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杏林、青囊、扁鵲、切脈

    <神仙傳>載:「廬山有杏林,董奉故里。」<辭源>
杏字條曰:「杏壇,孔子講學的遺址,在山東曲阜孔廟
前。」時下通稱醫療界曰杏林、教育界曰杏壇。

    據說三國時代的神醫董奉在廬山定居後懸壺濟世,
訂下了一條奇特的規章:看病不收費用,但重病者病癒
後,要在他居住的山上種杏樹五株;輕病者種一株。遠
近民眾紛紛前來,數年之間就種植了十多萬株杏樹,成
為一片杏林,後世人稱醫家為杏林,就由此而來。

    「杏壇」音叶上帝、祀典、鄉黨、社團、顯達、賢
達、修道、訓導、師徒、信徒、生徒、學徒、心得、曉
得、孝悌、薰陶,倒裝為太上、太史、兜率、泰山、天
師、導師、大師、道士、通曉、洞悉、底細、篤學、篤
行、典型、同學、提攜、德行、體行、篤信、惇信、篤
實、讀書等;「杏林」音叶燒煉、修煉,倒裝為仁心、
仁術。「杏林」、「杏壇」本一音之轉,此猶「牛山濯
濯」之於「童山濯濯」,由其叶音義觀之,杏樹成林、
講壇植有杏樹之說皆屬附會;「杏林」音叶「神農」,
故神農被奉為嚐百草的藥祖。{按:英語謂「讀書」的
「Study」與謂「學生」的「Student」前二音皆音叶「
杏壇」,後二音俱音叶督導、敁敪(衡量輕重)、談天、
探討、端的、到底、大抵、天帝、天地、大同、體統、
、道統、倜儻、泰斗、Doctor[博士、醫生],若為腐儒
則喋喋、慆慆(久長)、餖飣(堆砌文詞)}。

    「杏林」又音轉為瓊林、窮理、傾囊、青囊、青鳥
(堪輿)、青牛、璆琳、陳釀、材料、才能、腠理、捶鍊
、情理、策略、處理等,倒裝為理氣、縷陳、歛藏、亮
察、流傳、老成、仁慈、人情、論據、論證、冷靜、寧
靜、勵節、勵志、禮節、禮教、理解、認知、理智、睿
智、例舉、例子、腦筋、靈機、老子、老君等。小說家
每描寫醫者「臂挽青囊(醫事處理箱)」,傳說三國時神
醫華陀著有<青囊書>;道教傳說青牛為老君坐騎。科舉
時代,皇帝賜給新科進士的宴會名「瓊林宴」,依望文
生義者的說法,照例必以為在瓊林中賜宴。

    中醫有「砭灸」科,用針刺入肌膚(穴道)治病稱為
「砭(古時最初用的是石針)」,灼艾葉治病稱作「灸」
,兩者合稱的「砭灸」音叶擯(病)除、炮炙、泡製、飽
嘗、鞭策、本(百)草、扁鵲,倒裝為麴蘗、去病、岐伯
、疾病、滋補、鑑別、治病,傳說為古者印度神醫的「
Jivaka(耆婆)」前二音節音叶「岐伯」、後二音節音叶
「扁鵲」的古音,傳說遂云上古有神醫曰扁鵲、岐伯,
戰國時的名醫秦越人被視為「扁鵲再世」,由此可見「
針(鍼)灸」這一門醫術的古老。<雷公炮炙>是一本重要
的古醫學著作;古人之所謂「本草」,與今之所謂「草
本」大異其趣;「砭」音同「鞭」,「神農鞭(嚐)百草
」乃是諧音而生的附會。閩南語通常不說「針灸」而說
「針炰(ㄅㄨv)」,而謂「把脈」曰「察(ㄗㄢ)脈」
,<史記‧扁鵲列傳>:「不待切脈。註:切,按也。」
中醫望、聞、問、切的「切」指得就是「切脈」。國語
「察」音近「切」,閩南語「抑」與「」亦皆音(ㄑ
ㄧ)近國語「切」。<說文>:「抑,按也。」;「
」又與「抵」同,<前漢書‧禮樂志>:「習俗薄惡,民
人抵冒。」「抵」,「觸」也。「切」與「刺」通,「
割」也、「刌」也,「切脈」直如「割腕」!誤以「
脈」作「切脈」始於司馬遷。「按」有輕、重之分,如
嫌「抑脈」、「脈」唐突可作「察脈」。

    「杏林」音叶仙人、上人、神農、素女、黎、僧
侶、修鍊、燒煉、熟練、洗練、效勞、效力、悉力、協
理、協力、襄理、辛勞、細膩,倒裝為女希、老師、仁
心、仁術、任俠、力行、銳身、任事、勞神、耐心、熱
心、耐性、憐恤、良善、老手、Nurse(護士),在傳說
中之「女希氏」的年代,治病之術已開始萌芽。「女希
」前音的聲母消失,就音轉為巫覡、巫術、厭勝、沿襲
、因循、益壽、益世、藥石、醫術、醫學、醫事、醫生
、醫師,倒裝為蕭艾、芍藥、試(實)驗、效應(驗)、學
問、蜥蜴、析翳(虹蜺)、蛇醫(蜥蜴),英語謂女巫的「
Witch」、謂男巫的「Wizard」分別音巫覡、巫祝,
「醫」或從巫作「毉」而訓曰「臆」,到了「有熊─軒
轅」氏族的年代,已有專業之醫者的出現。由於黃帝涉
及有熊、軒轅的傳說;又由於ㄒ、ㄏ二聲通轉,「杏壇
」又音轉為「黃帝」,黃帝也被奉為醫藥的始祖之一,
例如中醫奉為圭臬的<黃帝內經>,古醫書每見模擬黃帝
與岐伯、黃帝與素女之間的問答。閩南語「黃(ㄥv)帝
」音近「炎帝」,於是在黃帝之前的神農氏遂又被與炎
帝畫上等號。在「夏后氏」的年代醫者「懸壺」作為行
醫的標誌,同時方士、方術也仍大行其道。

    中醫成藥不離丹、膏、丸、散,在多數製作成粉、
錠或膠囊的科學中藥尚未普及之前,中醫師的處方大多
以植物或礦物的草藥為主,通常需要返家以後倒進自備
的藥罐加水升起爐火自行調理,一般都稱作「煎藥」,
亦或稱為「蒸藥」,蒸:火气上行也、氣上遠貌、氣之
上達也,這些訓義應用於(水)蒸氣、蒸餾(水)、蒸油飯
、蒸米糕等固然無誤,但湯藥並非以蒸餾或熱氣上行而
得;煎:熬也、火去汁也、熟煮也、火乾也、盡也、減
也,熬與減頗符合湯藥的處理方式,但與煎鹹、煎魚
肚、蠔兒煎、扁煎等共用一個煎字,操作模式卻顯然
有別,真是叫人惴惴不安。炙:炮肉也、炕火曰炙、燒
也、熱也,「炙茶湯」的動作總算同於「炙中藥」,「
四碗水炙剩八分」也沒問題,雖然炙豬油、炙肉(油)粕
兒、炙豬頭皮、炙雞腿、炙牛排、炙麻油、炙粗糠、炙
魚脯、炙油、鹽炙雞、鹹炙、蔥兒炙、茄兒炙、油炙
、絞炙、炮炙等也都跟「炙」沾上了邊,然而讀音
與聲調的變化使其不成問題,尤其在閩南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語文學科大翻案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