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語文孰優孰劣?
拿中、英、日三種語文來作個比較,若論文法的煩
瑣,要以英語為最,日語次之,華語最為簡素,而這三
種語言正即是世界三大語族─屈折語、膠著語、孤立語
的典型代表。這是有數據為憑藉的,而關於文法的煩瑣
這一點,甚至於還被有些學者認為即是近世西方的科學
所以發達的主因,事實真是如此的嗎?
如果單因英語文法煩瑣,就認定西洋人生活態度嚴
謹,對事物的認定毫不馬虎,我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因
為我<中、英音義本相通>一書研究的結果,掌握到太多
「西洋人在語言上竟輕率到這個地步」的證據。而除非
像我這樣子通盤予以指證,被嚇大的東方人個個噤若寒
蟬,世代被逞縱成具有傲慢與自大性格的西方人,在這
方面已經失去了自我檢討以及醒覺的能力。
先不談「簡素」與「煩瑣」的優劣,只拿「嚴謹」
與「輕率」來講,在黃天麟<中國文‧中國話>一書中的
認知,sun、gold、come、you、he等竟都是「單音節字
」(第23頁末二、三行),其實you、he本your、her之省
音,sun、come本應讀兩個音節,gold則由兩個音節膠
著成三個音節,操英語者不自知耳!再以其他不當省音
而言,know、knife等的「k」音竟無端憑空消失,high
、night等的「gh」為何不發音也從無交待,時下流行
語「Hold不住」的「Hold」竟只讀一個音節,其他類似
的例子更是多如牛毛、不勝枚舉,這樣子的語文難道稱
得上「嚴謹」嗎?難道不「含糊」嗎?談到「含糊」,
就不能不提到英語置於字尾的「r」、「l」,除非音感
特強或舌尖異常靈活,否則尟少有人能確實無誤的分辨
清楚,吾人依憑的其實只是單字結構的強記。
英語26個字母本來就是音標,只因為古今讀音的流
變,如「a」之音「ㄚ」或「ㄦ」,又不少是單字已經
定型,今人卻不同於古人的念法,逼得韋氏、KK、萬國
等各種標音法紛紛出籠,讀音反更形混亂。
英語的母音不過12,子音24;日語母音5,子音9,
加上濁音也不過是14;華語聲母、韻母合計也只有37,
由此音素組合而成的音型必然極為有限,而華語又全部
為「單音節語」,以<康熙字典>共收容四萬二千一百七
十四個漢字,來與音型做個比較,顯然不成比例,換句
話講,也就是漢字的同音字相當多,惟若以此即華語最
遭詬病之處,其實倒也未必,偶爾拿來當作說笑、打趣
的題材是有的,但是華語卻也沒有因此就到了窒礙難行
的地步,大量「熟語」的應用解決了這道難題。
<康熙字典>所蒐羅的漢字雖有四萬餘個之多,但此
四萬多的漢字,有一大部份是古時使用之地名與人名,
真正被一般所使用者並不見得有那麼多。現在實際上被
使用的漢字,粗略的推斷為一萬字左右。1932年國民政
府所出版之<國語常用字彙>藏字約九千字,而此九千字
之中還有許多是不常用的。據教師們的看法,日常生活
上所使用的漢字不過為四千字左右,也就是說如果認識
了四千個漢字,日常工作、生活都不會發生問題。以概
念合組形成新概念的造語力來說,漢字確有其獨到的妙
處。漢字熟語之運用,不僅解決了漢字字數不宜增多的
問題,也使漢字的造語能力大幅度的擴充。
漢字熟語(或稱複合語)的應用,可說是單音節語的
多音節化。其實兩個音節的「複音語」乃是人類語言最
基本的型態,多音節語由複音語所衍生,單音節語則是
複音語進化的結果。華語在演進的過程中,即已「複音
語」與「新合成的熟語」交互應用,非如讀文言文般的
佶倔贅牙,故只要認識四千個左右的漢字就夠用。反觀
今日的英國,一個大學程度的學生,需記四萬到五萬個
單字,遠比中國學生所需之漢字為多,為熟記英文單字
確已造成英國學生的一大負擔。目前的英語擁有十數萬
的單語,而其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加當中,其大多數的單
語,若採複合語的方式以資運用其實並無不可。
中國文字的改革運動,始於1915年左右的文學改革
期,雖然白話文運動是以確認漢字之存在下所作的一種
改革,而且收到很大的成果。但是,仍有一大部份的學
者,接受了音標優位的西方語言學理論,主張徹底改革
中國文字,甚至主張讓漢字在中國的地面上消失。漢字
這一支配了東亞三千年歷史與文化的文字,為甚麼忽然
間成為眾矢之的,被視為「落後」的標誌、罪惡的根源
,棄之惟恐太遲呢?毫無疑問的,是受了西方文明的影
響,基於西方優越的主觀意念,草率的判定漢字以多項
不可饒恕的罪名。基於此,越南在法國人的嗾使下率先
拋去了漢字,改採法國人為其考案的表音字母;獨立後
的韓國亦採取減少使用漢字之運動,他們還在以完全摒
棄漢字為最終目標而在努力之中。
依日本之經驗,同為文字標示的交通標誌,以漢字
比以英文或以日文之假名標示者更具效果。尤其在車速
達到8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以羅馬字標記的地名幾乎無
法及時判讀,假名次之,漢字最優。情報量的單位為「
bit」,人體接收情報的器官眾多,其中以眼睛所接受
之情報量最大,這也是文字能凌駕語言成為最主要情報
來源的原因。某一日本的研究機關,對情報之攝取量,
曾經作了一次實驗,將其換算成情報量後,使用漢字時
為84bit,日本假名時為39bit,數字為26bit;東大工
學部渡邊茂教授做了個實驗,得了一驚人的結果─識別
一個漢字所需要的時間,居然只要一千分之一秒。單以
情報傳遞的量與速度來看,漢字顯然凌駕了和字、英文
與數字,到現在為止尚無任何表記能出其右者。
「中國文字拉丁化運動」並沒有成功,儘管中國大
陸目前以羅馬拼音取代了注音符號,在臺灣所通用的字
典也都在每個漢字賦予羅馬拼音。自1885年越南揚棄漢
字,採用羅馬拼音以來,至今已有123年了,利弊得失
如何?尚未有確切的定論,可以想見的是在歷史的啣接
上必然產生斷層。中國大陸僥倖躲過了文字拉丁化,卻
沒能逃過漢字全面簡體的浩劫,追根究底這仍然是西洋
船堅砲利下的後遺症。當漢字成為眾矢之的,當時識者
對漢字主要的批評,不外乎以下四點:(1)字數太多─
有四萬多字。(2)筆劃太多─字劃多者有十七、八劃之
多。(3)記憶費時─國人需學習五、六千字方能應付日
常之寫作。(4)機器操作困難─打字機、電報機無法使
用漢字。以上四點在今天,都已經不再成其問題,由於
科技的日新月異,尤其是電腦的發達,任憑筆劃再多的
字,也不過跟筆劃少的字一樣,只須要在鍵盤上輕敲一
下,四、五種的中文輸入法更是任君選擇。
中國大陸之所以推行簡體漢字,其最主要的目的蓋
考慮到普及化,讓一般的庶民百姓都能很輕鬆而不費力
的看得懂、寫得來漢字。其實,若只為了這個理由,那
麼採用注音符號不是更簡單,也更能夠在短期內就收到
效果嗎?頂多就如國語日報所為者一般,在每一個漢字
的右側標上注音符號,或者如認字不多的國小低年級生
一般,漢字會寫的就寫,不會寫的或筆劃數太多的就以
注音符號替代,如此就恰如日本的假名、韓國的的諺文
一般,在溝通上完全不成其問題。國語四個聲調早已有
了聲調記號之設計,在擁有六、七、八個聲調之操方言
的地區,也不難設計出適當的聲調記號,不如此之圖,
為甚麼卻偏要搞了個貽笑大方的簡體漢字呢?固然有些
簡體字的由來已久,民間為貪圖簡便也早在應用,但是
在比較正式的場合畢竟不宜,尤其是在經過優缺點的對
比,繁體字的優點遠多於缺點的情形之下。
黃天麟說:「漢字之所以能在不同的、互不溝通的
方言中,被廣泛使用,是因為它的表意性格、它的一字
一概念的表記特性,也是因為它可以配合各地方言之發
音,而有不同的讀法。-----光復前台灣眾多漢塾所教
的中文,也同樣以閩南語發音。」所謂「可以配合各地
方言之發音」,說明了漢字不只是表意,同時也兼具了
表音的性質,這是不容被誤解與扭曲的。在注音符號問
世以前,相沿用的是反切,以「德紅切─東」為例,國
語以「ㄉ」加「ㄨㄥ」而音「ㄉㄨㄥ」;閩南語以「ㄉ
」加「ㄤ」而音「ㄉㄤ」,其他的方言倣此,中央政府
儘可制定一種全民統一遵行的國語(官話),各地方的方
言並不必定就非消滅不可。在倫敦的華語學校,所教的
四書五經是用粵語來發音的,可見越南人應用漢字,並
不是非得借助「字喃」不可。越南人字喃的讀法,猶如
閩南人的白話,然而閩南語卻又可以採文言讀法。
日語、韓語基本上都屬於烏拉阿爾泰語系,是膠著
語的一支,中國境內的滿、蒙、回也都屬於這個語系。
世界上一國所使用之文字,能被不同語言之他國所接受
使用者,也只有漢字一種。韓人學習漢字直接使用漢字
發音,即所謂韓語漢字音,同時摒棄了原有之韓音,因
漢字是單音節的,所以現在的韓語語彙有一半以上是單
音節(據稱現在的韓語語彙屬於漢語者約佔70%之多),
成為以單音節為主的語言。日語則稍異其趣,萬葉假名
與漢字訓讀的考案,使日人能夠用漢字來完全表達日語
,是日本文化史上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日人並不以此為
滿足,他們更進一步尋求改良簡化,由漢字楷書及草書
的筆跡,編組了他們的片假名與平假名,平假名首先被
應用於一般的書信、和歌,或日記的記載方面;片假名
則被利用於漢字發音或註解的記載方面。
現在的日語日文其實是下列各種語文的混合,語彙
概念方面綜合了:(1)日本原語─日本人本來就使用的
語彙。(2)中國語─日本人所使用之漢字字彙。(3)外國
語─主要為英語,其他有德、西、法語等。文字方面他
們使用:(1)表意文字─漢字。(2)表音文字─平假名及
片假名。(3)羅馬字母─有時在報紙廣告也使用,但不
多。發音方面有:(1)日本原始發音。(2)漢音─日化的
漢音,有吳音與漢音之別。(3)譯音─西洋外來語日式
讀音。日本人在語文上的最大成就,在於其能引進表意
文字做為他們膠著語的主要表記之外,並由漢字發展出
簡便的表音的音節文字,更以「文字分工」,靈活使用
平假名、漢字及片假名等三式文字,締造了具備表意、
表音各優點之獨特的表記方式,這是他們文化上的偉大
成就,也是他們多年對自己語文改良的成果。
南韓政府持續在推行著文字韓化運動,目的在消除
漢字,北韓共黨政權甚至本其敵視一切舊價值的一貫作
法,完全廢止漢字之使用,看來漢字自韓國消滅的日期
已不遠矣!沒有漢字以後的韓文將如何呢?雖然同音字
均以熟語的複音節來加以辨別,可是喪失了視覺辨別後
的韓語文,在情報傳遞功能上的質量是否會受到影響?
實在是一件令人擔憂的問題。其實,中國的注音符號就
具備著與諺文同樣的功能,可是中國又為何不全面拋棄
漢字,只使用又好記、又好寫的注音符號呢?與日本人
所為者相較,是不是日本人要高明得多了呢?
中國語文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沒有走向庶民化,
反而被捧向艱澀化、權威化的道路。文字與口語嚴重脫
節,文言文使「文」與「語」分開,離開語言的文章也
等於遠離民眾,無法深入民間,亦即貴族化。幸好白話
文運動的成功、注音符號的發明及標點符號的運用,已
解開了這道桎梏中國人的枷鎖。目前在臺灣雖以繁體漢
字為主,但也包容了阿拉伯數字,必要時儘可參雜以英
、日文單字,在表記外國地名、人名上,雖不盡然能與
原音完全吻合,卻也有注音符號可資利用,只是國人總
還是慣於採用漢字的音譯。注音符號的閒置,政府教育
當局實有可議之處;各個方言多古音之遺留,國語反多
與古音不符,探明其流變,找出方言之本字,一方面謀
語彙之充實,一方面為音素、聲調之增加預作準備,如
此方可進一步研究如何讓漢字與世界接軌也。
那些不主張在每個漢字右側附以注音符號的人,想
必是過度相信漢字無不是「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
不可能正確無誤的讀出每個字的讀音,就是「差不多先
生」,同時犧牲了識字無多的人。形聲漢字雖有90%之
多,可是所表之音,常兼含複音尚未分化前的另一音,
甚至與其有牽扯之多組音。例如「使」字從「吏」卻音
「史」、「煉」字從「柬」卻音「楝」,「台」加女為
「始」、加冰為「冶」、加水為「治」、加心為「怡」
、加歹為「殆」等,如果不加上注音,而且又是個不常
用字,未熟記其讀音的人怎念得出口呢?
除了國語以外的漢語系其他方言,多有「万」、「
兀」二聲母,英、日語也都有這兩個聲母,所以國語音
如果能夠加入這兩個音素,最低限度在翻譯外國人名及
地名等方面,必然倍覺便利。聲調變化是孤立語族所特
有的,四個聲調的國語,與八個聲調的閩南語,兩者相
較之下,國語異字同音的比率當然要高出許多。要知道
古漢語原是有入聲的,入聲的消失對中國的語言來講,
絕對是一種退步而非進步,那是由於中國北方被無入聲
之遊牧民族長期統治的結果。國語若能考慮加入閩南語
的音素及聲調,不但可以啣接上歷史的斷層,跟全世界
其他音系比較起來,都要更虎虎生風與通行無礙。
日本的明治維新,在很短的時間內,即收到極宏大
的效果,中國的變法不但沒有成功,還緊接著帶來一連
串的軍閥混戰,更慘的是盲目引進共產主義,及共產政
權在大陸所施行的「破四舊」、「批孔揚秦」、「文化
大革命」等倒行逆施的行為。因為中國是個揹負著沉重
的傳統包袱,又積累了千年沉痾的大國,所以沒辦法像
日本一般的立竿見影。經濟改革成功後的中國大陸,緊
接著應該進行文化改革,最後再來個政治改革。這回的
文化改革,不容再妄自菲薄,珍視古聖先賢的智慧,重
新拾回中國人的自信心,再次成為全球的表率!
<論語>:「子所雅言。註:孔曰:雅言,正言也。
朱註:雅,常也。」<玉篇>:「雅,素也。」「夏」通
作「雅」、通作「胥」,疋音蔬、音胥又音雅,正也,
吳季札稱周、秦之樂為夏聲。蔬音近素,<詩‧商頌>:
「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揚子法言>:「或雅或鄭,何也?曰:中正則雅,多哇
則鄭。」「雅言」是歷經夏、商、周三代,所逐漸形成
的一種國際性語言(詳見拙著<『雅言』探幽>一文。<禮
‧檀弓>:「而丘也,殷人也。」孔子是殷人的後裔,
只有在有必要時才操雅言。<史記‧楚世家>:「熊渠曰
:我(楚)蠻夷也。」<孟子‧滕文公篇>:「南蠻鴃舌之
人。」<六書故>:「春秋時邾用夷,故邾謂之邾婁。」
邾婁、荊楚與原衛、鄭一帶的己姓、妘姓本皆「祝融八
姓」之後,與三代不同族類。丁山總結<由三代都邑論
其民族文化>一文云:「夏后氏------其方向自西徂東
;殷人------逐漸南下,顯然東北民族,燕亳山戎之類
也;周人------顯然西北民族戎狄之類也。」歷經三代
漫長的歲月,所終於形成的「雅言」,已然是一種世界
語。自秦至今,兩千多年來,中國與邊疆四裔民族不斷
融合,其文字為不同語言的日、韓、越所應用。在中國
重新崛起的第廿一世紀,可以預見中文將成為最終極的
世界語,中文終將成為世人奉為圭臬的文字。
竺家寧<古音之旅>第七頁云:「------日、韓雖有
許多詞彙和漢語發音相似,那只是文化接觸而產生的借
詞,並非同一母語分衍的結果。至於和英文、法文、德
文比較,幾乎看不出有任何跟漢語相似之處,因此我們
可以說漢語和它們既非同源,也絕少有借用的關係,它
們是另外不同的語族。」拙著<中英音義本相通>、「龍
圖騰與複音語的研究系列」中的日語尋根、蒙古語尋根
所舉出大量的有力證據,足以讓竺先生啞口無言。宋‧
魏泰<東軒筆錄>:「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
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
之有?』」「葫蘆」不正因為音叶「follow」,而有仿
傚、依循、遵循、追隨等義嗎?「follow」的前一音節
音近「畫」,早在宋代即已有「依樣畫葫蘆」這句成語
的出現,這難道是文化接觸而產生的嗎?
「語族」的劃分固然有其作用,卻不能因此就認定
不同語族之間毫無關聯。例如英語謂人類、人(泛指)的
「man」,音叶萌黎(人民)、彌麟(夷州語謂人民),倒
裝為黎甿、黎苗、黎民、人民,夷州是臺灣的指謂,臺
灣原住民被歸屬為「南島語族」,與漢語、英語之間這
難道也是文化接觸而產生的嗎?或云此乃巧合,我之所
以耗費兩年的歲月,從A到Z,以最常用的英文單字兩千
個,完全用漢語的叶音兼字義予以詮釋,為的就是以量
取勝,用「怎麼可能有這麼多的巧合」,來堵住這些「
病體之軀,聞不得獅子吼」者的嘴巴。全人類的語言為
甚麼會同一個來源呢?只因為無論任何人種皆生就一副
同樣的發聲器官,而初離娘胎、呱呱墜地時,也都發出
類似的哭啼聲,而透過不同人的耳朵之聽覺,聽來又不
盡相同,在東方人聽來是「阿娘」或「女媧」,在西方
人聽來卻是「阿拉」或「諾亞」。圖騰信仰與嬰兒的啼
聲相結合,人類的文明於焉展開,只是各自有其發展的
途徑。「龍(鱷)」是全人類共同的圖騰,故英語謂龍的
「dragon」音叶女蝸,倒裝為日語謂鱷的「wani」也!
最後,以美國人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之四‧
中國與遠東>裏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終結:「中國的
語言文字不同於世上任何一個國家,甚至比他們的衣著
更奇特。中國沒有字母,不要拼字,沒有文法,也沒有
詞類;這個世界最古老、最優秀、人口最眾多的國家,
竟然沒有這些困擾西方年青人學習語文的麻煩東西,這
實在令人驚奇。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的文字也有
語尾變化、動詞變化、格、數、時態和語氣;但當我們
一追溯到它的存在的時候,這些性質已不存在。每一個
字可以做名詞、動詞、形容詞或副詞,這視它的上下文
和語調而定。------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一開始就
這樣的複雜,這樣的精微,這樣的簡潔。中國的文字甚
至比口語更奇特,------中國人應算是說世界最古老語
言的民族,而且中國的語言也是分佈最廣的一種語言。
------在實際應用上,一般中國人都能運用三千到四千
個符號,他們可以從這些符號的部首,很快的就可以學
會。------最顯明的好處是,韓國人、日本人與中國人
一樣,很容易的了解其意義,而成為遠東地區的一種國
際文字。------中國這種一統文字的好處,不但可從空
間看出,亦可從時間獲得明證;------古老的思想仍然
在舞臺出現,雕塑了青年人的心。中國的文字就是中國
文化的象徵:它在變化和成長中保持的統一,它的深邃
的保守主義,以及它的舉世無雙的連續性。這種書寫的
系統乃是一種極高度智慧的成就;------我們可不要以
為我們那種千變萬化的語文,會優於這種顯然是原始形
式的文字。------這種東方的文字是合乎邏輯的,值得
發揚的:世界各國應當一起來學中國語文。」
- May 14 Thu 2009 10:14
087 中、英語文孰優孰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