋義云:「無能之謂也,遇戰則死之意。原與
『Baitaku Nikan』同意,均見舊清語。」「Niyaha」
一語,滿文單釋作「爛了、餒了」,據乾隆皇帝欽定之
<五體滿文鑑>人部‧瘡膿類中收有之「Nikan Yoo」一
字,釋義為「天瘡」,又與「楊梅瘡」同義,李學智
先生臆測滿文之「Nikan」或恐係「膿(膿包)」之義
,是也!滿人之稱明代之漢人「尼堪(Nikan)」者,猶
如今人之嘲人「吭」,其始不過係專稱明代駐防遼東
之軍隊,以示誣蔑與輕視,亦不過形容明兵之無能,每
戰必敗,不堪一擊而已,日久成俗,實際上所有之漢人
均被清人視之為「膿包」而不自知。
閩南語「吭(ㄌㄧ工 ㄍㄛㄥ)」又音叶「碌硞(ㄌ
ㄛㄥ ㄎㄛㄥ)」,<集韻>:「碌硞,石狀。」韓愈
詩:「山石犖确行徑微。」磽确,石地,與墝埆同。埆
同礐,<爾雅‧釋山>疏:「礐,山多大石也。」閩南語
「山頂犖确」謂其崎嶇貧瘠,「杈杷犖确」用以形容母
夜叉型之女子,皆所以表「不堪」。「釵媲」本女性之
指謂,「杈杷」則同音之轉訛。郭璞<江賦>:「礐硞砦
礭。註:皆水激石,峻險不平貌。」閩南語形容不堪騎
乘之駑馬曰「碌硞馬」,人在鞍上峻險不平也。閩南語
「碌硞」又音叶「戎克」,明末東來之西洋人呼彼時中
國人之船舶曰「戎克船」,當時中國人已有感於洋艦船
身高大,甲板堅固,可見「戎克」絕非甚麼讚美之詞,
明末的中國人南、北兩方受辱而不自知。惟,據沈福偉
<中西文化交流史>載:「十三、四世紀之際,南印度和
中國之間的海上交通已全被中國帆船所操縱。伊本‧貝
圖達在奎隆見到的中國船分三種:大的稱船(Junk),中
的叫柴(Zao),第三種是客舡(Kakam)。」「Zao」似為
「棹」或「舟」的音譯,「艐」或閩南語「船」音近「
Junk」的前一音,<廣韻,集韻>:「艐,又音坷,船著
沙不行也。」坷音近「Junk」的末一音,然則「戎克」
一名至明末仍沿用宋元時期中國船之稱呼。艐俗作,
<臺灣外記>卷28、29有「所有船隻分」、「收諸船回
」等語,則「」似為船隊的指謂。<康熙字典>「
」字不載,<揚子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
」Junk分化出艐、舸二音,韻書漏載!
閩南語「碌硞」又音叶(ㄌㄛㄥ ㄍㄛ\)、英
語謂岩石或礁的「Rock」、蛀鏤空的「鏤空(ㄌㄛㄥ
ㄎㄛㄥ)」、閩南語「貓公(ㄋㄧㄠ ㄍㄤ)」,澎湖
盛產一種稱為「石」的岩石,在澎湖的鄉間觸目可
見用它堆砌而成的擋風圍牆,由於澎湖群島長年風沙滾
滾,並無高山、大樹以阻擋鹽份甚重的海風及刺骨的寒
流,有了這一道圍牆的保護,農作物的種植方始成為可
能,因此它不只在外觀上最具代表澎湖的特色,也和天
人菊共同成為澎湖精神的象徵。澎湖群島的桶盤嶼及虎
井嶼一帶,又出產一種「貓(ㄋㄧㄠ)公石」,屬於玄武
岩的一種,在經過海水與海風長期的侵蝕之後,產生了
許多奇形怪狀大小不一的粗孔,有的甚至可以蝕穿堅硬
的石質,而成為透空的洞口,造型詭異又耐人尋味,令
人嘆為觀止。大的貓公石常常被用來擺飾庭院的假山假
水,韻味天成。此處所謂「貓」,實其外貌「屔」的諧
音,也因為與「石」同語源,故不可能有「貓母石
」,「」與「」皆民間所自創的擬音字。
- May 14 Thu 2009 09:36
117 「尼堪」與「戎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